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委2021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2年05月18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1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重庆发展的最高境界,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培育新的增长点,全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向好。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22亿元、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6.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9.4%。

一、2021年全市“三农”工作基本情况

(一)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分区县下达任务清单,全市粮食总产量增加到1092.8万吨、创近13年新高,粮食单产和油菜籽、蔬菜、水产品总产量均刷新历史记录,生猪产能提前半年恢复至2017年正常水平。

(二)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面构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77449人、消除风险46765人。安排48.5亿元衔接资金支持18个脱贫区县,2.87万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指导,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81%的脱贫户增收致富。

(三)农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布局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等14个重大平台,6个创新联盟和14个创新团队集聚市级以上1024名科技人才大攻关,主推技术到位率100%,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1%。

(四)农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获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个,累计分别达6个、4个、25个。农业农村地方标准增加到515项,“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107万亩,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在涉农区县全面试行。“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累计授权产品830个、实现销售收入67.6亿元,“三峡柑橘”品牌持续提升。长江“十年禁渔”落地见效,10489名退捕渔民上岸后就业生活稳定有序。扎实抓好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评议意见的整改工作,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递减,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川渝共建跨区域产业联盟3个、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3个,启动重点项目54个。

(五)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突出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推进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有序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扩大到2234个村,372万农民成为股东。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清零,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50.5%。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2万户、农民合作社3.77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1.1万个,社会化服务面积超4500万亩次。

(六)乡村振兴投入稳步增加。强化财政投入,2021年下达市级以上专项资金93.9亿元。强化金融撬动,创新生猪活体贷,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试点,全年向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20亿元,创新农业保险品种2个,政策性农业担保在保余额达到57亿元。强化债券和股权融资,去年发行农业农村领域的地方政府债券60.66亿元,发起产业引导基金农业子基金6支、规模达到28.96亿元,资金放大2.53倍,有力保障了乡村发展和建设资金需求。

(七)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稳步提升。配合修改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被农村干部群众称为能看懂、易执行的“干货式”立法,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同志充分肯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制定工作,出台《全市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办法》,配合制定《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压力较大。重庆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宜机化程度低、耕地质量不高,粮食生产能力较弱。由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粮效益总体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猪周期等多重因素叠加,生猪价格持续下行,加之饲料价格上涨推高养殖成本,生猪养殖行业面临亏损。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还需加大。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量大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难以通过社会化融资解决,目前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压力较大,防治工作投入不足。四是支撑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导致国内多数行业用工需求走弱,农民工稳岗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抬升,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守住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统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坚决扛稳压实稳粮保供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12万亩、产量达到1087万吨以上,扩种大豆20万亩。全面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保持在1700万头以上,蔬菜产量稳定在1900万吨以上,渔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一批突破性、源头性农业新品种。

(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保数量方面,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建立严控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工作机制。提质量方面,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为基本路径,启动实施50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加快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

(三)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重点群体加强监测帮扶,落实“一对一”监测帮扶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机制。聚焦重点工作抓好产业就业,大力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深化拓展劳务协作和就业帮扶,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聚焦重点区域强化倾斜扶持,落实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策”支持政策,坚持和完善“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产业指导组+驻乡工作队”帮扶体系。

(四)聚焦产业扎实推动乡村发展。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优化产业布局,高标准建设一批跨区域的产业带、旅游带、示范区、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榨菜、荣昌猪、三峡柑橘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筑牢乡村发展绿色本底。大力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五)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建设规划,细化明确村庄分类,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加强传统村落等保护利用。聚焦农药化肥减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尾水治理等重点领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3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7座,确保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占比达到50%。实施“千村宜居”计划,新建美丽宜居乡村200个。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体系。

(六)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区县委书记抓村级组织建设”机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大力推广“老马工作法”“乡贤评理堂”等,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七)用改革的办法建机制破瓶颈促发展。坚持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挖农村资源要素潜力,用好用活各类金融资本,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让农民分享农村“三变”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坚持以农村“三块地”改革为重点盘活乡村资源,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坚持以“六大体系”建设为关键构建乡村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三农”信用体系、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耕地保育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农村工作体系建设。

(八)加强项目策划和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库建设,加快建立“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实施机制,实现“实施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动态循环。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进一步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结构。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围绕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重点领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多投入农业农村。依托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加紧筹划设立乡村振兴板,拓展农业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九)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配合完成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制定工作,积极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办法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推动相关法律早日实施。精心组织开展农业农村法治培训,把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培训必学内容。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不断提升全市农业农村法治水平。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