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2021年工作情况报告
一、2021年工作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重庆教育交出了优异答卷。这一年,是重庆教育“优先发展绘蓝图”的一年。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教育工作16次,市委主要领导深入高校讲党课,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出席教育会议23次,调研教育工作16次,市领导针对教育重点事项批示640余次,市委、市政府出台教育重大文件5个,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编制《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形成“1+6”教育规划体系。这一年,是重庆教育“攻坚克难破藩篱”的一年。啃下了“公参民”学校整改、停收普通高中“择校费”、治理学科类培训“三块硬骨头”,减少教育支出达90亿元以上,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这一年,是重庆教育“提高质量惠民生”的一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01%、95.67%、98.61%、58.0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7.03%,位居全国前列。
(一)党建引领建功“新时代”。不断增强向党看齐向心力。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推出研究阐释成果100余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党员为群众办实事5.97万件。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凝聚力。高规格、高质量召开全市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对全市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作出肯定性批示。实施高校党建“对标争先”建设计划,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市10个。不断提升从严管党治党执行力。全力推进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教育领域问题整改工作,牵头的4个方面8条整改任务均挂账销号。指导21所高校完成市委巡视集中整改,对4个单位党组织开展巡察,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教育生态呈现“新格局”。全面整治“公参民”学校,48所学校“公”“民”全面平稳脱钩,新增公办学校学位11万个,惠及学生11万人;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由6.3%降至3.3%,提前1年半实现中央明确的到2022年底省域控制在5%的目标。全面深化“双减”工作,印发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教育部列为全国十大经典案例排名首位推广;全覆盖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学生参与率达98.32%,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9.22%。国务院“双减”办专刊编发我市经验,并呈报中央领导。全面扩大资源供给,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较上年增长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以上,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地达标率为87.5%。
(三)立德树人书写“新篇章”。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抓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十大育人”精品项目10个,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26门、思政课程示范课200门。充分发挥融合育人作用,大力推进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注重语言文字育人作用。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均高于同期水平,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同比下降1.24个百分点。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作用,组织“时代楷模”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3场,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名、全国首批教育世家3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229名,新入选院士1名,新增国家级人才85人次。
(四)服务能级实现“新提升”。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出台《重庆普通本科高校分类发展与评价实施方案》,启动高校分类评价改革。5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增设2所。大力实施“双一流”建设,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学校,在国家“总体稳定”的原则下,我市一流学科由4个增加到5个。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7个、一流本科课程105门,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各1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实现交叉学科门类博士一级学科零的突破。3所高校国家高层次急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实现博士项目重大突破。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高规格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教育部、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双高”“双优”领航计划,全市中职、高职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到86%。加快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提升我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推进高校27个项目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校共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个,推动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五)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顺利趟过高考综合改革“深水区”。作为2021年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实现改革方案出台和实施“零偏差”、高考改革首考及评卷划线录取“零失误”、考生及考务人员疫情防控“零感染”、重大负面舆情“零发生”的目标。握紧教育评价“指挥棒”。在全国率先组建评价改革咨询指导委员会,深入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实施市级集中督察和区县交叉督察,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印发“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扩大重庆教育“朋友圈”。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孔子学院等联盟4个,新增海外孔子学院1所,获批新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成渝两地共建学科项目60余个、共结双城联盟10个、共商各类活动2000余人次。
(六)教育保障得到“新加强”。把好依法治教“方向盘”。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制定法律咨询专家委员等“四项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法律顾问覆盖率超过80%。打好疫情防控“常态战”。建立与常态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健全疫情防控专项督导、常态督查等机制,安全有序推进适龄师生疫苗接种,接种率达到96%,基本构建师生免疫屏障。成功处置西南大学1例“学生核酸检测异常”情况事件,稳妥做好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因疫情原因“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工作。筑牢安全稳定“大平台”。持续加强校园“三防”建设,扎实抓好学校日常安全管理等重点任务,压实意识形态责任链,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和2022年工作打算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对于“上好学”的需求更加强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义务教育还存在地区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校际不均衡等问题,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还不够强,唯学历倾向和陈旧人才观仍然存在,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本科高校总数和高水平大学偏少,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支撑和引领我市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能力还需增强。2022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坚持政治统领,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计划等,启动首批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创新和质量创优工作。巩固深化中央巡视整改成果,有序推进对直属单位、高校二级院系巡察工作。
(二)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大思政课”专项行动,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体教融合试点,织密心理健康安全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实施教育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教育关切。深化“双减”工作,巩固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学科类培训机构隐形变异查处力度,着力巩固压减成果。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做好“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治理后续工作。
(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盼。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拓展计划、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县创建。继续落实控辍保学等政策,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良性循环。继续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增效行动,稳妥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
(五)实施提质培优工程,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推动出台《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启动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工程,持续推进“双高”“双优”领航计划,开展职业教育本科促进计划。推进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支持永川打造“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
(六)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推进高校筹设转设工作,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行动计划,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组织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实行有组织科研,开展破解“卡脖子”问题的重大科技攻关。着力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高校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出台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指导意见,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七)实施改革攻坚工程,持续增强教育体制机制活力。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破除“五唯”体制机制藩篱。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大变局中谋划教育对外开放新策略,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督导体系。
(八)实施教师提升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大师德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启动实施高水平示范性示范大学建设,支持理工农医类院校参与高水平职教师资培养。持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着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九)实施和谐安稳工程,努力提升教育发展保障能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牢牢守住学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底线,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