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2022年,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进展。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预计690亿元、较上年增长14.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2.3%、较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14件,较上年增长22.2%。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保持全国第7位。
一、突出高位推动,明晰科技发展新方向
一是对接国家部委高站位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支持,推动出台《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的意见》,加快编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方案》,积极推进部市工作会商。科技部支持我市实施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994项、资助经费8.55亿元。
二是市委、市政府高起点推进。市第六次党代会把“科教实力显著提升”作为未来五年重要目标之一,对“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总体部署。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细化“科教实力显著提升”量化目标,谋划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建设。市政府印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发布《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部署推进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科创培育基金设立等重大工作。
三是川渝两地高效率协同。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审定《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川渝两地科技部门召开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会议2次,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套),联合实施研发项目60项,协同推进毗邻地区科技合作。
二、突出资源导入,塑造科技发展新优势
一是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首批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高起点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加快建设“重庆实验室”,新建重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3个。超瞬态实验装置等5个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年度投资计划圆满完成。
二是高水平建设核心承载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实验室、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平台等重大科技平台揭牌投用,累计引进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26个、集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323个。两江协同创新区引进建设开放式国际化研发机构50家、各类研发平台430个。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启动建设广阳湾实验室、脑与智能科学中心,集聚各类研发平台111家。
三是加快推动区县科技创新。出台《关于支持区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畜牧科技城等区县特色科创平台,着力打造“一区一平台”“一区一特色”。奉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选派2819名科技特派员服务870个乡镇、2948个村,解决技术难题3820项。
三、突出战略导向,提升科技发展新水平
一是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行业部门联合基金、重点企业联合基金、重点区域联合基金等多层次资助体系,组织实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0项,在金属强化、肿瘤免疫、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理论突破。我市“世界首张千蚕高精度基因遗传变异图谱”“‘从鱼到人’探源研究”两项基础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生物医药2个重大专项和人工智能、新能源等10个重点专项,集中安排财政科技经费6.7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超过30亿元。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研发国内首台光电混合计算原型验证机、全球首款光磁一体化手术导航医疗器械。采取快速响应机制组织实施救灾复产应急专项项目13项、新冠病毒防控应急专项项目8项,以科技助力减灾复产和病毒防控。3个I类新药、9项品规和适应症获批开展临床试验,36件第三类医疗器械首次获批注册。
三是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视听交互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遴选L4级自动驾驶网约车无人化示范运营等应用场景项目13个,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重庆特色场景应用。
四、突出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
一是高质量发展科技园区。新增开州高新区,形成“4+12”高新区(国家级4个、市级12个),规上工业总产值11700亿元、同比增长7%,企业营业收入11500亿元、同比增长3.8%,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800亿元、同比增长10.8%。加快建设渝北农高区,提质发展22个农业科技园区。
二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新增科技型企业6050家、累计42989家,较上年增长1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40家、累计6348家,较上年增长24%。3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山外山公司成为重庆首家科创板挂牌企业,科创板上市实现突破。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聚焦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构建“点、线、网、面”成果转化体系,启动建设金凤未来产业科创园,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10个,新增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众创空间14个。技术合同成交额630.5亿元,较上年翻了一番。
四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谋划打造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15%增长。
五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谋划设立科创培育基金,实行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全周期、一体化”运行管理。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新增为2403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70.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0.8%、31.2%。
五、突出开放创新,拓展科技发展新空间
一是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筹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组织中新企业对接、中匈技术转移对接活动30场,举办中韩生物技术合作发展论坛。获批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5项、经费2009万元,创近年新高。签署渝宁科技合作协议,渝鲁科技合作、科技援疆援藏深入推进。
二是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新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5家、累计108家,落地建设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65家,布局各类实验平台283个,集聚高层次人才5430人,实施科研项目843项,开展产业化项目409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96个。
三是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84名,新增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3人,首次同年获得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新增外国高端人才(A类)32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7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5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
六、突出生态营造,释放科技发展新活力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推进“地方科学基金项目‘负面清单+包干制’”等4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投入与支持方式,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启动首批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认定。
二是加强科技监督管理。抽取597个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开展创新券兑付专项检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项评价,在全国率先实行项目结题、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结果互认。探索主动发现机制,重点查处代写代投、论文造假、抄袭剽窃、署名不当等科研不端行为。升级科研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技计划类别、过程管理和责任主体“全覆盖”。
三是培育特色创新文化。编制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实施方案,创新举办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打造《求问科学》《少年科学梦》等线上科普品牌,遴选5个轨道站点布局创新文化墙。在渝启动“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全国系列宣讲,举办院士专家“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和“科学精神、榜样引领”短视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