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现代种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我市现代种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2年7月20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委主任 路 伟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现代种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精心部署推动种业振兴行动
(一)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现代种业振兴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把加快种业振兴作为推动我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胡衡华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全面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切实做好全市现代种业相关工作。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种业振兴座谈会、种业振兴行动推进会议作出具体安排。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区县政府各司其责、齐抓共推,细化落实具体举措。
(二)完善政策,强化投入。制定形成了“1+1+N”的政策体系,第一个“1”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第二个“1”即市农业农村委印发的《重庆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N”即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市农业农村委印发的《重庆市科企联合体项目管理办法》《重庆市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办法》等单项政策措施。在完善政策的同时,强化资金投入配套,今年将种业振兴财政专项资金由2000万元提升到6000万元,并逐年增加。
(三)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制定出台加快推进种业人才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方案,激发市农科院等市属科研院所种业科研人员创新动力。率先探索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近3年累计补助12类作物30个品种,补助金额达1900余万元,不断激发种业企业创新活力。在全国率先推出实质性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产品,有效拓展了种业研发机构创新资金渠道。
(四)健全机制,压实责任。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工作专班定期调度研究种业振兴工作。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部门协同协作的工作机制,定期衔接会商。建立清单化推进机制,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大措施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加强考核监督,将种业振兴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考核监督,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列入乡村振兴年度专项督查和区县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动全市种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一)抓普查保护,种质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坚持“边普查、边保护、边鉴定”,加大珍稀、濒危、特有、独占性资源和地方特色品种收集保护,建好种业创新资源库。一是全覆盖普查。坚持所有种质资源、所有地域“两个全覆盖”,建立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排查体系,开展拉网式普查。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行动,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758份;完成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核查登记,覆盖畜禽品种178个、水产物种169个,基本摸清了三大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二是全过程保护。完善种质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建成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和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确定42家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初步构建“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的保护体系,保存各类农作物资源7万余份、畜禽遗传材料1.5万余份,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保存柑橘种质资源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三是全方位鉴定。完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围绕产量、品质、抗病、抗逆、高效等方面挖掘突出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占比达到8%。
(二)抓体系建设,现代种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种业资源整合,完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用”协同效率。一是深化“科企”联合。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力量资源整合,组建水稻、蔬菜、生猪等10个种业科企联合体,实施科企联合体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品种试验项目,开展科企联合育种攻关。二是强化“研学”结合。依托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中心等平台,聚合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资源,开展转基因、分子生物育种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三是优化“育繁推”衔接。构建科研机构基地示范、种业企业市场推广、农技机构技术指导一体的良种示范推广体系,加快种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2021年10月,胡春华副总理在重庆调研期间对大足黑山羊“保繁育推”成效给予肯定。
(三)抓平台建设,良种研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快种业发展平台和基地建设,强化现代种业发展支撑。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良种对产出的贡献率超过50%。一是搭建种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获批为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入选国家5大专业化育种平台,成功获批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建成水稻、油菜等国家级和市级种业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0余个,授牌市级种业创新基地22个,打造全市种业创新“火车头”。二是打造良种制种基地。成功创建垫江、潼南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北碚、江津、巫溪、涪陵4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强南繁基地建设,认定市级种子生产基地8个,全市制种基地1.5万余亩、在建基地5万亩。柑橘育苗基地年出圃9000余万株、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三是建设畜禽水产良种场。实施畜禽高次代种场能力提升项目,高标准建设高代次畜禽种场54家。成功创建国家和市级水产良种场10个,年产淡水鱼苗91亿尾,基本实现市内自给。
(四)抓企业培育,产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构建。把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一是把本土企业育起来。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聚集,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全市现有农作物种子企业91家、畜禽种业企业54家,重庆琪泰佳牧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国家地方猪核心育种场,重庆中一种业入选全国13家水稻强优势阵型企业。二是把龙头企业引进来。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全国领军型种业企业,与中化现代农业、华智生物技术、湖南隆平油料、马鞍山牧牛湖水产品等全国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三是把优势企业推出去。积极支持本土种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累计向孟加拉、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出口杂交水稻种子和不育系种子150万公斤,促进种业企业在对外合作中做大做强。
