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的说明

日期:2022年10月24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的说明

——2022年3月29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委主任   路  伟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可以从本地乡村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开始施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陈敏尔书记强调,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胡衡华市长要求,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着力解决乡村振兴的难点卡点问题。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必要制定《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

二、立法过程及主要内容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按照市政府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市农业农村委完成了我市乡村振兴有关立法起草工作,市司法局按照立法程序和审查规范进行了全面审查。在审查论证过程中,共收到意见建议142条,采纳87条,各方已达成共识。在学习借鉴四川、山东、浙江、江西等省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提请审议的《草案》。

《草案》共11章67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突出五大振兴。对标对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求,对我市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作出具体规定。一是明确产业的目标定位,推进全链条发展,强调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科技创新;二是突出教育、医疗、农业技术领域的人才支撑和返乡人才支持;三是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挖掘利用;四是强化生态保护,对长江重点水域捕捞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人居环境整治作出具体规定;五是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二)强调成果巩固、区域协同。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区域协同作出规定。一是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明确区县协同、川渝协同、省际协同的目标、方式和内容;三是强调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城乡融合、服务均衡。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作出规定。一是明确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明确以县域为着力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的具体措施;三是强调城乡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

(四)统筹政策扶持、监督管理。对具体扶持措施、政府投入监管作出规定。一是规定市、区县两级政府专项资金、基金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市场化乡村振兴基金对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支持,以及其他金融、土地等扶持措施;二是落实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制度,明确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草案》作为我市涉农地方立法中的综合性立法,与其他涉农法规比较,一是具有基础性作用,内容较大比重为倡导性、扶持性、宣示性规范,主要强调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应当履行的职责;二是在制度安排上与其他涉农法规作了充分衔接,确保法规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综上所述,《草案》内容合法、措施可行、切合实际,未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无违反公平竞争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法条中,法律责任设定符合立法权限。

《草案》连同以上说明,请一并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