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2年7月20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报告》,并提出5个方面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坚决扛起整改责任,责成市文化旅游委牵头,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认真研究,对照审议意见逐项分解任务,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推进有关问题整改,确保审议意见落地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方面,突出凝聚共识,夯实协同发展的思想基础
(一)针对“思想不够解放、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在全市文化旅游系统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共建意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市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先后听取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专题报告,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作为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的重要内容,并纳入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重点,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文化旅游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培训会议等方式,加大对全市文化旅游系统干部的教育力度,不断凝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识,进一步强化打破区域分割、推动优势互补、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意识,促进川渝文旅协同发展深入人心。下一步,将以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精神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自觉性,坚决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努力做出成效、抓出亮点。
(二)针对“研究不深、定位不清”等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探索共建路径。川渝两地文化旅游部门、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专题调研,组织学术研讨,组建大足学研究院、红岩精神四川大学研究中心,推进文旅协同发展研究。《凝心聚力,共建共享,打造富有特色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理论文章公开发表,积极探寻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实现路径。川渝两地社会主义学院、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等相继撰写和刊发理论文章,深入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性、角色定位等理论研究,为相关专项规划、重大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及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继续实施“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要性、角色定位、实现路径的理论研究,尤其要加大巴蜀文化共性研究,切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抓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强大动力。
(三)针对“竞争意识大于合作、合作共赢理念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强策划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凝聚共建合力。与四川省联合制作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电视剧《一路向前》《智能大时代》,完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宣传片《安逸四川·巴适重庆》。在市文化旅游委政务网开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栏,大力宣传相关工作动态,深入挖掘典型事例,营造全社会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良好氛围。举办2022年川渝春节联欢晚会,通过巴蜀喜剧、川渝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呈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果。下一步,将鼓励制作一批专题宣传片及艺术精品,不断强化川渝两地合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意识,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坚决夯实思想基础。
二、关于“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方面,突出优化整合,健全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针对“缺乏规划引领”问题,加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专项规划编制力度,推动形成政策支撑体系。积极与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政府沟通,协同完成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推动将“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列为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一。我市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单独成章。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编制形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建议稿)》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制定出台系列配套文件,逐步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政策体系。下一步,将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科学编制《重庆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施方案》,推动重大规划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加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法制工作,提升可持续性。
(二)针对“协调机制亟待完善”问题,加强机制建设,拓展川渝文旅合作路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关于调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组织架构的通知》(双城办〔2022〕14号),进一步明确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作为“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要求科学组织实施。川渝两省市文化旅游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先后召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川渝广播电视发展战略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不断强化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下一步,将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领导机制,探索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库,遴选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大、前景好的项目,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
(三)针对“分散发展、同质竞争”等问题,全力疏通政策堵点,推动川渝互联互通,促进文旅协同发展。川渝两省市联合出台《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第二批)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3号)、《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2022年重点任务清单等3个清单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20号),推进“川渝通办”等川渝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互联互通互认工作,实现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审批、演出经纪机构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等8项行政审批共享互认,为文旅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下一步,将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川渝广播电视融合覆盖试点”、川渝疫情防控政策一体化等工作,积极促进川渝更加开放。
三、关于“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方面,突出建设重点,深入推动文化旅游区域合作
(一)针对“合作广度不够”问题,努力推动区域合作,持续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形象。融合文旅资源,以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市双核为驱动,以成绵乐、成渝古道、长江上游3条旅游带为串联,推动7个特色旅游区协同发展。川渝两省市携手亮相第29届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以“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共享成渝美好生活”为主题设立联合特展,重点推出“成渝双城游”、两地红色旅游及冬季旅游线路产品。我市潼南区、铜梁区与成都市、简阳市、遂宁市、资阳市共同开展川渝泛琼江流域文旅联盟区县2022年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四川省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内江市等和我市江津区、荣昌区、永川区等联合召开川南四市渝西三区旅行社发展联盟研讨大会,举办相关活动。下一步,将以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为载体,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区域合作。
