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关于两江新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备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2023年3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重庆市委关于两江新区财政运行体制管理的要求和《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关于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财政预决算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依法对两江新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进行了预先审查,2023年3月3日,市六届人大财经委第一次会议审查了两江新区预算报告,表决通过了备案审查报告。现将备案审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1.42亿元,下降13.7%,完成预算的10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2.59亿元,下降17.8%,完成预算的101%;非税收入完成18.83亿元,增长15.1%,完成预算的99.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7.61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9亿元、调入资金13.7亿元、债务转贷收入3.7亿元、上年结转7.56亿元后,收入总量为204.8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78.31亿元,下降18.4%,完成预算的97.5%。加上上解市级支出15.52亿元、债务还本3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亿元、结转下年4.55亿元后,支出总量为204.88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74亿元,下降28.3%,完成预算的99.1%。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05.53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03.37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5亿元后,收入总量为217.14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44.79亿元,下降35.5%,完成预算的95.7%。加上上解市级支出1.6亿元、政府债务还本支出56.37亿元、调出资金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6.38亿元后,支出总量为217.14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8.68亿元,下降29.2%,完成预算的90.5%。加上年结转0.03亿元后,收入总量为8.7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01亿元,下降49.3%,完成预算的76.1%。加上调出资金5.7亿元,支出总量为8.71亿元。
财经委认为,2022年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反复、高温干旱、能源短缺等多重考验,两江新区管委会及其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备案审查提出的意见建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有效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大力盘活存量资金资产,持续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有效保障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陆开放门户和重庆智慧之城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落实。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切实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有效提升了预算管理效能,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二、2023年预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21.5亿元,增长9%。其中:税收收入预计完成107.4亿元,增长16%;非税收入预计完成14.1亿元,下降25.1%。加上级补助收入17.9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亿元、调入资金1.38亿元、上年结转4.55亿元后,收入总量为148.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144.81亿元,加专项上解支出3.69亿元、债务还本支出0.33亿元后,支出总量为148.83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7.6亿元,其中地方自行试点专项债券利息收入7亿元,污水处理非收入0.6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80.24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16.05亿元、上年结转6.38亿元后,收入总量为210.38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94.33亿元,加债务还本支出116.05亿元,支出总量为210.38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6亿元,下降4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拟安排3.22亿元,加调出资金1.38亿元,支出总量为4.6亿元。
财经委认为,两江新区提出的2023年预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收入安排积极可行,支出安排统筹兼顾,符合预算法、《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规定和新区实际,同意两江新区提出的2023年预算。
三、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为此,财经委建议:
(一)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两江实践,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优化助企纾困政策,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着力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确保落地见效。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补链强链,壮大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深化数字化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悦来智慧园、明月湖实验室,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活力。着力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对部门、项目预算编制的指导,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加快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更好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抓好财政收支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着力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水平,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效益,健全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机制。深化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提高绩效评价质量,用好绩效评价结果。扎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三)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运行平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债务限额管理,将政府债务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出台涉及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前,按规定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过高承诺、过度保障。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提高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质量,推动债券资金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经营和融资行为,分类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强化财政运行监测预警,严格预算管理,足额保障“三保”支出,有效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