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2022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我市2022年1—6月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2年7月20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米本家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2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1—6月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频发带来的多重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大盘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工作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组建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班,快速高频精准有力调度,召开经济运行、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企业上市、对外开放等专题调度会,出台稳住经济大盘系列政策,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因素挑战,努力形成更多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物工作量。一季度实现了“开门稳”目标,二季度顶住了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并高于全国,生产需求逐步改善,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2.5%。总体看,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35项计划目标中,13项属年度统计指标,4项暂无统计数据,剩余18项中,8项预计能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受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冲击,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新发展市场主体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等10项指标不及预期。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稳定经济政策措施持续显效,经济运行将呈现加快恢复势头。
对照年初我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计划报告,上半年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扩大内需持续用力,全力畅通经济循环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高位推动“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出台《重庆市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2%、12.4%和-4.1%。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新增政策性金融贷款等政策机遇,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连续12个月高于全国,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39.4%,其中城建、水利投资增速较快。提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建充电桩6.7万个,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等新基建项目提速推进。在两江奥特斯半导体封装载板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带动下,工业投资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投资的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汽车、摩托车、医药产业投资增速超过30%。出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扩大再投资政策措施》,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大幅增长33.8%,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9.4%。精准对接国家支持公共服务设施、重大节点工程等政策机遇,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49亿元、同比增长29%,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240亿元、同比多增25亿元,已发行1115亿元。推动渝遂高速公路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成功上市发行,为西部地区首单公募REITs。
二是促进消费升级扩容。开展“爱尚重庆·巴渝万企”惠民促销、首届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巴渝万企”惠民促销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持续培育城市消费新场景,“不夜重庆”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大数据显示二季度地铁人流热度指数、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逐月回升。开展第七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启动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烽烟三国、印象武隆等大型演出复演,长江三峡游轮恢复开航。实施汽车购置税减征等系列促销政策,二季度汽车零售额增速逐月提升,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51.4%,对限上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38.4%。直播带货、社群营销、“零触”配送等线上新型消费快速发展,限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9%,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
三是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保市场主体。精准聚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和市场主体发展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台“支持服务业纾困10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56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39条”等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发布“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启动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行动,汇编形成《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清单》,集中开展政策宣传。出台稳住经济大盘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牵头制定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发展、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水电气费支持政策及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任务清单。开展助企纾困政策调研督导,进一步提升政策“直达性”“快捷性”,推动区县加快兑现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410亿元。
(二)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用力,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顺利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配合国家部委印发《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要点》,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谋划实施160个重大项目,累计开工152个,完成年度投资1069.8亿元、完成率达58.3%。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推进重庆新机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及通用机场,梁平至开江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联合推出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第三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川渝通办”已累计办件和查询量超过1000万件次,两省市营业执照互办互发实现“1日办结”。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成势见效,新获批设立城宣万振兴发展示范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遂潼创新产业园区、合川广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高竹新区川渝科创基地等加快建设。大力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组建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巴蜀世界遗产联盟,联合推出石刻艺术文化旅游直通线、红色旅游精品线及主题旅游商品20余种。
