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关于我市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年7月20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国际交往中心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对全面展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对城市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重庆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全方位开放发展的重要机遇,对重庆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我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2022年6月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恭明带队开展了专题调研。听取市政府及市政府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商务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等市级有关部门的汇报,实地调研了渝中、江北、沙坪坝、南岸、渝北等7个区,委托万州、黔江、江津、大足、荣昌等6个区开展调研,召开在渝外籍人士座谈会、涉外机构(单位)座谈会,赴成都开展调研,并与西安就相关工作作了线上的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2019年视察重庆时,他强调“重庆对外开放的历史比较早,要加强开放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研究,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要加大内陆开放力度,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2020年1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重庆成为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省市,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重庆对外开放战略目标一以贯之,定位日渐明晰,措施具体有效,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目前,我市国际友好城市52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112个;经外交部批准外国在渝设立领事机构达13家,居全国第四;在渝世界500强企业312家,正式开放口岸4个,国际航线数量108条,中外合作办学59个,涉外医疗服务定点医院11家。近三年来,进出口总额达179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8.9亿美元,主办大型国际会议23场次。
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排名全国前茅,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五年超过100亿美元。市内企业“走出去”办企累计超过300家,海外资产累计近200亿美元。东盟已连续三年成为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重庆与东盟进出口额达1292亿元,同比增长15.2%,重庆实际利用东盟国家外资16.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重庆对东盟国家实际投资4673万美元,同比增长41%。
(一)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工作。陈敏尔书记多次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外事委全体会议以及有关重要会议上,就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10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担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及相关区县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总体谋划、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印发了《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涉及15个部门35个区县共 244项目标任务。
2021年10月,出台了《重庆市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六个主要目标、六方面重点任务和一系列保障措施,着力构建“立足中西部,联通东盟,面向世界”的对外交往新格局,到2035年重庆基本建成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成为经济发展外向度、城市品牌知名度、国际事务参与度持续彰显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有关部门和区县切实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四五”专项规划的落地落实,27个区县结合实际,出台了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推动交往空间“一核(核心区)一轴(展示区)一环(拓展区)多点(支撑区)”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建成投用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加强二战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保护利用,启动建设外交外事历史陈列馆。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打造了7大类52个外事参访点。
(二)加快通道建设,夯实物流基础
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重庆立足水陆空,对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联动世界各大经济体,基本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的开放通道体系。中欧班列(成渝)运营线路达33条,辐射亚欧27个国家72个节点城市,干支网络覆盖亚欧大陆全境。2022年6月23日,第10000列中欧班列(重庆)重箱折列,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重箱折列突破10000列的中欧班列开行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13+1”省区市合作共建格局,贯穿“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实现国际铁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和国际铁路联运三种运输模式,覆盖107个国家和地区319个港口,货物品类达640个。2021年,发送货物11.24万标箱,货值约187.16亿元,货量货值位居“13+1”省区市第一。江北机场国际航线增至108条,2021年国际货邮吞吐量达到22.1万吨、同比增长46.8%,连续10年领跑西部主要枢纽机场。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显著提升,江海联运通达全球,国际货运量占全市总量70%以上。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优势凸显。重庆获批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唯一兼具水陆空三类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物流枢纽体系基本形成。建成覆盖水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开放口岸体系,现有4个国家开放口岸,拥有进口汽车整车、肉类、水果、粮食、植物种苗等口岸功能。
率先启动数字通道建设。2019年9月,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开通,该通道是中国首条面向单一国家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目前,两江新区数字产业园、渝北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等8个产业园区已接入通道,通道还吸引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共商共建共享。通道投用两年多来,共促成200余家企业、2000多人次跨国交流对接,累计推动意向合作49项,涉及中新双方企业及机构61家,带动中新两地信息通信领域创新发展。
(三)加强平台建设,构建交往体系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完成“1+1+4+N”规划体系,形成“3+3+3”合作机制。重庆与新加坡累计签约商业合作项目118个、总金额约214亿美元,跨境融资类项目168个,金额约156亿美元。
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4246户,引进了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吉利工业互联网全球总部等百亿级项目,新设外资企业占比已达全市20%,FDI占全市比重35.5%,集聚了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创新陆上贸易规则探索,推动联合国贸发会审议通过关于铁路运单的工作建议。
