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我市现代种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年7月20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日期:2022年10月24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调研时又再次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动我市种业振兴,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现代种业工作情况报告确定为2022年重点监督工作之一。在常委会领导下,市人大农委精心安排、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今年3月以来,围绕我市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研发创新、种业产业发展等调研重点,到市农科院水稻所、玉米所、蔬菜花卉所、茶叶所、特色作物所,市畜科院荣昌猪、构羊、四川白鹅等科研基地,市林科院苗圃基地、生物组培中心,同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种业专家、科研人员座谈交流。与此同时,先后赴潼南、荣昌、永川、巴南、垫江、黔江等区县调研,察看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生猪、水产、茶叶、蚕桑等种业基地,广泛听取区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部分市人大代表、种业企业、制种农户的意见建议;赴海南省重庆南繁基地考察,并拜访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南繁管理局,了解重庆南繁科研情况。两次召开市级部门座谈会,听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农业农村、林业等8个部门的情况汇报。经汇总梳理、认真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种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对种业振兴工作作出系统安排。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常委会会议、深改委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对我市种业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陈敏尔书记多次专题研究,强调“要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胡衡华市长要求全面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0年以来,市政府连续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今年6月,召开全市种业振兴行动推进会,提出2030年全面建成西部种业高地目标。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一同考核监督。研究现代种业重点工程项目专栏,将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工程等11个种业项目纳入我市“十四五”重大项目清单。市级财政种业专项从少到多,2020年投入2000万元、2021年3000万元、2022年6000万元。各区县(自治县)立足当地实际,在资源普查、基地建设、良种推广、产业发展、市场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市虽非种业大市、种业强市,但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种业工作备受关注、推进提速,种业振兴行动氛围渐浓。构建了以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畜科院为主体,市林科院、三峡农科院、渝东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为补充的种业科创体系,形成2000余人的种业创新队伍。现有农作物种子企业91家、畜禽供种企业54家。其中,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2家,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2家;重庆中一种业公司入选全国13家水稻强优势阵型企业。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良种对产出的贡献率超50%。2021年10月,胡春华副总理在重庆调研期间对大足黑山羊“保繁育推”成效给予肯定。

(一)抓资源保护,夯实发展基础

扎实推进资源普查工作,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种质资源2758份,其中粮食作物1160份、经济作物396份、蔬菜709份、果树442份、牧草51份。基本完成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第一次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畜禽遗传资源178个、水产169个。第一次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发现珍稀濒危、疑似新物种、新分布物种232个,采集标本15736份。通过普查,进一步掌握了全市种质资源信息。全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确定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42家,其中农作物15家、畜禽22家、微生物5家。发布市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1个,在西南地区率先建成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冷冻保存遗传材料1.5万余份。建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市级1个。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决策,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贵濒危物种出现频率明显增多。建设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3处、市级4处。柑橘、榨菜、家蚕种质资源数量均全国第一、国际领先;江津花椒、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已成当地支柱产业;荣昌猪、大足黑山羊种群恢复渐好,分别增至2万头(只)以上。

(二)抓科研攻关,提升育种成效

落实市级以上资金支持建设种质资源保种场、品种测试站、性能测定站、良种繁育基地、科研育种基地等基础性、示范性工程,着力改善种业研发条件。获批建设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入选国家5大专业化育种平台。启动科企联合育种攻关,组建水稻、玉米、薯类、油料、豆类、蔬菜、果树、生猪、草食牲畜、家禽10个种业科企联合体,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聚焦难题集中攻关,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十三五”期间,全市培育水稻、马铃薯等主栽作物品种超200个,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20余项。其中,“Q优”系列杂交水稻打破我市高温寡照气候下不能生产优质杂交稻的“定论”,耐热优质杂交水稻“神农优228”“野香优海丝”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鲜食糯玉米品种培育西部领先、国内先进(与北京、江苏呈三足鼎立之势);育成“两碗菜籽一碗油”、含油量51.54%的“庆油8号”油菜,创造了国内冬油菜含油量最高纪录;建成国内唯一无菌猪平台,在全国率先培育出无菌猪、全人抗体猪和SPF荣昌猪,开辟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红果冬青、老鹰茶、红果参等组培快繁体系获国家发明专利等成果22项;中华沙鳅、厚颌鲂等地方名优水产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幼苗成活率70%以上。此外,特色蔬菜、“早中晚”熟柑橘、茶叶、家蚕等品种研究,国内优势较为明显。

