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会同各区县、市级各有关部门(单位)提高站位、凝聚共识、一体行动,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拓展新局面、取得新进步、跃上新台阶。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3年获“优秀”;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比国家考核目标高1.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覆盖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2天,比国家考核目标多4天;土壤、地下水、声、辐射等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和坚韧性不断增强,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气质更佳、颜值更高。
一是始终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涉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9%,实施营造林50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5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5%,成功申报“十四五”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共将获得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广阳岛生态修复主体工程完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城口县、巫山县分获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新命名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街道)38个以及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加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成立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实施《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完成全市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专题片《巴山渝水 万物生灵》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展播。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98项生态环保合作协议兑现落实,32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面完成,首创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先例,大清流河流域联防联治、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川渝联合执法等实践案例形成示范,共同守护巴山蜀水的行动务实、工作扎实。
二是始终坚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认真落实市级总河长令,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协同强化,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设改造城镇排水管网1900公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肯定我市依法治江管水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强化“一区一点一策”精细管控,修订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淘汰老旧车、推广纯电动车、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十四五”任务基本完成,实现连续3年评价空气质量6项指标100%达标、连续5年无重污染天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321块、污染地块修复19块,提供净地面积2490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实施全市域“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环境风险防范“三个能力”不断提升,尾矿库环境风险有效管控。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完成330个行政村(社)环境整治和41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三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质效
推进“双碳”工作开局良好,协同构建“1+2+6+N”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编制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获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两江新区入围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碳惠通”平台获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3999.54万吨,排污权累计交易3.73万次。制定实施川渝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方案,全市天然气产量达到145亿立方米,清洁能源电量消纳占比超过47%,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获批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创建绿色工厂78家、绿色园区5个。坚持服务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两手抓”,制定落实生态环境领域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政策包70余项措施,在全国首创首发“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服务企业“云研判”3万余次,大幅扩容环评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带条件“容缺”审批等10余项改革事项广泛惠及市场主体,全市高效审批项目环评2510个、涉及投资5158.62亿元;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部的关心支持下,提前3个月实现渝西高铁等年度重大项目通过部里的环评审批,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一系列措施落地落实,有力支撑稳增长、降成本、增效益。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持续深化督察整改,两轮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14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11项,交办的5687件群众举报总体办结率为100%,四年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37个问题已整改32个,锰污染治理、主城排水系统溢流整治、铁峰山违建拆除等重大事项攻坚成效明显,14个整改正面典型案例在中央媒体宣传推介,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有效提升。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率先建立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安全生产工作集体领导机制、领导班子环境安全责任清单,系统构建预案管理、风险排查整治、应急响应处置、案例复盘警示等工作体系,连续2年实现突发事件响应数、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数“双下降”,连续16年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有力保障核与辐射安全,全市在用2053枚放射源和5827台射线装置安全可控,未发生核与辐射事故。守住疫情防控最后一道关口,做到医疗废物、废水处理处置监管和服务“两个100%”,安全处置医疗废物5.88万吨,特别是全力处置疫情歼灭战期间医疗废物2万余吨,有力守护生命健康安全。
五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有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34项年度任务有效落实,获各方面肯定报道百余次。强化法治保障,修正《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推进土壤、固废领域地方立法和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修订,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试点;执法效能不断提升,连续5年获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省级表现突出集体。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得益于生态环境部大力支持,中国环科院西南分院(首个区域分院)在渝落地,并布局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一期、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果获评“全国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积极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北碚区、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试点,新增储备5个区EOD模式项目。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文化,市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500余篇,六五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有声有色,环境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持续涵养提升。
2023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领会把握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的重要战略意义、战略目标、战略定位,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中谋划实施,强化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的工作导向,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彰显新担当、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展现新作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赢得新成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共建共保跃上新台阶、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干出新业绩、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活力实现新提升,力争形成一批有重庆辨识度、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