推动欧洲(重庆)中心、中国(重庆)—上海合作组织智慧旅游中心、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澜湄合作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落地并加快建设。高质量办好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等机制性重要展会活动,活动影响力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协同发展各类平台,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开放平台逐步完善,新获一批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我市“战略平台+功能平台+园区平台+活动平台”的开放平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四)优化服务效能,营造良好环境
持续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全国首批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陆续出台稳外贸稳外资12条,利用外资25条等措施,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设外商投资企业智慧云平台,挂牌成立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涉外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建立重庆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引入重庆两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重庆中心等服务资源,投资贸易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着力完善国际人才发展环境。研究制定5大类19项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和外国人来华工作计点积分加分等政策,大力推进国际人才服务示范基地建设,落实68项人才服务措施。近年来,“鸿雁计划”累计认定引进海内外高端产业人才967名,“留创计划”累计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788个,1169名海归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获取中高级职称。
努力打造国际化生活环境。组建“重庆市涉外医疗服务团队”,指定11家涉外医疗服务定点医院,均开通24小时双语(中英)咨询电话,建立外籍人士“一站式”标准化就医流程,健全涉外医疗服务结算及涉外医疗服务评价机制;设立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推动124所普通中小学招收国际学生,有效满足国际学生的就读需求;健全重要外事活动管理、领馆管理、因公出国(境)管理、涉外安全管理等系列制度,建设中西部地区首个省级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推行外国人许可办理“一窗式”服务,部分城区开展双语标识建设,持续提升在渝外国人的生活舒适度便利度。
(五)开展各类活动,不断扩大朋友圈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工作总体布局,深度参与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上海合作组织、澜湄合作以及中美、中俄等多双边合作机制。成功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和澜湄合作第六次外长会”等一系列重大外事任务。近三年来,我市共举办大型外事活动22场,10国外长、39国驻华大使先后来渝访问。
经贸合作稳步推进。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创新经贸合作渠道,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稳定保持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往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抢抓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拓展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多元化市场,深入开展“丝路电商”国际合作,东盟作为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持续巩固,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增长迅速,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双向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经贸合作空间持续扩大。
人文交流形式多样。成功举办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大河歌会等涉外文旅活动30余次,永川国际女足锦标赛、亚洲田径大奖赛等高规格国际性体育赛事20余场。先后加入世界旅游联盟、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等9个国际性文旅组织,设立17个文化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在海外成功举办“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文旅推介会50余次、“重庆文化旅游周”20余次,引进彼德·利兹等一批外籍艺术家参与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和演出。推动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孔子学院工作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联盟,在1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20所孔子学院和34个孔子课堂。支持渝中区、沙坪坝区等4个区与教育部共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推动市内学校与国外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与新加坡、匈牙利、德国等30个国家开展联合研发106项,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45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8家。
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国内疫情初期积极争取国际援助,获赠抗疫物资总价值3000余万元;境外疫情爆发后,组织2批医疗专家赴境外开展医疗援助,捐赠160批次总价值4900余万元物资,举行10余场疫情防控交流视频会,59个国家、44个国际友城得到援助,有效深化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友好感情。
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差距和不足
我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自建设之初,就与内陆开放高地、成渝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战略目标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在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和世纪疫情延宕反复的背景下,市级各牵头单位和有关区县积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照“十四五”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对比中西部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及世界知名国际交往中心,我市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如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目标还未深入人心,部门协同有待加强,社会知晓度不高,结果导向性不强。
2022年4月参考消息报社首次发布《中国城市对外交往影响力分析报告》,选取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共计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对外交往影响力进行评估。结果分成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均是与海外政治交往密切、经贸联通发达、文化交流繁荣的中心城市,具有全方位的对外交往影响力和重要的国际化功能。第二梯队包括广州和成都。第三梯队包括深圳、重庆、武汉、西安、厦门、青岛、天津等7座城市。第四梯队包括宁波、大连、郑州等3座城市。我市对外交往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市级统筹作用需进一步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我市初步建立了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全体会议、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题调研部署工作和检查落实。市政府外办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承担协调与督促职责。但基层外事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很难。由于该项工作目标宏大、体系庞杂、领域宽泛,相关部门和区县主要在各自职责和区域范围里做具体的工作,客观上需要更加有力的市级统筹。有的部门和区县对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乏力,任务尚未完成。有的部门和区县主动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意识不强。个别单位对“十四五”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不清楚不了解。该项工作还未纳入部门和区县的重点或中心工作进行计划安排。