(三)抓种源供应,保障生产需求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出台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补助作物品种30个,资金近2000万元,惠及企业10余家。将种业创新基地、种子生产基地、品种测试与特性鉴定基地统一纳入种业基地认定范围,实行统一管理,加快种业基地整体布局和建设步伐。启动市级种业基地认定工作,完成第一批认定授牌48家。建设国家级制种大县2个(垫江、潼南),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4个,国家水产良种场1个、市级9个,国家重点(市级)林木良种基地10处。其中,累计投入1.5亿元,推进垫江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潼南区入选新一轮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荣昌区入选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推进建设北碚和江津(柑橘)、涪陵(榨菜)、巫溪(马铃薯)等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我市柑橘脱毒容器苗年出圃能力9000余万株,占国内80%市场份额。“十三五”以来,重庆中一种业公司累计向孟加拉、越南等国出口杂交水稻种子和不育系种子150万公斤。

(四)抓管理服务,规范种业发展

大力宣传贯彻种子法、农业法、畜牧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非主要农作物种苗(薯)生产经营许可、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科企联合体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品种试验项目等管理办法,种业法治化治理有效推进。探索金融支持种业振兴,率先在全国探索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产品,农行市分行与重庆中一种业公司合作,成功发放首笔贷款300万元。加大种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273件,获得授权129件,涉及水稻、玉米、油菜、大豆、柑橘、蔬菜等。深入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治理、种子市场“春夏秋冬”四大专项检查,严查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全市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超98%。2021年,抽检农作物种子样品1033个,清理不规范柑橘品种名称55个,立案查处违法案件68件,发布“农业综合执法服务种子要害”十大行政处罚典型案例。加强种子种苗检验检疫,2021年签发调运检疫证书4592份(出市1531份,市内3061份),涉及种子及植物产品2587.3万千克、苗木3622.87万株,处置带病果树及种苗81.1万株,累计防控重大植物疫情149.69万亩。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虽然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市种业振兴基础较为薄弱,推进时间不长,当前仍旧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消失风险仍较大

我市尚未建立统一的种子资源登记体系,现存种质资源分散在各科研院校,保存单位大都条件简陋、设施陈旧,损毁风险较大,不能有效保证科研延续。如,近两年某科研机构在九龙坡区、铜梁区的两个玉米研究基地先后遭遇自然灾害,仓储用房渗漏进水,多年研究积累的种质材料损失严重。种质资源大幅消亡趋势未见减弱。据统计,1981~2014年间我市农作物地方或野生品种、特殊用途品种消亡1743个,占1956~2014年间消亡总数的68.4%。我市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的21个地方品种中,现存种群数量在3000头(只)以下的6种,其中罗盘山猪仅245头(主要在潼南)、渠溪猪仅164头(主要在丰都),难以保证不因重大疫情等突发状况导致种群消亡。

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目前保存的种质资源多数处于“被保护”状态,遗传背景不清楚,资源评价不系统不深入,特性鉴定较少,完成表型鉴定不到30%,开展精准鉴定仅8%。

(二)突破性育种成果不多,科研创新能力仍偏弱

虽然我市有一些重大的育种创新成果,但总体来看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的突破性成果仍然不多,多数自育品种优势不够明显。截至目前,适宜我市种植的水稻、玉米、小麦、大豆4类主要农作物共有合法品种2249个,其中自育品种489个,仅占21.7%。“十三五”以来,我市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86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265个,但适地、宜机、抗性、品质等表现优异的突破性品种较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还缺乏高水平种业支撑。2021年,市内自育水稻、玉米品种推广分别仅占32.6%、28.2%,获市场认可、大面积推广的品种稀缺,大部分农作物育种在国内处于跟跑状态。目前没有自主培育的畜禽和水产新品种,以往培育的也仅有“渝荣I号”和“渝太I系”猪、“渝西乌鸡”配套系3个。