二是加快推动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同城化通道建设,市域(郊)铁路江津至跳蹬线即将投运,璧铜线建设提速推进,基本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成群,长安阿维塔、华为赛力斯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投产,华润微电子功率半导体封测等项目稳步推进。完善“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持续深化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累计下达帮扶项目167个、安排对口帮扶资金4.2亿元,预计将带动近14亿元总投资。积极围绕融资扶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多领域开展协作,在全市17对结对区县中,12对开展融资协作,10对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全力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云阳、奉节、巫山正式迎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城市快速路密织成网,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等枢纽型、节点型港口联动成网,三峡库区航运服务不断优化。着力开发清洁能源,云阳建全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取得突破。“三峡制造”绿色发展势头强劲,市级特色产业基地达24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13家。“三峡农家”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晚熟柑橘、奉节脐橙、渝产道地中药材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培育农产品品牌89个。“大三峡”全域旅游格局加快形成,重庆大三峡旅游集团成立并投入营运,A级景区数量达到83个。
四是全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黔江“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彭水新城、酉阳桃花源新城建设提速。“文旅+”赋能生态产业持续向好,培育形成山地经果林、高山蔬菜、特色养殖等绿色农业链条,新建成黔江、石柱、酉阳等重点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持续做大清洁能源产业规模,绿色发电量占全市绿电量比例超70%。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园区绿色化转型,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壮大。区域对外大通道持续拓展,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三)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持续用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实施科创平台领航行动。深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落地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平台落地,超瞬态实验装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储备项目,金凤实验室建成投用,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启动运行,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投用,成立国有企业信创联合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开工建设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融合创新中心投入运行。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智能产业密码应用示范与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庆软件园,智慧广阳岛数字孪生平台基本成型,长江模拟器、长江上游生态航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快推进,重庆市碳捕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和广阳湾实验室加速筹建。高效能建设产业园区,印发实施《关于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15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10%。加快推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争取中国农大、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合成生物所等科技资源落地。
二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试行“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谋划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围绕《重庆市科技进步路线图》,启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项目库建设,分类找准和补齐创新链条薄弱环节,汽车领域实现L2+级智能驾驶技术国内首发量产,集成电路领域实现5G通信射频芯片国产自主可控,高端装备领域完成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设计制造,人工智能领域数据不确定性学习建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代农业领域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灭杀非洲猪瘟新材料。提高疫情防控、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康复领域研发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生物医药领域2个生物1类创新药获批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三是壮大优势创新力量。启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构建科技型企业成长培育链条,科技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今年新增3304家,强化对科创板上市重点培育企业跟踪辅导,山外山公司有望成为我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提质发展10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18家、累计95家。健康大数据西部研究院、清安新型储能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正式落地,推动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落地。重组重塑实验室体系,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推动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制定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措施,印发《关于组织实施科技人才“兴园兴企兴乡村”系列行动的意见》,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入园区、进企业、到乡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实行基础研究和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改革。新增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8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84名。
五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修订版,出台《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开展首批技术经纪专业高中级职称认定。大力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新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叠加商业贷款40.3亿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1501个、金额188.5亿元。深入推进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形成《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启动共建国家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两地实验动物许可证通办运行,总规模1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正式落地。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筹备“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四)聚焦振兴实体经济持续用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软件产业振兴等稳住工业经济大盘六大专项行动,出台实施“提振工业运行26条”等政策措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八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七升一降”,汽车、电子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1%、4.7%,合计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3.7%。医药、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8.4%、2.8%,分别较一季度提高0.2个、1.4个百分点,摩托车产业增加值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阿维塔E11、问界M5等新车型上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大幅增长1.7倍,对全市汽车产量增长贡献率达159%。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大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9.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21.1%、47%。