重庆有特殊的自然条件,两江汇聚形成了美景也造成了地理、行政的隔离,组团式的发展客观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欧洲(重庆)中心计划遴选8个基地来承载各类企业、协会、机构入驻,点多面广,比较分散,缺乏集聚效应且难以集中和直观呈现建设成果。成都已建成中国欧洲中心,聚集了商贸类、交往类、服务类机构185家,已入驻重点项目37个,项目总体入驻率56.27%。我市要解决行政区和功能区的适度分离,市级统筹作用不可或缺,组团式发展决定我市的项目不可能“大而全”,而是“小而精”,同时依靠各组团之上强有力的统筹力量进行布局规划,分类发展,协同发力,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经济发展外向度需进一步提升
2021年10月,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2021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在综合分析全球230多个主要城市的基础上,评估上榜156个城市,其中包括31个中国城市。其中北京、上海进入前十强;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排名上升,进入前100;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上榜城市数量最多的城市群;重庆处于第107位。
有研究指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对外交往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总体处于同步增长的状态。全球化时代,经济越发达意味着更加紧密的海外经济联系,同时也会促进更加紧密的政治文化交往。经济外向度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指标,在我国沿海地区,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已跨过50%。近年来,我市外贸进出口总值逐年上升,增速较快,但经济外向度对比沿海城市乃至成都仍然偏低,仅为31.7%。我市外向型经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外贸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实际利用外资结构单一,服务业开放水平不够高,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还需不断提升。
(三)对外交往的活跃度需进一步提升
友城后半篇文章还有差距。四川省现有国际友城117对,友好合作关系312对,已建有成都国际友城馆,正在推动建设四川国际友城馆,创建了国际友城交流顾问机制,开展了友城结好周年纪念活动,2019年举办了“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成立了友城留学奖学金,深化了友城缔结后的交流合作。我市友城结好工作重在前端,后期交往的机制和活动还需要增强。
重大文体赛事举办仍有空白。“办一次会,兴一座城”,这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逐步形成共识。西安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并加强各类场馆的赛后利用,2021年5月的“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同时也达成了多项涉西安成果,进一步扩大了西安的国际知晓度。成都已获得大运会、世运会的举办权,这将成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里程碑。截止目前,我市还不具备承办全国性体育赛事的场馆条件。
民间交往作用有待激活。四川省友协与35个国外对华友好组织签订合作协议,举办了“友好四川”海外行活动和“友好合作市州行”“外国文化周”等交流活动。四川省贸促会与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的208家商协会、国际经济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创办了中国(四川)南亚东南亚国家工商领袖峰会,推动了国家南亚标准化(成都)研究中心设立,充分发挥了“亦官亦民”优势,推动工商界经贸合作。民间交往有自身的优势,各类商会、协会、群团组织如何开展民间交往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涉外服务的便利度需进一步提升
调研中,有建议指出,我市政府和一些高校门户网站英文版更新滞后,涉外政策文件没有高质量的英文版本,涉外医疗机构的多语言服务能力不足,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还不够规范,我市“类国际化”消费休闲环境还需改善,涉外金融法律服务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北京于2006年率先推出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系列地方标准共十个,2020年7月实施《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公共场所标识规范化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西安颁布《公共场所标识语英文译写规范》,并发布为地方标准,成为西北地区首部标识语英文译写地方规范。我市已着手首个国际化社区(金凤国际人才公寓)的建设,完善国际交往标牌标识也纳入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出台了《重庆市公共场所标识标牌英文译写规范》,但是公共场所标识标牌双语化覆盖率仍然较低。目前,全市有能力且实际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律所不超过10家、律师不超过30人,涉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距离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科学技术部发布的2020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中,成都位居第6名,重庆未进入前20名。
外交部将“西安领事馆区建设和宣传推介”纳入制定《“十四五”驻外外交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北京市 “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提出,高标准建设第四使馆区,打造“第二个三里屯”。我市“十四五”专项规划里未提出“领事馆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三、突出重点,持续发力,切实推进重庆“国际范”建设
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城市更新提升、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有效途径,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坚实抓手。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首先要“立足中西部”,重庆就是要在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中发挥对外交往的带头作用、带动作用、示范作用。这项任务,绝非一日之功,既需要长期的规划和积极的实践,更需要分阶段重点推进,争取有所突破。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市对外开放成效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等工作是城市发展的中心工作,已有相关的战略部署作出要求,责任明确,考核严格,在此不再赘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强人文交流,加快建设中西部交往中心建设”,故此主要围绕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统筹,推进规划落实落地
什么是国际交往中心?怎样才算建成国际交往中心?国际和国内没有一致认同的统一的指标体系。我市“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了六大类27项指标,这是学习借鉴其它城市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出的发展目标,这些指标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比性需要根据国际环境、经济水平、人文交流的发展变化作出调整和优化。在保持专项规划稳定性长期性的基础上,应当研究提出年度的工作重点,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积跬步以致千里。
