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信息委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3年06月28日 来源:重庆人大

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经信系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整体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工业投资增长10.4%,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占规上工业比重31.1%。

(一)保链稳链提振工业经济。建立市“四大家”领导定向联系重点产业链机制。率先组建稳工业大盘、企业疫情防控、保供稳链和安全生产等专班,实施“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高效精准调度保链稳链。大规模疫情期间,科学组织超8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实施闭环生产,4月和11月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和下降8.1%,总体可控、好于预期。调拨各类防疫医疗物资超1540万套(个、瓶、双、人份)。统筹保障电力、电煤、燃(油)气等能源要素,成功应对2856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需求和457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缺口。

(二)加速推动先进制造崛起。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形成“1+4”顶层设计体系,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27%。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首次入选“国家队”。高位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新增软信企业3500余家,新增从业人员5万人。获批建设成渝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首家科创板渝企山外山成功上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纳米银柔性显示、高端MEMS传感器芯片等领域率先突破。

(三)数智创新赋能转型升级。持续完善“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卫星互联网、硅基光电子等新赛道。创新开展“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新实施1503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22个智能工厂和160个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9%。建成1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持续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分别达30%、47%左右。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累计建成国家绿色工厂52家、绿色园区5个、绿色产品48种。成功举办2022智博会。

(四)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体系。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六个关键环节,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中小企业生成生态。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累计达2484家;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37家,累计达255家,占全国比重2.8%。重组升级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孵化落地化合物半导体、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等32个“硬科技”企业。

(五)聚力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深化川渝重点领域产业链对接,川渝汽车、电子全域配套率分别达80%、50%,汽车产量全国占比11.8%。建成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电走廊”11条、加氢站15座。获批建设成渝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首批2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务实推进。主城都市区规上企业产值占比90.9%,其中,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占比分别为43.6%、47.3%。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笔电出口量值在全国均保持首位,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近90%。

(六)全面优化良好发展环境。创新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企业服务改革,累计受理5581个“吹哨”事项,办结率达99.2%。实施专项资金“五个转变”管理改革,落细落实惠企利企政策。创新推出“商业价值保”,年化担保费率仅0.8%。全力推动降本减负,全年为企业减负超800亿元。组织开展中小制造企业抵押增值贷款风险共担试点。创新推出“商业价值保”,年化担保费率仅0.8%。构建形成“2+6+6+36”产业园区体系,产业承载能力和聚集效应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总量偏小。规上工业总产值2.75万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8276亿元,占全国比重2.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8.4%,低于全国4.8个百分点。

(二)优质企业偏少。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7454家,占全国比重1.65%。单项冠军企业13家,占全国比重1%。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55家,占全国比重2.8%。

(三)质量效益偏低。全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97%,低于全国0.12个百分点。工业每百元增加值产税10.3元,低于全国平均(15.8元)34.8%、上海26%、北京24%、天津22.4%。

(四)创新能力偏弱。规上工业企业建立有研发机构比例3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62%,且结构上多为试验费用,基础研究占比偏低。

(五)主导产业能级不高。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45个集群中,我市仅有与四川联合申报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上榜,远低于江粤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3年,我们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紧扣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着力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制造业投资增长12%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0%。

(一)聚焦推动工业经济企稳恢复提振,着力稳住“三个重点”。一是稳增长。分业施策推进汽车、电子等增加值规模排名前十的行业稳增长。迭代升级工业经济“五色图谱”,常态化落实“年度目标分解细化到月,经济运行调度精准到周,重点企业服务落实到人”机制。二是稳投资。制定促进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强化技改投资拉动,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技改投资占比提高至36%。高质量谋划开展央地合作系列专题活动。三是稳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一企一员”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开展“千名干部服万企”行动。落细落实企业纾困政策体系,打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二)聚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三个行动”。一是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推进特色产业突破发展,分行业实施支柱产业“三品”行动,推动中高端新品开发和现有产品迭代升级。加快产业绿色低碳提效升级,新培育绿色工厂50个、绿色园区5个。二是实施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地标,新引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100家以上。持续壮大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先进制造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三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行动。聚焦“五基”能力提升,对接实施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智能座舱、新型显示用光学材料等领域率先突破。

(三)聚焦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抓好“三个关键”。一是加速打造“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集群。制订实施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推动京东方AMOLED柔性显示产线等爬坡上量,奥松电子8英寸MEMS传感器芯片等新型产品实现量产。提速成渝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收入达到1.1万亿元。高标准筹备2023智博会。二是加速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制定实施2023专项行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0%,达到3600亿元。聚焦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新实施5个“揭榜挂帅”项目。积极争创中国软件名园。三是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实施咨询诊断和能力成熟度评估等8个专项行动,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0%。深化“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新建设1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

(四)聚焦增强市场主体活动,着力突出“三个环节”。一是实施梯度培育行动。围绕六大关键环节,持续完善中小企业生成生态。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企业上市“育苗”行动和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二是实施融通发展行动。组织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积极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启动实施“大手牵小手”专项行动,健全公益化、市场化、数字化融通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健全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运行机制。实施企业融资纾困、民营企业素质提升和制造业“百千万”人才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专精特新优秀企业家评选。统筹做好电力、电煤、燃气等能源要素保障。

(五)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深化“三个领域”。一是深化产业集群融合。持续做优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联手打造一批先进制造集群,市域新能源汽车产量超60万辆,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超7300亿元。二是优化场景设施体系。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新接入二级节点10个。共建成渝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面向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协同发布场景设施清单。三是提升产业合作园区能级。分集群构建若干整机(整车、整装)承载园区+一批上下游配套园区“X+N”园区体系,形成“15+15”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矩阵。推动示范园区间合作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产品互采金额超100亿元。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