(二)针对“共建深度不足”问题,大力推进川渝文化旅游改革。积极向文化和旅游部争取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目前已获得认可。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与四川省有关方面共同制定《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推动大足石刻研究院、安岳石窟研究院共建石窟寺保护利用机制。责成市文化旅游委形成《深化重庆四川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2年重点工作方案》,今年计划实施59个重点项目。下一步,将重点推进“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万达开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制度改革,实现一体化推进、差异化布局。
(三)针对“重点项目支撑不够”问题,努力推动产业发展,狠抓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以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市双核为重点,推动建设数字文化等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2021年,高效推进五华山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等6个具有引领性的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0.1%。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石刻文创园区等8个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计划投资41.68亿元;出台举措,加强川渝广电项目建设。
四、关于“文旅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方面,突出文旅融合,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一)针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不够”问题,组织进行深度挖掘,联合创建文化旅游品牌。深度提炼成渝旅游品牌元素,进一步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协同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行千里·致广大”品牌形象。加强景区资源整合、产品培育和开发管理,重点支持武隆仙女山、奉节白帝城·瞿塘峡、合川钓鱼城、巫山神女峰等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成立川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对我市文化旅游系统干部、业务骨干进行专题培训等,深入解读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法规。下一步,将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石窟寺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推动川菜、川剧、竹编、漆艺、蜀绣、夏布、年画等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联合打造研学旅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川渝旅游吸引力,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深度体验巴蜀文化。
(二)针对“文旅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多措并举,不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开展第二届川渝杂技魔术展演、“成渝地·巴蜀情”川渝十地书画摄影作品联展、2022年渝西·遂宁文化馆联盟送文化进基层精品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文艺产品。实施旅游商品创意提升“十大行动计划”,不断丰富旅游商品市场供给,培育“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核心品牌。策划打造成渝古道、长江上游生态、世界遗产精品等文旅精品线路。下一步,将举办第五届川剧节、第二届巴蜀合唱节、川渝话剧双城记、“成渝地·巴蜀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题演出等活动;推动“陶艺”“石刻”等文化作品的商品转化,彰显“巴舞蜀乐”特色品牌;以郑万高铁开通为契机,开展三峡深度游建设;联合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第九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节会,加大旅游产品推介力度。
(三)针对“宣传营销不足”问题,联合开展相关活动,合力促进文旅消费。实施“千万市民游巴蜀行动”,通过发放旅游惠民卡、惠民券,支持工会部门、区县政府开展各类旅游消费活动,组织川渝居民互游,鼓励川渝两地以外居民游巴蜀。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活动,川渝两地248家旅游景区携手开展“百万门票免费送”、“门票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联袂打造古遗址文化、世界自然遗产、长江黄金水道、石窟石刻、红色旅游、民族风情、美丽乡村、文博馆探秘、古镇寻幽、文旅新地标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重庆银行与四川银行拟面向川渝两地居民共同发行巴蜀文化旅游消费“一卡通”,为持卡人提供文化旅游消费等信息推介和金融优惠服务。举办2022年成渝德眉资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川渝乐翻天”喜剧幽默节目交流展演、首届川渝“猜拳行令”拳王团体赛等活动,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下一步,将充分利用“重庆国际文旅之窗”“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文旅交流展示平台和各类国际性文旅展会开展各种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国际知名度。
(四)针对“公共服务仍有短板”问题,紧扣智慧文旅重点,提升文旅公共服务能力。协同实施“互联网+数字云”等文化粘合工程,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数字平台建设,实现区域联动共享。推动建立“川渝智慧文旅联盟”,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开展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建设,目前已实现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33家公共图书馆全部接入“一卡通”网络,加快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下一步,将继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重庆国际马戏城二期、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重庆广播电视发射新塔一期等文旅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五、关于“基础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方面,突出基础保障,大力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一)针对“政策不够优化”问题,积极协调沟通,加大对文旅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重庆市贯彻〈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措施》,支持旅行社等拓展业务,延续实施旅行社暂退质保金,健全文旅行业银企对接机制等;印发《支持服务业等困难行业纾困恢复十条措施》,延长困难企业失业保险降费政策,实施文旅企业贷款贴息和金融惠企等举措,全力支持文旅企业发展。各区县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如两江新区修订《两江新区促进旅游业发展办法》,对存量文旅企业品牌创建、营业增收、吸引游客、开发旅游商品等方面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武隆区建立重点文旅企业(项目)名单对接机制;北碚区探索实施文旅项目价值信用贷授信政策;云阳县出台文化旅游品牌奖励扶持办法。下一步,将不断强化文旅政策支撑,积极争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离港免税政策试点、文化旅游用地改革试点等相关政策,认真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民健身等相关工会经费使用管理的通知》精神,支持旅行社有序承接职工疗休养、职工春秋游等工会活动;加强与组织部门合作,助推党建活动与走廊建设结合开展;促进软硬件建设互联互通,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二)针对“交通网络不健全”问题,坚持交旅融合推进,不断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铁路方面,基本实现1小时到成都、2小时到贵阳、5小时到西安、6小时到长沙,大幅缩短重庆与周边省市和全国主要经济地区的时空距离。公路方面,建成通车大足至内江、铜梁至安岳、渝广支线等川渝地区省际高速公路,重庆主城都市区三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两群”地区实现高速公路直连;加快打通川渝省际干线公路“瓶颈路”“断头路”,建成通车国道246线至川渝界重庆段一级公路,基本实现全市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市级重点工业园区均有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5万公里。水运方面,三峡游、两江游、朝天门水上巴士环线、万州平湖游等水上观光航线快速发展;朝天门旅游码头提档升级,寸滩国际邮轮母港改造加快推进。民航方面,武隆仙女山机场、巫山机场建成通航。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渝湘、渝昆、渝万、成达万、成渝中线等高速铁路,尽快建成“米”字型高铁网;大力推动酉阳万木、龚滩等旅游码头建设,增强乌江画廊吸引力。
(三)针对“人才培育短板”问题,实施多层次培育,不断壮大文旅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实施重庆英才、重庆舞台艺术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加强旅游新业态运营、艺术创作、文化挖掘研究等高层次文旅人才培养。开展2022年音乐季成渝地区双城音乐人才交流,举办“成渝地·巴蜀情”川渝两地文化馆(站)美术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大赛,有效促进川渝两地文旅人才交流培育。下一步,将支持一线文旅单位开展骨干互派、人才共育,共同培养舞蹈编导、戏剧编剧、沉浸式剧目创作者等紧缺人才。
(四)针对“经费保障不足”问题,积极强举措、出实招,优化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利用好现有文化旅游等专项资金,支持整体规划、宣传、营销巴蜀文旅资源,推动协同一体化发展。在文旅政策、资金安排、债券分配、项目审批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共同推动川渝两地文旅项目落地实施,实现两地“1+1>2”的融合式发展。下一步,将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实施全面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