二是着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5G网络建设攻坚,建成全国首个5G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实现所有区县重点区域和部分重点乡镇全覆盖,新建5G基站0.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西部第1、全国第6。提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工程,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715个,智能化改造企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3%。数字产业化步伐加快,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创建正式进入试点,引进中国电子重庆信创产业示范基地等一批百亿级人工智能项目。着力建设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导区,趣链等一批底层技术研发企业落地重庆,成功研制电子政务大数据安全共享技术、政务信息协同共享系统等区块链核心技术与产品。实施十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忽米网、广域铭岛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建成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动市级部门、区县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初步实现“一屏、一键、一网”管理城市运行。
三是着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出台试点配套政策文件30余个,开创首创性差异性改革探索40余项,科技、商业、教育、金融等领域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抢抓当前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窗口期”,用活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6.3%、8.6%。召开进一步加快推动企业上市专题会议,出台企业上市“育苗”17条措施,新增上市企业4家。大力推进交通物流发展,加快物流平台建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1162.2万人次、居全国第2,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9.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规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5%。加快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大力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5%和25.5%,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5%。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8.8%,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生活性服务业持续恢复性增长,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1.2%、5.1%和3.2%,养老、运动康养等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数字娱乐加速成长。
四是着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出台稳住农业基本盘的23条具体措施,粮食、蔬菜、生猪全面增产。小春再夺丰收,夏粮播种面积560万亩、比上年增长0.4%,产量122.4万吨、同比增长1.1%。大春满栽满插,目前春播粮食2363.3万亩、同比增加7.4万亩。持续巩固生猪产能,推进蔬菜种植基地和设施改造,生猪出栏量、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0.7%、5.1%和3%。主要农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价格总体稳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8亿元、同比增长9.2%。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推进重庆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83.1亿元、同比增长17.8%。持续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避暑纳凉拉动乡村旅游业复苏升温,实现经营收入513.4亿元、同比增长11.8%。
(五)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持续用力,加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常态化召开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会议,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制定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任务清单,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大幅压减企业办事环节、材料、时间和费用。印发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对首批改革事项逐项制定专项方案,构建起“1个总体方案+100个专项方案”的制度体系。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上线运行“信易贷·渝惠融”平台,平台注册企业达2.8万户,有序推动“三农”信用体系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更深层次改革。编制《重庆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支持事项清单。形成支撑西部金融中心落地落实的目标体系和具体举措,推动重庆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获中国证监会批复。持续推进售电侧改革工作,目前全市注册入市售电企业共计169家。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定期排查归集制度,制定《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重庆试点版)》《重庆市全面提升市场准入服务效能工作推进机制》,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起草《重庆市贯彻落实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促公平”专项执法行动和反行政垄断专项整治行动。促进民营经济改革发展,巴南区正式上线“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以北碚区为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救济机制。
三是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持续完善通道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建设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持续开拓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中欧班列集结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5月、6月重庆中欧班列单月开行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首个重箱折列突破万列的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功开行中越国际跨境货运班列,首次开通直通印度洋的新线路—中缅印国际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数量、运输货值分别同比增长29.8%、68.9%。渝甬(重庆—宁波)班列开行193列、同比增长60%,渝满俄班列开行571列、同比增长23%。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国际客运航线总数达109条。
四是进一步提升开放平台能级。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落地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11个,总金额252.5亿美元。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探索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改革,在全国首创多式联运“一单制”等改革试点经验。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88项,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各类开放要素功能进一步集聚,重点平台引领带动效应凸显。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正式调整为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永川综合保税区建设达到验收条件,先后获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实现了重庆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零的突破。
五是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制定外贸外资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等系列文件,出台跨周期调节稳外贸政策措施,“重庆造”产品加快走出去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制定“一企一策”帮扶计划,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常态化开展“三送一访”(送政策、工具、咨询,访企业)。深化实施与东盟合作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作用,持续拓展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召开促进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座谈会,分级分类收集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及困难问题,完善问题清单解决反馈机制,强化外贸外资运行调度。建立423家重点外贸和100家重点外资企业名录,落实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外贸外资企业机制,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六)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用力,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市级组建产业指导组对“两群”17个区县、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进行帮扶指导;区县累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2871人包乡指导,6600余名乡镇农技人员包村服务,2.9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到户帮扶。累计建成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18个脱贫区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558万亩,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产业帮扶对脱贫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贡献率超过50%。采取动态监测、定向输送、援企稳岗、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77.9万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岗就业,超全年目标2.8万人。不断深化利益联结,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全部纳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
