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的报告
(2023年3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日期:2023年06月27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科教产城协同发展,统筹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项目攻坚年”,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跑出科学城建设“加速度”,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撑。
一、2022年落实人大预决算备案审查建议情况
2022年,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坚持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美好城市“样板区”,深入实施“项目攻坚年”,统筹推动科教产城协同发展,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一)科技创新力量加速集聚
不断优化创新布局,增强平台“支撑力”。2022年共投入2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主要包括投入1亿元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凤实验室创新平台正式挂牌运作,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正式启动运行。投入0.3亿元支持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成功推出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科学计算软件国内市场多年的僵局。投入超0.4亿元用于引进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电投西部生态能源研究院项目,加快推进国家大院大所、高等院校、中央企业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
深化校地合作,激发创新“源动力”。充分发挥大学城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进一步破除校地合作的“物理围墙”“心理围墙”“治理围墙”,高水平建设大学城、科研港、科学谷、生命岛、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布局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创新“策源地”。科学城已认定高校院所技术合同639项、成交额6.8亿元,校地院地合作项目共转化科研成果207项。
创新服务方式,释放发展“驱动力”。率先出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在承接重庆74项共性试点基础上,研究提出107条个性化先行先试改革举措。聚焦建设全市人才集聚平台核心区,密集出台“金凤凰”人才支持政策、市属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共育人才试点方案、“金凤凰”人才安居住房管理服务办法等6项人才支持政策,投入超500万元用于“金凤凰”政策兑现;探索开展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政策兑现“免申即享”等差异化改革,形成成果案例7个;出台支持高校院所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办法、知识产权资助办法、科技金融发展办法等配套政策15个。
(二)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巩固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升级和“新赛道”培育两手抓,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科研平台,抓好传统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等产业的转型提质。聚焦域控制器、传感器、三电、汽车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孵化力度。投入2亿元,大力支持长安跨越、华晨鑫源和华润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投入超1.5亿元用于支持精准生物细胞技术研发中心和IVD体外诊断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产业发展。瞄准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信息等赛道,加速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及智能制造、高技术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多措并举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投入0.4亿元用于支持综保区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进口整车保税及零部件分拨中心建设、平行进口汽车等业务,促进园区国际贸易业务提质增量。
重大产业平台加快建设。成功引入中国电子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中关村智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软件龙头企业,积极构建以金凤软件园为产业标识,西永微电园商务中心区和大学城富力城片区为产业核心集聚地,科学谷、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中电(重庆)软件园、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及创新载体组成的“一园两区多点”软件产业格局。围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已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20多家,基本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芯片全产业链,初步构建了涵盖人才培养、产业孵化、验证仿真、工艺服务的产业创新生态,形成从EDA平台、共享IP库、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新产业链,集聚模拟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等市级以上集成电路相关研发机构28家,年研发投入达19.8亿元。
财政金融协同持续发力。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成渝两地“资本+产业”深层次合作,与四川发展、渝富控股先行先试,参与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重点聚焦包括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致力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指导科学城融资担保公司推出“高新贷”等产品。
(三)美好城市样板逐步成形
“一心两翼”风貌初现。投入5.6亿元正式启动以金凤为中心、科学大道—科学谷片区和新洲大道—凤栖湖片区为两翼的“一心两翼”建设区,着力推进金凤城市中心、科学大道、科学城人才社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科创商业商务中心区。投入0.2亿元用于支持城市有机更新深入推进,持续深化“大城三管”,高质量提升大学城环境品质,稳步有序推进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让城市环境干净整洁宜居宜业。
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投入0.2亿元,加快建设凤鸣湖公园、凤栖湖公园、棕树湾体育公园、白鹭公园一期,西城公园、蝴蝶里公园、梁滩河湿地公园等已建成对外开放,形成湿地群、公园群和城中山体组成的绿色长廊。投入0.4亿元,累计拆除违法建筑超8,000平方米。投入0.8亿元,深化交通综合治理,完成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白彭路人行天桥等13项改善工程。
内畅外联大通道加速构建。加快构建“六横六纵两环”内畅外联交通格局,白市驿隧道已动工开建;贯穿缙云山脉,连接重庆高新区和璧山区的金凤隧道已完成隧道三分之一工程量;轨道7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计划年内开工,建设形成覆盖科学谷、金融街、金凤、大学城等重要节点的南北向骨干线路,构建科学城核心区轨道骨架。
