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自然资源局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3年06月28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局系统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贡献了应有力量。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忠实践行“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重大专项工作,按期保质办理书记、市长批示指示98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请示报告426件。常态化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60余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无重大舆情事件发生。深化巡察工作,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对6个单位开展了政治巡察。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深入开展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干事创业氛围愈发浓厚。

二、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夯实发展空间底板

“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率先通过国家审查并获正式启用,位居全国前10位。积极协调争取,《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确定2035年我市耕地保有量任务为2664.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064.03万亩,协调解决3300余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空间矛盾问题;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实事求是解决了700余项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用地矛盾等历史遗留问题;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增量规模约580平方公里,加上已经批准的存量建设用地,能够有效满足我市未来发展空间需求。

三、深化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优化设立3个片区规划处,市规划委员会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配合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报送国务院审批,各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基本完成主体工作。创新引入场景营城规划方法,构建形成纵向“穿透式”详细规划编制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获自然资源部满分评定。“万开云一体化”等跨行政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实施。

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保护成效持续显现

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耕地保护工作专班,进一步健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开展耕地恢复补足专项行动,全市恢复补足耕地20.72万亩,耕地逐年减少势头得到遏制,初步形成“人防+技防”常态化耕地监测监管和卫片监督工作机制。坚持从严查处,全市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23件,违法占耕数量同比下降45%。有力有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抓好“大棚房”问题“回头看”,10个新增和10个反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稳妥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

五、科学配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经济稳定恢复

持续优化用地审批流程,用地保障跑出“加速度”。主动对接用地堵点难点,支持36个区县推进100余个项目建设,促进500余亿元投资项目顺利推进。加强土地供应统筹,供应国有建设用地23.89万亩,财政入库1562亿元。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出让工业用地3.69万亩,实现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8959亩。坚持住宅用地供需结构调整定力不动摇,统筹房地产市场形势研判和信心稳定,中心城区三批次35宗住宅用地集中出让全部成交,全市出让住宅用地1.68万亩。出让非油气矿业权37个。

六、强化存量资源盘活利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聚焦城市功能增补,深化一批详细规划,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充分保障重要制造业中心规划落地。落实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92.77平方公里。开展轨道设施存量资产清理,首批237个已建成轨道站点划拨供地、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等手续全部办结,办理不动产登记权证166个,实现划拨土地价值约90亿元。全力推动“积案”建设项目和久供未建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主动追着企业办理已供未建住宅规划许可468.8万平方米。支持能源集团政策性关闭煤矿土地资产盘活利用。深化废弃矿坑资源利用、中心城区弃渣场布局等研究。

七、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山水颜值更加靓丽

协同编制“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聚焦三峡库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得20亿元中央奖补资金支持,134个项目有序实施。优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分别成交生态地票和森林覆盖率指标12.68亿元、9.9亿元。统筹深入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开展违建分类整治。15个市级生态修复项目、7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有序实施。秀山志留纪鱼化石“从鱼到人”生命探源研究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八、深化城市更新提升规划,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

开展重点片区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40余项,形成了智慧园、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国际生物城等一大批亮点成果。持续推进TOD综合开发,大力推进大学城、金山寺等示范站点规划优化,完成12个轨道站点步行提升。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创建了小微公共空间更新、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规划艺术节等特色工作品牌。深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山城巷、十八梯品质提升成效显著。开展“巴山渝水记乡愁——重庆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大型媒体寻访活动”,取得较好反响。市规划展览馆新馆成为“两江四岸”核心区功能新地标,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

九、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制定《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完成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组织100余人次下乡规划师开展“下乡技术服务”帮扶活动。出台《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的实施细则》,在规划编制实施中差异化配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审批农村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5200亩。大力推动农村资源资产盘活,争取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调剂2080亩、6.24亿元。地票交易8336亩、16.56亿元。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2.18万亩、11.11亿元。

十、持续深入推动改革创新,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全力落实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任务,5个改革事项被国务院纳入全国复制推广。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许可事项100%纳入“全渝通办”,解决城镇房屋遗留问题办证6.42万户。积极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深化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净矿”出让。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新增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组织实施年度科研项目45项。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专项调查,自然资源家底更加明晰。全市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统筹共享与北斗三号服务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安全稳定局面有效保持

建立地质灾害“点线面”一体化风险管控机制和村社(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员工作制度。强化避险搬迁和应急抢险处置,将永久搬迁避让市级补助标准从0.8万元/人提高至1.5万元/人。妥善处置地质灾害163起,提前转移撤离群众2万余人,预警预报灾险情8起,直接避免114人死亡。开展以严厉打击“矿霸”“沙霸”为重点的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整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有效维护。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化解,信访形势总体平稳。严守网络安全底线,网络安全事件“零发生”。

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还需提升。二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保护压力较大。三是创新推动存量资源盘活利用的方法还不够多。四是生态修复欠账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机制还不够健全。五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不够多元。六是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为艰巨。七是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治理能力还存在短板。八是全面从严治党还需深化。

今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持续释放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红利,持续完善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保障体系,持续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应有力量。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