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关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备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2023年3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日期:2023年06月27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重庆市委关于万盛经开区财政运行体制管理的要求和《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关于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财政预决算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依法对重庆市万盛经开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进行了预先审查,2023年3月3日,市六届人大财经委第一次会议审查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预算报告,表决通过了备案审查报告。现将备案审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849万元,同口径下降14.7%,其中:税收收入44346万元,同口径与2021年大致持平;非税收入32503万元,下降33.5%。加上上级补助186028万元、市政府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收入57900万元,以及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82881万元后,收入总量为40365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3256万元,增长48.1%,加上上解上级17618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13904万元,以及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下年等4933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403658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5618万元,增长50%,加上上级补助7050万元,以及上年结转5702万元后,收入总量为5837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5362万元,下降6.7%,加上上解支出2033万元,以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20975万元后,支出总量为58370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347万元,增长1120.9%,加上上年结转3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5377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万元,下降100%,加上调出资金15270万元、结转下年107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5377万元。

财经委认为,2022年,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及其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备案审查提出的意见建议,全力以赴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加大“三资”统筹力度,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政运行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管控,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2023年预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662万元,增长24.5%,其中,税收收入65000万元,增长46.6%。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市政府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229607万元后,收入总量为32526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314458万元,加上上解上级10811万元后,支出总量为325269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3300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1405万元。加上上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市政府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收入、上年结转等41985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25285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44049万元,加上调出资金、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81236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25285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1500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107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5107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0万元,加上调出资金15107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5107万元。

财经委认为,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提出的2023年预算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收入安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积极可行,支出安排着力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的财力保障,目标明确、举措可行,符合预算法及《重庆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的规定,同意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提出的2023年预算。

三、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建议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的关键之年。为做好2023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财经委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着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一城三区一极”,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用足用好财政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聚力“工业强区”,重点支持“三大特色园区”、“四大主导产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涵养存量税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收入质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发展新动能。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力做大财政“蛋糕”。

(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支出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项目储备,建立预算跨年安排机制,对接好项目计划及资金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从紧安排“三公经费”,清理腾退无效、低效支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大战略任务、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将绩效理念嵌入预算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抓实绩效评价工作,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扎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加强监测预警,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三)强化财政运行风险防控,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政策可持续,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提高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质量,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严肃财经纪律,提升财会监督能力,全面提升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实现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口径闭环管理,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加强库款调度管理,防止短期还本付息压力过大形成财政运行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