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投入0.5亿元,引进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巴蜀中学等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成投用5所学校(含公办幼儿园2所),新增学位近9,000个,投入5亿元,提速建设和完工一批优质义务教育学校。投入1.5亿元,落实“双减”政策,保障学前教育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落地重点医疗机构,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启动建设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学城院区,为人才安居乐业创造一流的公共配套服务。
社会民生福祉不断加强。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以24小时自助实体城市书房为载体创建城市阅读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投入0.6亿元,健全就业帮扶机制,通过社保费缓缴、创业担保贷款、稳岗返还、政策宣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稳定就业岗位,支持各类就业新形态发展模式,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发布引领企业与人才互动交流的“就在科学城”线上引才平台,为高起点高标准推动科学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投入500余万元,用于鼓励残疾人就业、康复、辅助器具和无障碍环境改造等工作,扎实推进残疾人帮扶工作,为辖区5,000余名持证残疾人购买综合伤害意外保险;投入0.2亿元,保障军队移交地方政府人员、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等生活待遇。
(四)精细化预算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强化收支管理,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的同时,加强与税务及非税执收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收入征管。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组合式减税降费重大决策部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全年累计“退、减、缓”税费达18.6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达10.2亿元,政策红利释放“真金白银”,发挥了为市场主体“输血”“活血”的积极作用。盘活存量资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0.59亿元,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等各项支出,通过动用预备费、统筹上级补助和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积极争取债券资金,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2022年争取一般债券5.1亿元,专项债券138.7亿元。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预算单位追加事项,进一步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
财政管理效能不断提升。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修订《重庆高新区区级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预算追加和调剂事项,审慎出台增支政策。开展2023年预算编制公开评审全覆盖,邀请市级相关专家,从项目依据、绩效设定、实施条件、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评审,强化部门整体收支评审和评审结果应用,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促进预算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预算绩效管理政策逐步完善。选取2021年4个项目开展财政评价,资金规模1.44亿元,项目自评实现全覆盖,各部门、镇街均已完成所有项目自评报告。
建立常态化财会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以健全内控制度为保障,筑牢安全防线。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从预算到核算的全流程动态化管理,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和透明度,硬化预算约束。加强对各预算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预决算公开、财务管理与资产资源配置、会计信息质量等10余项财政财务业务开展监督检查和持续培训督导,有效促进了单位财务的规范管理。
整体来看,2022年重庆高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面对疫情突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复杂形势,切实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政策靠前发力等要求,在持续优化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确保支出强度,聚焦保障疫情防控、助企纾困、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有力支撑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但同时也面临一定风险挑战,主要包括:一是财政增收乏力更加凸显,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尤其是2022年受疫情多点散发、房地产形势异常低迷以及宏观经济“三重压力”影响,本级收入面临减收因素多影响大、新增税源不足、收入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紧平衡特征进一步凸显,本级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叠加支出规模尤其是刚性支出快速扩张,本级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财政统筹各类资源的难度加大、空间变小。
二、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4亿元,同口径增长0.3%,为调整预算的106.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6亿元,同口径下降13.6%,为调整预算的101.4%;非税收入完成6.8亿元,增长237%,为调整预算的127%。本级收入加上级补助38.2亿元、债务转贷收入5.1亿元、调入资金17.4亿元、上年结转4.6亿元,收入总计94.7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85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1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8亿元、结转下年3.9亿元,支出总计94.7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政府性基金上级补助108.8亿元,加债务转贷收入138.7亿元、上年结转13亿元,收入总计260.5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227.8亿元,加上解上级0.1亿元、调出资金用于平衡一般公共预算16.6亿元、结转下年16亿元,支出总计260.5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1.2亿元,为国有企业上缴经营利润。本级收入加上年结转38万元,收入合计1.2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0.4亿元,加调出资金用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0.8亿元、结转下年28万元,支出总计1.2亿元。
(四)其他重点报告事项
1.“三公”经费执行情况:2022年重庆高新区“三公”经费支出数为1,066万元,较上年下降12%。其中: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734万元,较上年增长12.7%,主要因部分单位新增加车辆编制,相应运行经费增加;公务用车购置费284万元,较上年下降44%;公务接待费48万元,较上年下降2%。
2.政府债务情况:2022年市财政下达新增政府债券143.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5.1亿元、专项债券138.7亿元。至2022年底,重庆高新区政府债务余额366.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55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11.9亿元。
3.国资国企情况:体制调整至今,重庆高新区加快优化国资布局和国企改革,完成了“2+1”的国有资本布局,即2家市政府委托重庆高新区管理的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和1家区属国有重点企业。