现有种业科研队伍实力不强、布局分散,主要在各科研院校,种业企业缺乏育种创新人才。据了解,我市农业领域仅1位院士(蚕学领域)、“国家万人计划人选”1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特贴专家较少,国家级创新型科研团队稀缺。市内高校育种学科建设较弱,育种人才基数较小,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目前“60后”专家仍是科研一线主力军。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也显薄弱,育种技术创新不够,选育方式多以传统杂交选育为主,且以低水平、重复性、同质化的研究居多,生物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短缺。引进研究国外优势种质资源也不多。据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我市有关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累计申请进口种子73批次,主要是辣椒、猕猴桃及其他蔬菜种子,2016年以来仅引进2种辣椒种子用于试验研究。

同时,科研平台建设硬件偏弱、管理不善。我市在海南的三个南繁基地分散在陵水县、乐东县,每个仅100余亩,存在多头管理(分别由市农科院、市种子站、三峡农科院管理)、规模小、配套差、运行经费不足、生活条件简陋等问题(相比而言,贵州省农科院在海南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南繁基地近800亩)。我市在云南的南繁基地100亩,在四川、贵州的两个夏繁基地30余亩,均为中短期租赁土地,无房屋等配套设施。市林科院生物组培中心、温室大棚、实验基地等都很简陋,即将投用的油茶、油橄榄研发中心,还缺乏科研项目与资金支持。

(三)制种供种能力不足,自育种源优势仍待加强

我市作物制种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存在设施设备不够、制种机制不稳、供种能力偏弱等问题。其中,水稻制种主要在市内,但高标准制种田仅建成1.5万余亩。普遍是种子企业委托代理人与制种基地的农户签订协议、批量制种,形式松散,既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也给企业生产管理增大难度。基地配套的耕作路、排灌渠、晾晒场、烘干机等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玉米、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基本没有成规模的供种基地,主要依靠市外调入。林木种苗自身供应能力不足,每年造林推广的良种率仅60%左右。

我市动物种源对外依赖度较高,原种瘦肉型种猪95%以上、祖代瘦肉型种猪80%、种禽80%以上、种羊50%、种牛90%以上都靠市外调入,白羽种鸡100%依赖进口,鲈鱼、黄颡鱼(别名“黄辣丁”)等名优水产苗种也主要依靠市外调入。以生猪种业为例,我市易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种猪来源易被“卡脖子”。全市5个地方猪种虽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市场占比不足10%,90%以上种猪依赖进口。二是种猪质量易被“卡脖子”。在衡量种猪质量的两个核心指标——繁殖能力PSY(每头母猪每年所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和生长速度(达到100kg日龄)上,市内种猪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也跟不上国内平均水平,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三是高代次种猪供种能力不足易被“卡脖子”。据测算,实现我市年出栏生猪1700万头的规划目标,需1万头原种猪、8万头祖代种猪,但目前全市存栏在养的原种猪不足5000头、祖代种猪5万头左右,缺口较大。

(四)种业企业不大不强,种子市场仍需规范

我市种业企业体量普遍较小,缺少“航母型”领军企业、特色优势企业。大多数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种业发展的能力不足。2020年,全市种业企业销售额5.7亿元,仅为湖南省隆平高科一家企业的17%左右。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仅2家。大多数种子企业追求“短平快”,奉行“拿来主义”,基本不搞原创性育种研发,只愿做简单的品种权购买、种子的收购与销售。2019年,我市种子企业研发投入2450万元,投入强度4.58%,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种子企业研发投入1900万元,投入强度3.33%,而隆平高科当年投入3.46亿元,投入强度为10.52%,差距还很大。

种子市场品种多、经营主体多,存在散、杂、乱问题,特别是衍生品种多、侵权品种多,模仿性育种层出不穷。调研中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上的蔬菜种子仅30~40%属实质性创新,其余多是改头换面甚至套牌种子。复杂的市场让农民选种用种无所适从,因种子问题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

三、主要原因

制约我市现代种业发展的原因,除环境条件、品种推广、农村人口转移等客观因素造成农业种质资源减少,受地方气候、人工工资、租地成本等现实因素造成部分作物不宜在市内制种,受气象灾害、病虫灾害、动植物疫病等不可控因素造成行业减产绝收之外,主观导致的不足与差距更需引起重视。

