市文化旅游委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有力监督和支持下,市文化旅游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以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指引文旅融合发展方向
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部署要求,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全系统各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创新开展党建“五大引领行动”“三个起来”活动,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对标市委第九巡视组巡视反馈问题,制定45条措施全面整改,15个问题基本整改到位,对4个委属单位开展政治巡察,委系统实现廉洁“零”目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二、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一是文旅发展新格局逐步成型。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策划推出“十四五”十大文化设施。高标准规划“两江四岸”文化旅游产品,全力打造“世界温泉谷”康养项目集群。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渝东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二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面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联合四川省文化旅游厅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达成并实施合作40项,联合承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联袂打造“智游天府”和“惠游重庆”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主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携手打造“双城文创旅游直通车”。三是文化旅游扶贫成效明显。加大文化旅游扶贫力度,武隆、巫山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圆满举办“十万山东人游重庆”文旅消费扶贫活动,武隆文旅扶贫经验在全国“两会”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驻村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三、全力应对疫情影响,确保文旅行业平稳发展
一是抓好疫情精准防控。第一时间关停各类文化旅游场所、场馆,取消文化旅游经营活动,全市未发生1起因文旅场所人员聚集造成的疫情传播。扎实开展“艺术抗疫”行动,创作推出主题文艺作品4100余件。二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文旅企业发展政策,运用信贷、贴息、融资等多种手段,帮助文旅企业获取各类资金近百亿元。三是激活文旅消费市场。举办“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山水重庆夜景文化节等推介活动,直接拉动文旅消费2.8亿元。2020年,我市继续位列“西部文化消费指数”榜首。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0年国内旅游人次数排名中,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5位。国内游客人均每次旅游花费达到902.4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34元。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文化旅游投资1514.51亿元,同口径增长19.5%。成功举办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推介精品项目186个,签约总额601.5亿元,实施市级重大文旅项目72个,南岸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园区零的突破。二是资源开发成果丰硕。全面完成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全市旅游资源单体达1.5万个。万盛经开区、渝中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彭水阿依河景区、黔江濯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丰都南天湖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是文旅节会活动精彩纷呈。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全媒体传播受众37亿人次,实现直接文旅消费上亿元。成功举办2020重庆国际文旅产业博览会、“舞动山城”国际街舞大赛、“重庆好礼”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69.37亿元,同比增长0.3%;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979.18亿元,同比恢复95%。
五、创造高品质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完善市级文艺院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设立1亿元市级文艺院团激励引导专项资金,全力支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舞剧《杜甫》、歌剧《尘埃落定》等6部剧目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二是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加强。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63个,推进“红色三岩”保护提升,启动红岩文化公园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题刻进入国家申遗重点培育项目,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建成开放。完成考古项目90项,考古发掘2.5万平方米。新增大足石刻博物馆、三峡移民博物馆两个国家一级博物馆,9个非遗项目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三是公共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推动出台《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南岸、忠县、丰都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示范项目,全面完成总分馆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五。
六、统筹安全与发展,提升文旅行业治理效能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成大足石刻研究院体制机制调整,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和38个区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调整组建到位。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抓好文化和旅游安全管理,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圆满完成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任务,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持续规范,我市旅游执法案件连续三年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在2020年全国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评价中我市排名全国第一。
2020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一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差距。“一区两群”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不均衡,有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快旅慢游”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差距。对全市红色资源阐释利用不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好,城乡文旅消费水平不够高。三是推进院团改革仍需持续用力。特别是人才引进政策缺乏吸引力,现有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优秀人才引不来、骨干人才留不住等问题比较突出。
下一步,市文化旅游委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抓大文旅促品质化、抓文旅融合促产业化、抓公共服务促均等化为着力点,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一是抓主客共享、近悦远来发展新格局,着力高水平编制各项规划。编制出台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各项规划,配合国家层面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完成长嘉汇大景区规划、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二是抓大文旅促品质化,持续提升重庆城市形象与国际影响力。持续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着力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高水平规划建设十大文化设施,围绕长嘉汇演艺集聚区打造都市文旅演艺IP,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以大文旅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重庆山水颜值更高、人文气质更佳。三是抓文旅融合促产业化,着力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文旅+”行动,大力支持动漫、游戏、电竞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温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民宿等业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一批市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发一批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四是抓公共服务促均等化,切实增强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文化惠民、传统文化保护、全媒体传播四大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都市演艺集聚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举办系列品牌性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持续增强“最宠游客的城市”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