4.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情况:2022年,重庆高新区着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办法,持续完善“1个实施意见+1个行动方案+N个配套措施”制度框架,印发《重庆高新区预算安排与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办法(试行)》,补充完善结果应用环节规章制度,基本实现重点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牢固树立绩效理念,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升绩效意识。牵头组织开展2021年绩效自评,做到绩效自评全覆盖。另聘请中介机构对西部(重庆)科学城医疗卫生一期建设项目、老旧校舍维修幼儿园装修等专项经费、补助大气VOCs深度治理项目三个重点项目,以及两个部门镇街的整体绩效开展重点评价,真正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三是千方百计提升业务本领,邀请绩效领域学者及三方机构专家开展线下专题培训,提升本单位相关人员业务水平。
5.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备费、结转结余资金使用情况:2022年年初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0.3亿元,年初预算未动用。年末超收收入1.8亿元和收回部分年初预算结余3亿元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22年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5.1亿元。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形成的结余资金4亿元按照规定用途全额结转至2023年使用。
2022年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1亿元,当年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等支出。
三、2023年财政收支预算情况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关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财政收入形势。积极因素方面,一是宏观层面看,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持续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增速有望持续回升,为经济加快企稳回升提供了有力的宏观环境。二是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工业投资稳定,生产需求持续恢复,科研平台抢时间、赶进度、出成果,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新动能积蓄增强,科学城发展韧性继续彰显,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2023年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更多政策、项目、试点在成渝大地落地实施,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方面,一是国际经贸环境复杂严峻。2023年全球经济和贸易下行压力增大,我国出口预计同步下滑,地缘政治、科技封锁、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影响将持续制约。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薄弱,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三是房地产市场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宏观上面临城镇化速度放缓、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程度上升的基本面,微观上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一级土地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开发和居民购房观望情绪加重。
财政支出方面,随着科学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三保”支出和刚性支出快速扩张,教育、产业扶持等新增支出较大。
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更加严峻,必须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坚持有保有压、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编制好预算,切实保障市委市政府和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2023年预算编制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聚焦党工委管委会明确的重点工作任务,按照“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改革目标,持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加大支出结构优化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三)2023年预算编制原则
加强资源统筹,科学收入管理。综合经济运行、房地产市场形势和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合理确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加大三本预算统筹力度,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通过调入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弥补。强化单位事业收入统筹,确保单位资金全部纳入年初预算管理。
坚持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优先顺序,坚决保障党工委管委会重大战略部署和改革任务落地推进,优先保障各部门成熟度高、执行情况好的项目。从严从紧编制部门预算,压减一般性行政开支,严控“三公”经费,除新增车辆编制、因车辆报废更新购置增加公车购置费和公车运行费之外的,“三公”经费在上年预决算基础上只减不增。加大部门支出结构优化调整,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
加快标准建设,强化预算约束。继续贯彻“无标准、不预算”的理念,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严格规范各单位非编人员经费保障,确保按定员定额标准编报相关支出,严禁超标准编制预算。结合职能职责和业务活动,拆解细化支出项目内容,规范列报支出预算测算过程。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深化财政与各主管部门协同会商编审机制,尤其是涉及到市政维护、民生政策、各主管部门安排基层镇街具体实施管理的项目等支出,由主管部门明确相关支出标准后纳入年初预算。
深化绩效管理,加强结果运用。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进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健全事前绩效评估机制。结合项目实施内容和资金使用方向,分类确定评估重点,并依托预算公开评审,分批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更加关注绩效目标设置与项目实施内容的关联性、绩效指标值与资金总量的匹配度以及绩效指标的可衡量性。
(四)财政主要支出政策
1.支持科技创新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支持金凤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及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持续引进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前沿基础研究和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力量,支持高校深度参与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发挥高校支撑创新策源、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安排用于校地协同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一批科研中心落地投用。
