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健康委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1年06月14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下,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圆满完成,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坚持将疫情防控贯穿全年工作始终,第一时间成立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迅速进入应急状态、迅速启动一级响应、迅速明确防控措施,打破了重庆将成为第二个“武汉”的预言,助推全市复工复产、复市复学。疫情暴发初期,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分区分级分类实施动态管理,建立“4+46+174”救治体系,1个月实现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2个月实现本地确诊病例、住院病例“双清零”;派出18批1636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2支医疗队援助北京、新疆,2批医疗专家组分赴阿尔及利亚、苏丹、巴勒斯坦,组织专家团队与7国视频连线10场次。常态化防控以来,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人物同防”,实施18类重点人群、5类环境、2类物品定期检测。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准备,开展3轮实战大演练,制定医院整体腾空方案、封闭式管理指导意见,出台重点场所疫情处置导则;培训6类人员27万人,储备救治床位1.38万张,全市核酸日检测能力(1∶1)达70万人份,能实现5天内全覆盖目标。做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成立快反小组,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疫情20余起;压茬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做好宣传引导,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74场,发送健康提示短信45亿条次,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等防疫“三件套”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习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认为“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疫情防控‘主力军’作用”,全系统获评全国抗疫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18名,省部级抗疫先进集体92个、先进个人513个。

(二)健康扶贫全面收官。工作机制创新完善,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推行委领导“分片包干”,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中央巡视指出的3个问题、国家成效考核提出的1条建议,全部整改完毕。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大病救治病种扩大到33种,比国家要求多3种;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9.67%,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费用自付比例12.61%,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率均为100%,健康扶贫政策惠及190万人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通过三甲医院定点帮扶,城口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市、区县56家医院、1105名医务人员帮扶贫困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成鲁渝协作“院院结队”98个,开展“5G+卫生健康精准扶贫”应用试点,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三建好”、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医疗服务能力“三达标”。

(三)综合医改纵深推进。“三通”改革试点扩面提质,试点区县扩大到25个,探索建立“编制池”“职称库”,扩大“县管乡用”“乡聘村用”试点,上下级用药衔接度达90%,“三通”改革案例入选《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0》,“乡聘村用”获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两次肯定性批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出台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意见,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条措施,启动市疾控中心三年提升行动,推进4家应急医院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建成4种模式医联体299个,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院达67家,公立医院改革4次获国务院表彰,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全国前五。参与3批次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搭建“药政云课堂”合理用药培训平台,药学服务获评“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

(四)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提升。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签订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人才培育力度加大,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人才30余名,入选院士带培计划5人、首届重庆英才杰出贡献奖4人,全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600名,全市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67人、注册护士3.3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创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成功备案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3家。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深化“放管服”改革,初步建成“卫生健康云”基础体系,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达到50%,现有互联网医院31家、远程医疗协作网85个,实现同级医疗机构间和医联体内检验、影像结果互认。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累计评选“美丽医院”45家、“智慧医院”44家、三甲医院39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74元。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完善“水陆空”应急救援及院前急救体系,全市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一张网”基本形成,参与医学救援100起,救治伤员772人。行业综合监管加强,推进“信用+综合监管”试点,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成渝地区“你点名、我监督”异地交叉执法检查和9个专项检查,查处违法案件4933件。

(五)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有力推进。疾病联防联控效果显现,完成地方病三年攻坚任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扩大到19个区县,艾滋病治疗覆盖率8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92%,肺结核患者报告到位率96%,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率51%,妇女“两癌”检查任务完成率112.2%;建成尘肺病康复站试点30个,创建健康企业113家。爱国卫生运动创新发展,出台《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发布《重庆市民健康公约》,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3%,卫生厕所普及率82%,国家卫生区建成率74%,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建成率7.76%。生育政策环境持续优化,993个乡镇(街道)开通计生证件跨区县通办,累计登记17.18万人;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建成标准化母婴室1016个,新增设普惠性托位2500个;出生人口性别比107.22,符合政策生育率97.65%。老龄健康服务持续强化,建立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44家、床位4.25万张。

(六)中医药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99.8%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5%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精品中医馆、中医重点和特色专科贫困区县全覆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组建中医应急国家队,获批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个,新建国家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个,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21.09%。

(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强化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172家公立医院实现修订章程、完善党政议事规则、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三个100%”,专职党务人员配备率0.67%,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得到中组部调研组肯定,全国公立中医党建工作座谈会在渝召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行党支部建在内设机构、一线科室、服务窗口、重大项目组和重点学科组等“五建模式”,支部设置数量同比增加25.3%,高知识群体中党员占比达43.3%;全系统2861名医务人员递交“抗疫一线入党申请书”、火线发展党员383名,获评全国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21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38个、优秀共产党员92名。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市委实施意见,扎实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重要时间节点廉政提醒4600余人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机关能力提升行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启动2个委属单位巡察,完成4家委属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有差距。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高水平医院、高水平学科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强省有较大差距,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依然较重。

(二)公共卫生能力有差距。疾控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人员经费保障不足,激励机制缺乏,疾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三)基层医疗服务有差距。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设施设备配置落后,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不能满足群众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医防融合深度有差距。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张皮”现象存在,群众个人健康责任落实不到位,看病与健康管理的矛盾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推动疾控体系改革,加强疾控体系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完善医疗体系“大布局”。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布局三级医院90所,建立“1+N”涉外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化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

(三)展现医疗服务“高质量”。推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打造国家医学名城、西部医疗高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现“点”上国内领先,“面”上西部一流。

(四)满足群众需求“新服务”。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三通”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加快“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强化行业综合治理。

(五)实现健康管理“全周期”。推动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加强妇幼、老年、精神卫生和慢性病服务,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