二是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281个乡村振兴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已到位资金64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9.6万亩,启动首期50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持续推进5万亩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油菜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十五连增”,种植面积404.9万亩、同比增加3.2%。启动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03个。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2022年度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已全部下达区县。积极建设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帮助191万名回乡农民工返岗复工“应返尽返”,4.9万名疫情重点地区返渝农民工“应扶尽扶”,80%以上实现再次务工。全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2234个行政村、372万农民变股东。全面完成农村户厕摸底调查任务,共调查690万户,整改问题厕所9590户,新建农村户厕5494户。持续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95%。荣昌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三是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城市建设投资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交通强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着力构建“米”字型高铁网,成渝中线高铁、渝万高铁、渝昆高铁等项目加快推进。全面实施中心城区轨道交通“850+”成网计划,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建成通车。高品质打造城市功能名片,深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长嘉汇实施项目37个、完成投资8.1亿元,艺术湾实施项目19个、完成投资11亿元。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17个、446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2228户、22.6万平方米,统筹推进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工程。完工5个轨道交通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项目和107个街头绿地提质项目,建成4925个停车泊位、2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3座城市体育公园。
四是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实施方案》,制定区级试验方案,细化落实国家赋予的5项重点任务,自选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3项工作任务。城乡协同发展先行区率先示范,潼南区聚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盘活零星边角地等“碎片化”土地,建设文化体育公园等市民公共空间的经验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荣昌区聚力打造安陶特色小镇,在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方面的经验向全国推广;铜梁区高标准打造西郊乡村振兴示范片,推动传统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发展区县域教育联合体,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七)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用力,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是扎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2+6+N”政策体系建设,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新基建等六个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与四川省联合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提出“十项联合行动”协同推进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动态完善“两高”项目能耗等量替代政策,依法依规完成147个“两高”项目整改。建立市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衔接机制,指导各区县结合“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区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低碳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二是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川渝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80余项。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盾”行动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为92.6%。实施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四山”治理提升,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开展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推动广阳岛持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制定《关于高质量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的意见》。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实施“双总河长制”为抓手,深化落实市级总河长令,强化工业、城乡生活水污染治理,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深入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船舶码头污染物接收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5.9%、较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较去年同期上升2.7个百分点。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滚动实施2000余项工程措施,建立空气质量、年度任务、督导帮扶、资金项目“四个清单”,突出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持续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70天、同比增加7天,其中优的天数86天、同比增加14天。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措施,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率排名全国前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居全国中上水平。“无废城市”建设5项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模式,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
(八)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持续用力,加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一是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市疫情防控组定期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提出措施建议,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建立完善多点触发的疫情监测预警平台,动态收集各行业、各部门相关信息,不断提高智能化监测预警水平。按照最新版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监测方案要求,对重点人群、重点物品、重点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建立中心城区各区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制定分批启用方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实施入境人员和直接接触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的高风险岗位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落实个人防护、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等措施。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和进口高风险非冷链货物风险防范,落实预防性消毒和核酸检测。