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提升“金凤凰”人才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统筹安排人才类专项资金,着力引进一批顶尖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培育创新沃土,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潜能,为人才前来科学城创新创业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硬环境”和“软政策”,全力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2.支持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支持科学城大健康产业、建筑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支持生命健康全产业生态链创新研发、产业化和产品推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健康服务业态,对生命健康全产业生态链进行大力支持。
聚焦重点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核心软件、短板装备等“卡脖子”问题。构建从EDA平台、共享IP库、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新产业链,支持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中国电科、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集成电路产业的头部企业,积极建设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3.支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
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建一所优一所”“办一所优一所”为目标,聚焦教育资源优化,加快推进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建设,支持原有校园提档升级,实施排危综合改造。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支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好西部志愿者服务等毕业生就业政策,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深入落实产学研融合体系,支持大学城与科学城融合发展,继续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大力扶持毕业生创业行动。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扩大新业态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覆盖面,完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
(五)2023年财政收支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19.9%;非税收入5.3亿元,同比下降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13.6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1亿元、上年结转4亿元、调入资金29.5亿元、债务转贷收入2亿元,收入预算总计86.6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拟安排83.6亿元、加专项上解上级支出1亿元、债务还本支出2亿元,支出预算总计86.6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上级补助收入80亿元,加上年结转16亿元、债务转贷收入5亿元,收入预算总计101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拟安排67.4亿元,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万元、城乡社区支出55.6亿元、农林水支出171万元、其他支出0.2亿元、债务付息11.5亿元。本级支出加调出28.6亿元用于弥补一般公共预算缺口、债务还本支出5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合计101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算1.2亿元,为国有企业上缴经营利润。本级收入加上年结转28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1.2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拟安排0.3亿元,其中3450万元用于国有公司资本金注入,28万元用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补助。本级支出加调出0.9亿元用于弥补一般公共预算缺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1.2亿元。
四、2023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培植财源,不断夯实财政增收基础。一是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运用财税、金融手段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好组合拳、发挥协同力。二是实实在在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现有减税降费政策,扎实做好各项“减、免、缓、退”等惠企政策实施,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的扶持。三是继续做优营商环境,加大引“智”招商力度,通过“减”流程、“加”服务,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升级,助力企业“加速跑”,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进一步优化资源,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强化“全口径”预算约束,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三本预算“全口径”管理,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衔接,科学合理统筹事业单位收入。二是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转移支付结转结余收回、加强财政资金清理盘活以及从严从紧控制预算追加,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提升国有资产配置,在厉行节约的前提下促进均衡配置、合理配置。坚持国有资产动态管理,运用拍卖、出租等多种市场化手段及时盘活长期低效运转、闲置和超标准配置资产以及临时配置资产,有效推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高效利用。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管理体制增效。一是推动预算标准体系建设,结合市级支出标准体系,充分评估高新区实际,探索建立以项目类型分类的通用标准,以支出功能分类的专用标准和部门、镇街内部标准框架体系。二是提升财政资金的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审核“前移”,落实重大政策和项目立项预算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切实压减低效无效支出。三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加强国企改革督查督办,在已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查漏补缺、夯基补短,将国企改革继续往纵深推进。将国企改革成果制度化、流程化,把改革成果落地落实,充分彰显改革成效,以改革促发展,持续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进一步统筹安全,不断织密筑牢风险底线。一是兜牢“三保”底线,强化“三保”风险管控,加强分析调度,动态掌握“三保”支出执行进度、“三保”可用财力等相关情况,严格落实“三保”在预算安排和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原则。二是严肃财经纪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全面梳理违纪风险点,明确风险岗位等级。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形成长效机制。三是防范债务风险,合理控制政府性投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处理好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关系,坚决不新增隐性债务,积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努力做大“财政蛋糕”,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