(五)抓品种创新,突破性研发成果不断涌现。聚焦优势特色品种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一是畜禽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科技成果开辟了我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在国际上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测序三部曲,蚕丝及关联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居世界前列。二是粮油新品持续推出。累计培育水稻、马铃薯等主栽作物品种超过200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0余项,“神9优28”实现了我市高端优质稻米零突破,“庆油8号”实现“两碗菜籽一碗油”、含油量达到51.5%。三是特色良种加快培育。建成世界最大的柑橘良种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中国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巫山脆李”等脆李新品种8个。
(六)抓产权保护,种业市场乱象有效遏制。把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对种业创新者核心利益的最大保护。一是压实保护责任。将侵犯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案件查处情况列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对区县进行绩效考核。二是严打侵权行为。深入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治理行动,重拳整顿长期扰乱种子市场的“一种多名”“多种一名”现象,2021年清理违规柑橘品种名称55个。三是推动新品种保护。支持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273件,获得授权129件,涉及水稻、玉米、油菜、大豆、柑橘、蔬菜等作物。四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业务培训、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发布重庆市“农业综合执法服务种子要害”十大行政处罚典型案例。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种质资源有消失风险。由于种质资源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农民倾向种植养殖新品种、淘汰传统老品种,加之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条件简陋、设施陈旧等,一些古老农作物品种逐步消亡、中药材资源持续减少、部分地方畜禽品种濒临灭绝。据统计,1981—2014年间我市农作物品种消亡1743个。此次普查发现罗盘山猪、渠溪猪等地方猪种不足千头。
(二)制种供种能力较弱。全市种业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目前高标准制种基地仅1.5万余亩,玉米、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还没有规模制种基地。现有制种基地特别是南繁基地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差、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畜禽种源缺口也比较大,祖代瘦肉型种猪、种禽、种牛市外调入高达80%以上。
(三)种业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我市良种科研存在重研究、轻转化和约束过多、激励不足等制度障碍。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高端人才困难,科研人员更多偏向搞学术、评职称,研发导向与市场需求往往脱节。少数种业企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国有种业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产、学、研、推”中的各单位、各环节衔接不紧、合作不够、运转不畅。
(四)突破性创新成果偏少。我市除柑橘、油菜、榨菜等少数品种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外,大部分品种研发处于跟跑状态。低水平、重复性、同质化研究居多,获得市场认可、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较少。在新品种推广应用中,2021年单品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庆油3号”仅117.6万亩,水稻“神农优228”仅37.6万亩,辣椒“艳椒435”仅10.5万亩。
(五)缺少领军型种业企业。全市种业企业数量约占全国的3.5%,“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仅2家、约占全国的2%。企业体量普遍偏小,2020年全市所有农作物种业企业销售额只有5.7亿元,仅为湖南“隆平高科”销售额的17%。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种业振兴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突出全产业链、市场化“两个导向”,聚焦稳粮保供、提质增效“两个重点”,抓好政策支持、平台建设、主体培育、机制创新“四个关键”,深化实施种质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加快种业振兴,筑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种业根基。
我市种业振兴的总体目标是,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分三个阶段,即到2023年,种业振兴基础更加牢固,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全面完成,一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到2025年,种业振兴要见到更多成效,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育种联合攻关取得新进展,农业供种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到2030年,种业振兴实现做大做强,农业种质资源实现应保尽保,核心种源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西部种业高地基本建成。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为基础,夯实现代种业发展根本。做好普查收尾工作,在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面上普查完成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普查覆盖面,力争普查无遗漏,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项普查任务。加强种源收集保护,及时抢救濒危物种,划定管好原生保护区,依托企业建好农作物、畜禽、水产等活体保种场。推进种源鉴定评价,加快推进种质资源特征特性鉴定,力争把农作物和畜禽资源精准鉴定比例分别提高到60%、70%。
(二)以整合资源为关键,加快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开展跨部门联合,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科企联合体,推动种业“育繁推用”一体化发展。开展跨学科联合,围绕全产业链,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土壤改良等新技术,组建跨学科种业科研团队,实施联合攻关。开展跨区域联合,支持市内外种业创新合作,在川渝两地、西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科研资源。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大做强优势种业。加强消费者行为和市场变化趋势研究,围绕产品重新定义,制定以品种改良和产品制剂为基础的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机制,推进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业基础研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育种理论、功能性基因克隆、育种材料、繁育技术等基础研究,促进农业种质资源特征特性的挖掘和创新。加强前沿技术攻关,推进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智能化育种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化。
(四)以培育、引进、重组为路径,加快壮大现代种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支持企业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种业骨干企业。大力引进种业企业,加强与国际国内种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协同开展种源技术攻关,加快构建有效的研发、生产和经营体系。加快种业企业重组发展,鼓励支持大型企业以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行业,推动中小种业企业联合,提升种业市场集中度。
(五)以“三级联创”为抓手,着力打造现代种业发展平台和基地。高标准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和6个国家级制育种基地,引领带动市级种业基地建设。切实改善南繁基地设施条件,按照国家级育种基地建设标准,推进第一批48家市级种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各区县引进种业科研院所和优势种业企业,联合建设以地方优势特色资源为重点的种业创新平台和良种繁育基地,争创国家级和市级平台基地。
(六)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目标,营造良好的种业发展市场环境。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生物育种知识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加强品种规范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新品种审查流程、审定标准,加快建立品种“身份证”制度。深入实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振兴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指导下,聚焦聚力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