围绕年度任务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好市级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作用,着力发挥好区县党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市政府外办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强力配合、各司其职、积极作为。全市上下要强化“一盘棋”意识,自觉将我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坚持政务、经贸、人文交往三轮驱动,用好外事、外资、外贸、外宣等资源,发动协会、商会、华人华侨等力量,达成共识、凝聚合力,加快形成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新局面。
市级领导小组要加强全市涉外资源的统筹,协调好涉外资源的空间布局、涉外项目的建设规划、外事外商机构组织的引进和落户、会议会展赛事的打造和组织,做到行政区和功能区的适度分离,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凝聚合力,引进、提升、打造系列国际交往品牌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更多重大主场外交和元首外交及多边外交活动在渝举办,促进更多重大国际会议永久会址落户重庆,引进如博鳌亚洲论坛、进博会等层级的品牌项目,着力提升我市涉外项目的能级,加快建设国际会议目的地。持续办好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等品牌活动,提档升级重庆英才大会,巩固提升现有经贸活动品牌活动影响力。推进国际活动从数量向质量提升,活动项目从分散向聚集转变,活动品牌从一次性向可持续性发展,积极打造一批世界知名的国际品牌活动。
(二)多措并举,提升人文交往活跃度
坚持官民并举和双向发力。充分发挥国际友城、驻渝领事馆、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华人华侨等作用,加快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对外人文交往格局,全方位开展具有重庆特色的人文外交。充分发挥市级各职能部门在对外交往中的策划、引导作用,推动、协助、支持各级各类民间交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下沉人文交流重心,加强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切实增强中外人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创新交往方式,丰富交流内涵,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各个领域。
加强国际文化旅游体育交流合作。继续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国际马拉松锦标赛等国际节会赛事。争取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在渝举办,加强中外体育人才交流。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体育活动品牌,培育壮大体育产业。深挖三峡、火锅、川剧、吊脚楼等巴渝文化特色元素,用好大足石刻、铜梁龙舞、綦江版画、重庆川剧院等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展示巴渝风貌乡土人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武隆、大足、巫山等区县推进旅游国际化,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国际化发展示范样板。
加强国际教育科技医疗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中外人文交流教育试验区作用,实现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员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大力推进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高校(项目)建设,深化教育领域务实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教育科技医疗等学术交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组织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及论坛,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平台。
(三)加强宣传,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
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国际传播中心,截至2022年6月,iChongqing矩阵海外总用户数突破1007万,海外网络曝光量超过18.83亿,海外用户互动量突破2.63亿,已成为重庆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和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要以国外受众喜闻乐见为导向,精准确定报道选题、进一步强化报道规范、报道频次、报道强度,增强传播效果。依托国际国内主流媒体、民间对外交往力量,发挥国际友城、国际友好交流城市、海外孔子学院等作用,构建具有鲜明重庆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充分运用经贸互动、国际会议、节庆展会、体育赛事、文旅活动等载体,综合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大国际宣介力度。
邀请对我友好国外主流媒体、国外自媒体达人,来渝参加重大赛事会展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旅游等采访报道,拓宽传播面,着力提高重庆的对外知晓度和国际影响力。
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采用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四)完善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舒适度
深化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的经贸人文交流。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友城交流机制,开展常态化的交流活动,密切与友城的联系。建设友城陈列馆或展示区,汇集友城资源,打造特色化国际交往功能区。
加快建设重庆外交外事历史陈列馆。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市对外交往历史,做好二战同盟国驻渝外交外事机构旧址群保护和展示,切实推进重庆外交外事历史陈列馆建设。完善重庆开埠遗址公园的配套建设,加强研究应用,延续国际交往历史文脉。
着力改进我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规范化水平。组织实施好《重庆市公共场所标识标牌英文译写规范》,大力推进公众场所标识标牌双语化,持续优化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搭建外语标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是微信公众号公布外文译写规范及常用外语标识译法等,为规范设置和使用外语标识提供咨询、查询服务。
强化功能指引,加快培育国际机构集聚区,争取更多领事机构落户重庆,吸引更多国际组织、世界500强等来渝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加快建设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寸滩国际邮轮母港等国际交往设施,规划建设国际人才公寓,实施国际化示范街区改造等项目。
及时更新政务平台英文版面,精准翻译涉外政策文件,开展涉外人才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涉外政务服务水平。引进培育一批国际交往高端智库,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理论和政策研究,切实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五)区域协同,提升成渝国际影响力
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成渝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必须深化成渝两地的交流合作和协调联动。充分整合各领域涉外资源,全面加强涉外事务合作,促进国际交往政策协同和资源共享。依托成渝地区两地各自的外事资源优势,推动川渝外事活动场所、平台等共建共享,联合或轮值开展重大外事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增强辐射带动力。强化国际友城资源共享,联动举办友城交流活动,共同举办“一带一路”交流活动,加强旅游、人文、教育、医疗资源等全方位的合作共享,共同拓展国际“朋友圈”。重视外宣合作,以“熊猫”“火锅”等极具区域性的文化符号,构建成渝亲切、热情的城市形象。加强川渝涉外政务服务的互办互认,推动有关涉外业务线上办理,密切两地涉外事务合作联动,提高川渝两地涉外事务服务效率和一体化水平。
成渝两地加强协作,进一步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东部地区以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交流合作,提升成渝地区国际交往影响力,提升成渝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国际交往引领辐射水平。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