(一)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有的盲目乐观,简单认为保障种源安全是国家层面的事,地方和基层只要有种能供即可,思想站位有待提升;有的认为重庆不是农业强市,对我市种业发展的基础、前景认识不够,缺乏信心;有的认为种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报小,在具体项目、资金、人才上不愿过多投入,与“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的认为种业发展是农业农村系统的事,在现代种业发展中找不准着力点。有的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对种业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感、紧迫感不强,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部分人员研发创新动力不足。

(二)种业科研体制还不完善

种业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现有政策性种业项目出自多个部门,资金分散且时而交叉,未能整合形成稳定专项。科研支持方式不尽合理,现行科研项目实施机制与育种的长周期性不相适。育种是“苦行僧”式行业,有的需十数年长期坚守,科研项目一般以5年为一周期,但选育一个新品种,农作物至少需6~8年,畜禽至少10~20年甚至更久。科研评价标准不够完善,育种科研导向不够明确,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重视不够。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活,部分育种专家离职转岗,带走阶段性科研成果,许多研究项目因此断档搁浅。如,我市现有水稻育种研究团队7个,“十三五”期间7个团队有研究人员98名,截至今年4月有21名相继离开,还有近10人面临退休,研究力量严重衰减。同时,科企融合深度不够,上下游衔接不够顺畅,存在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种业企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能力弱。

(三)资金投入尤显不足

种质资源普查、基因保存、特性鉴定、品种选育、制种基地建设、良种开发推广等多属基础性、公益性工作,需要大量资金长期支持,但我市种业投入水平低,与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要求相比,与国内一些种业大省相比,存在本级财政投入明显不足问题。虽然近几年连续翻番,但与周边省份相比悬殊。如,2021年我市用于种业的本级财政资金为3000万元,四川省2.4亿元;2022年我市6000万元,四川省3.6亿元。2020年,市农科院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的科学技术支出14468万元,而四川省农科院为28196万元、贵州省农科院达42427万元。此外,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多,种子品种权质押有待继续探索,贷款期限与种子行业周期性不匹配,金融支持的力度还有待加大。

(四)扶持政策存在弱项

扶持制种大县主要体现在落实国家奖励政策,对制种大县与种子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稳固联结机制研究不多。扶持种业企业主要实施农作物品种后补助,措施单一,补助品种偏少、金额偏低。种业保险发展滞后,存在险种创新不多、保额偏低、推广面窄、理赔困难、保底计算不合理等问题,风险分担机制仍不健全。自育品种审定推广上,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审定管理、采购推广、种子营销等环节有待改进,一定程度导致自育品种优势不明显和市场品种多、散、杂、乱的问题。制种农机具购置方面,补助对象、补助标准、适用范围还需进一步研究,如卧式烘干机是目前亟需的设备,但未被纳入制种农机专项补贴。

(五)服务能力需要提升

现代种业工作涉及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农业农村、林业等多个部门,目前还缺乏高效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部门之间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交叉与缺位同时存在。种业管理服务能力还有差距,目前仅8个区县设有种子管理站,极少区县在农业部门内设种业管理科室。2020年全市各级种子管理人员编制仅160名,其中市级74名、区县86名,区县实际在岗70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畜牧兽医人员编制缩减、在编不在岗、专业不相适等现象突出,“无人站”“二人转”现象普遍。同时,我市种子市场监管能力不足,现有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多以常规检测为主,不具备分子检测能力,不能准确判断品种真实性,执法人员对种子领域专业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影响了市场监管效果。

四、工作建议

当前,国际局势加剧变化,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全球种业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种业竞争日趋激烈,更加凸显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我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理应而且可以在现代种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按照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我市实施方案,立足一域、服务全局;切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建成西部种业高地通盘谋划我市现代种业发展路线图、任务书,将规划变计划、把计划抓落实;切实提振精气神,拿出“啃骨头”干劲,破解“卡脖子”实招,为推进种业振兴汇聚强大智慧与力量,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种业根基。