二是积极稳就业促创业。推出“降缓返补扶”首批79项政策服务包,16支市级宣讲队联动区县深入全市5500余家企业敲门送礼包、上门讲政策,为26.4万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14.5亿元、同比增长16.9%,为6970户困难企业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4.2亿元,为3万户企业免申即享返还失业保险费5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6.8%。城镇调查失业率5.4%,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是全国低于控制目标的10个省市之一。用活一库四联盟、西部数据实验室等大数据平台,用好1.6万名劳务经纪人、职业指导师,以“算法+人力”促供需精准匹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4亿元,同比增长12%。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人社便民服务圈。在全国首批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农民工欠薪案件数、涉及人数、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7%、25%和21%。
三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及普惠性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新增托位6683个,托位总数达到5.5万个。开展幼儿园名称清理整治工作,加大不规范办园行为治理力度。一体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类项目3个、辅导类项目1个,医共体“三通”建设实现全覆盖。开展照顾老年人助餐、助浴、助医“三助”行动,累计助餐72万人次、助浴6万人次、助医100万人次。实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推动乡镇养老服务中心选址布局和开工建设,已竣工22个。织密扎牢社保安全网,城乡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542万人、596万人、763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2%、97%和106%。
四是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粮食、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日常监测和动态调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1.4%。有序开展2022年夏粮收购工作,确保夏粮收购应收尽收、优质优价。编制完成全市“十四五”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规划。推动丰都栗子湾等8个项目成功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编制完成《电力供应保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有序开展“疆电入渝”“川电入渝”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启动藏电、青电等入渝可行性论证。
五是着力防范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风险。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重点任务责任清单,稳妥化解金科、隆鑫、能源集团债务风险,协同做好新华信托破产清算有关工作,推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非法集资涉众风险处置有效,新发案件金额、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20.6%,银行业不良率、小贷行业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持续低于全国。健全动态监测、风险排查、风险评定、应急处置等机制,开展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债务风险等级“红色”区县个数不断减少。成立市房地产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和维稳处突工作专班,督促指导恒大系在渝33个有交付任务的项目复工建设,累计交付房屋1.1万余套,61个类恒大项目已复工36个。
此外,对照《2022年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名单》计划安排,上半年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进度较快,完成投资2055.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5.9%,比去年同期快1.1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率56.2%,郑万高铁重庆段等42个在建项目完工投用,完工率23%。从投资方向看,科技创新板块完成投资23亿元、投资进度62%;产业转型升级板块完成投资544亿元、投资进度64.6%;乡村振兴板块完成投资83.1亿元、投资进度61.6%;城市提升板块完成投资1209.6亿元、投资进度52.9%;生态环保板块完成投资55.6亿元,投资进度52.9%;民生板块完成投资140.6亿元,投资进度52.6%。从投资类型看,政府投资类项目完成投资829亿元,投资进度54.9%;企业投资类项目(含政府主导的企业投资类项目)完成投资1226.9亿元,投资进度56.7%。
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乌克兰危机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仍在上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更加突出,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存在不少困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中下游行业成本居高难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并持续向国内传导,给中下游行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带来较大成本压力、利润受到明显挤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分别上涨8%和4.4%,剪刀差达3.6个百分点。全市中下游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较上游企业低6.4个百分点。同时,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影响。市场主体预期偏弱。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普遍面临市场需求不振、现金流短缺、还本付息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高位攀升,应收账款回收难问题仍然存在。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持续受到疫情影响,恢复发展困难较多,企业关停现象频发。上半年全市注(吊)销各类市场主体19.3万户,同比增长17%。部分中小微企业对政策落地落实还有诉求。产业链供应链梗阻制约企业发展。今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企业生产和物流运输造成较大冲击,叠加“缺芯”问题持续影响,电子和汽车产业产能释放仍受到较大制约,5—6月长安汽车因“缺芯”减产6.5万台。
(二)消费需求仍然不振。服务消费受疫情扰动。疫情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可能反复影响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各类聚集出行活动,制约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恢复。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和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速较一季度均有回落,其中住宿业营业额二季度持续负增长。居民增收困难影响消费增长。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承压,一线工人、个体工商户、农民等群体增收困难加大。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较一季度回落0.3个和0.1个百分点。受收入增长放缓影响,居民消费意愿较为谨慎。一些非必需消费出现推迟,服装、化妆品、金银珠宝、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增速均为负增长,且较一季度有所回落。全市接待过夜旅客人次同比下降42.9%。
(三)投资增长后劲不足。房地产投资持续低位运行。在全国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房企和购房者信心尚未恢复,投资意愿不足,多项先行指标未出现回稳趋势。全市土地出让面积同比下降68.3%,土地购置费同比下降14.9%,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45.1%,后续投资增长缺乏支撑,下行压力加大。同时,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停工或烂尾楼盘业主集体“停贷”,已蔓延至我市个别楼盘,引发新的风险。工业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今年70个计划新开工的市级重大工业项目中,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仅7个,100亿元以上项目仅厦门海辰电池项目1个,依靠存量项目支撑工业投资难度较大。招商签约大项目不多,落地转化不足,后续增长乏力。
(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有所上升。稳就业、保就业压力加大。2022年全市高校毕业生达30.8万人,较2021年增加6.4万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不及预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企业关停放假、减招慎招、裁员等现象增多,返乡农民工大幅增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下降2.2%。能源保供压力突出。市统调电网最高负荷达2564万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长5.3%,加之外购电力缺口可能进一步加大,全市电力保供形势严峻。财政运行紧平衡。部分区县财政收入超预期下滑,政府性基金收入减少,防疫支出明显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及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持续加大。此外,村镇银行经营状况、高温天气下安全生产等风险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研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变化更加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下半年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难度较大。同时也要看到,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市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这充分说明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增长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下半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通过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通畅的卡点堵点,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聚焦短板弱项抓运行调度。抓好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我市配套措施的贯彻落实,紧盯重点指标、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全方位推进、精细化落实“五张清单”。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研究应对超预期变化的储备政策,常态化充实完善政策包,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推广。压实全市各级各部门经济工作责任,督促加大经济运行调度力度,适时开展督查检查。
(二)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工业经济。加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生产监测调度,针对领军(链主)、“双百”企业、重点大区分别实施日、周、旬监测预警和调度,按月抓好汽车、电子、装备等行业调度。盯紧盯实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强区域间、上下游联动,推动稳产达产。支持高技术企业合理增加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储备,拓展供应渠道,增强汽车芯片多元化保障和自主替代能力。规范和降低物流环节收费,持续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加快推进物流保通保畅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靠前服务重点投达产项目,推动中铝高端航空薄板设备建设等37个项目在三季度投达产。深入落实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计划,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计划。着力推动长安股份、长安福特、金康新能源等企业的10余款全新、次新车型爬坡上量。
(三)聚焦重大项目建设抓有效投资。严格按照市级重大项目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加密调度频次,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和投资放量,确保9月底前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70%。全力加快专项债券项目提速建设,确保2022年专项债券在8月基本支付完毕。提前准备并做好2023年专项债券申报工作。抓住国家“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机遇,前瞻谋划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速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开展全市“招商季”,办好西洽会和智博会。积极督促工业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推动计划开工项目如期开工。策划实施1000个重点产业链技改项目。落实好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及时深入研究优化政策措施。精心谋划今年第三、四批次土地集中出让,督促开发企业按时开竣工。持续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多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
(四)聚焦重点领域抓消费。落实好“促进消费恢复发展19条”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汽车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细化政策。开展新能源汽车促销活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点布局和建设。开展“巴渝万企促消费”等系列活动,办好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不夜重庆生活节和成渝双城消费节。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发放消费券。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优化“智慧解放碑”,构建“云上观音桥”“数智南滨路”,发展“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消费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提供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等领域的专项消费金融产品。
(五)聚焦新增长点抓外贸外资。积极组织动员企业参加“线上”广交会等展会,与“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重点国家开展“云展览”“云对接”和“云签约”,帮助企业持续开拓国际市场。做好第五届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培育贸易新业态,加快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做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修订对接工作,争取新增产业目录。用好重大外资项目工作服务专班等机制,举办“跨国公司重庆行”活动,推动外资项目加快落地。
(六)聚焦政策落地见效抓市场主体。实施好“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39条”“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56条”等政策措施,做好督查检查与政策评估,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支持区县加大市场主体帮扶力度。聚焦汽车等生产集中度高、有增产潜力的重点工业企业,加大现有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加强生产运行调度。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对住宿、文旅等行业受困企业下调存量贷款利率。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开展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专项行动。
(七)聚焦保供稳价抓粮食能源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及时足额兑付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等补助。全力落实夏播面积,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做好秋粮收购工作,加强储备轮换调度。进一步巩固深化与陕煤合作,积极拓展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贵州等省区合作,提升煤炭供应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外电入渝”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全力推动“川电入渝”“疆电入渝”工程尽快开工建设。统筹高效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保障重点企业能源供应稳定、生产运行平稳,确保不出现“拉闸限电”。
(八)聚焦保障兜底抓民生改善。加快兑现缓缴社保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在“应享尽享”基础上实现“免申即享”。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大力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和劳务转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围绕33条产业链精准培训25万人次以上。持续做好价格日常监测和动态调控,落实好粮油肉蛋奶果蔬和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按时启动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调整工作,及时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
(九)聚焦风险防控抓安全稳定。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继续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腾出更多财力保障重点支出。依法依规强化收入征管,防止“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做好房地产风险防范,强化风险项目处置,防止停工或烂尾楼盘业主“停供”风险蔓延。全面排查村镇银行等重点领域涉稳风险,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抓好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十)聚焦宣传引导抓预期管理。完整准确宣传阐释党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部署,贴近市场感受、强化预期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精准有效做好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和风险化解。梳理总结区县、部门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要商品保供稳价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并加强宣传推介,报道相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向好的典型案例,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