(一)进一步增强资源保护利用能力

要牢固树立全面保护、合理利用的理念,加强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成果运用,加快推进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第一次水产种质资源普查、第一次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市农林牧渔种质资源家底,推动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加快建设市级种质资源库,健全资源登记管理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开展资源保存数量和质量的动态监测。加强种质资源保存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修缮维护,提档升级。积极开展表型组和基因组相结合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大力发掘优异基因,为产业化利用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增强育种研发创新能力

要立足本市地方资源优势,聚焦种业弱项,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加快补齐体制机制、硬件设施、人员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统筹力度,提高项目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深化种业改革,以建设西部种业高地为契机,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构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有序分工、密切配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探索以推广面积、种养收益等因子为主的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加贴合种业科研实际,激发育种创新活力。加强育种队伍建设,稳定科研团队,加强人才引进,注重梯队培养,完善种业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加强育种基础性研究,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研究应用,促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利用我市森林资源优势,向森林要食物,向微生物要营养,加强林下经济、“铁杆庄稼”的品种选育,使耕地、林地、池塘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培育我市种业特色优势。落实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探索构建国家主导下的川渝种业创新联盟,着力凸显整合效应,增强地区育种创新能力。合理加强种质资源交流合作,既要防止优异资源流失,也要积极引进国外优势资源。

(三)进一步增强种源供应保障能力

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大力培育种业领军企业、特色优势企业。推动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促进育种资源、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由科研单位向种业企业合理流动。建立科研成果展示平台、示范窗口,加快转移转化步伐,着力避免因转化不畅而“自废武功”。加强育种制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稳固种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制种大户的利益联结。依法依规加大自育品种支持力度,加强和改进审定管理、采购推广、种子营销等相关工作,在保障市内供给的同时,向国内适种地区积极推广“庆油8号”油菜等优质种子,扩大自育品种优势,提升种源供应能力,为国家种业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四)进一步增强种业发展支撑能力

要针对育种研究长期性、系统性特点,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统筹整合、做大资金盘子,完善使用绩效评价监督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种业支持体系。完善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拓展覆盖面,扩大资金量,增强奖补扶持实效。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现代种业,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研究建立种业发展基金,继续在品种权质押上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发挥好政策性金融补短板作用,增强金融服务针对性、实效性。扩大制种保险品种范围,提高补贴标准,规范保底计算和理赔程序,切实维护农户利益,促进制种行业良性发展。细化落实市级财政对制种大县奖励、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推广等扶持措施,增强现代种业支撑能力。

(五)进一步增强种业管理服务能力

要加强统筹协调,深入研究市级涉种部门职能职责,明确权力边界,理顺体制机制,消除管理盲区。市级层面要尽快建立协调机构,并指导区县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种业职能,稳定人员队伍,优化年龄结构,提升人员专业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要重视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畜牧兽医人员“无人站”“二人转”问题,尽力打通种业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提升种子质量检测能力,加强种业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套牌侵权、假冒伪劣种子等违法行为。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协作机制,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对于调研了解到的种子法地方配套立法、建立引种备案撤销制度、规范非审定非登记品种管理制度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先行出台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条件成熟后适时启动地方立法工作。

(六)建议近期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统一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建立由市政府领导挂帅、涉种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现代种业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加大协调推进力度,针对部门具体职责、科研项目管理、川渝协同创新、种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二是实施科技助推种业振兴行动。立足我市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源所需,深入开展科技助推种业振兴行动,制定目标挂图作战,分解任务科学立项,优化项目考核周期,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重点支持关键种质优异基因挖掘、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核心种源攻关等方面。

三是建强管好育种研发平台。大力实施“筑巢引凤”“揭榜挂帅”工程,推进重大科研攻关,建强管好以南繁夏繁基地、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各类创新平台。要专门研究南繁基地的管理体制和持续发展问题。西部科学城种质创制科学设施的建设既要发挥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基础理论优势、局部领域优势,也要突出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应用实践优势、成果积累优势,增强聚合效应。

四是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对现有的条件简陋、设施陈旧、损毁风险较大、不能有效保证科研延续的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制定修缮维护、提档升级方案,落实年度项目资金安排。对现存种群数量少的罗盘山猪、渠溪猪等畜禽资源保护进行专门研究,提升资源保存和抗风险能力。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