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局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2022年,市交通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落实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部署,全力建设交通强市,全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
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交通稳增长作用充分发挥
交通投资迈上1000亿元大关。成立交通稳经济大盘工作专班,坚持专班专人推进、高频高效调度,推动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全年完成投资1023.9亿元、为历史之最,到位中央和市级资金、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444.6亿元、以及银行战略合作协议资金100亿元,新增乌江白马航运枢纽、万开高速和成渝高速原路加宽3个项目中央承诺补助资金75.6亿元。助企纾困初显成效。发布助企纾困措施清单,出台运输企业稳岗返还等政策,落实高速公路定向金融支持、交通物流再贷款、社保缓缴、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行业迅速复工复产,企业发展信心不断提振。货物运输逐步恢复。严格执行高速公路货车通行费四季度优惠10%等政策,累计办理保供车辆通行证、保供人员电子证、邮政快递从业人员电子通行证24.3万余张,全社会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13.5亿吨、3871.9亿吨公里,邮政快递业务总量达到189.5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居全国第二,我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
二、全力建设重大项目,综合交通网络持续完善
“米”字型高铁网加速加密成型。全线开工成渝中线、渝万、成达万、渝西4条高铁568公里,全市在建规模接近1000公里、创历史新高,全线开工数、在建里程数再创新高,渝西高铁成为我市可研批复后1年内全线开工的首个重大项目。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渝万城际铁路完成提质改造,全市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4小时郑州、7小时北京,全市加快进入全面高铁时代。枢纽东环线正线、万州新田港铁路和渝利铁路黄水站建成投用,重庆东站、重庆站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大幅增强。“三环十四射多联线”高速路网全面形成。建成城开高速城口段、万州环线、黔江环线、巫山至大昌和合璧津一期5个项目16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路网密度保持西部第一,城口结束不通高速历史,万州、黔江迈入高速环线时代。垫丰武、开万梁和酉永高速小坝至花田段开工建设,在建规模达到1391公里。改造普通干线公路374公里,新改建“四好农村路”4018公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实现全覆盖,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5%。航道港口建设扎实推进。长江涪丰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开工建设,朝涪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有序推进。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船闸工程建成投用,全线15梯级通航建筑物调度实现“一次报闸,全线通过”。乌江实现全面复航,涪江双江等航运枢纽有序建设,渠江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完工。九龙坡黄磏港一期、寸滩游轮母港开工建设,长江上游规模能力最大的长寿危化品码头竣工验收。“双枢纽”机场格局初步拉开。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钢结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万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T2航站楼基本完工,黔江机场完成改扩建,重庆新机场选址取得重大进展。
三、全力提升交通品质,运输服务保障持续增强
客货运输不断优化。新建公交站场6个,完成适老化公交站台改造85个、公交首末站改造11个,中心城区新增调整公交线路81条,新开行省际、同城、小巷和接驳公交29条,公交化列车达到35对,跨省城际公交达到20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至492公里、居全国第八,实现互联互通跨线运行,核心区段运能提升15%。建成投用空铁联运城市候机楼3座,创新提供旅客联程运输服务。邮政快递“两进一出”全国试点圆满完成,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进口运邮城市和铁路邮件进口第一口岸,巫山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交通创新步伐加快。城开高速完成国内首次大跨度拱桥单拱肋复合转体施工,全行业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发布智慧工地等技术规范5项。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运输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自动驾驶首批试点,智慧建设管理平台全面应用,果园港智能闸口等系统建成投用、效率提升30%。绿色交通稳步发展。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成功获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方案编制实施,完成“三江”流域及森林“四乱”整治暗访问题整改,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销号。船舶码头岸电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新增更新新能源出租车2000余辆,占比由3%提升至18%。
四、全力推进依法治交,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大意识牢固树立。坚持把办好人大代表建议作为解决群众需求、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交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其纳入全局重要工作日程,建立“五定一保”办理机制,即定责任领导、定责任部门、定责任人、定办理时限、定办理流程和保障办理效果,严把沟通关、审核关、落实关,全年依法办结建议提案209件(主办件90件、协办件119件),满意率、办结率均为100%。法治部门建设纵深推进。我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印发实施,《巡游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航道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办法》等立法项目有序推进。《助力区县深化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措施》印发实施,高速公路“一路三方”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无人机+路政执法”全国首创,交通综合执法保持全国一流、西部第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26个审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21个交通事项实现“全渝通办”,发放道路运输电子证照38.8万张、位居全国前列。建立交通领域“重点关注名单”,实现信用管理行业全覆盖,交通运输信用指数6次全国排名第二。
五、全力抓好安全稳定,切实筑牢发展底线红线
安全基础不断夯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圆满完成,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071公里,具备条件的公交车全部安装防护设施,改造危旧桥113座、整治地灾22处,除险加固航运枢纽大坝28座,治理船舶碰撞桥梁隐患269项。安全监管持续加强。车辆二级维护作业在全国率先实现视频联网监管,危货运输监管实现从业企业、车辆、人员全覆盖,“风险管理+集中监控”道路货运安全创新管理模式全市推广,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成效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行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高效有序。成功应对多次洪峰过境,实施应急救援248次,救助船舶10艘、群众158人次、处置溢油13次。全力配合山火扑救,迅速调配挖掘机、及时出动应急队,确保救援队伍、物资运输畅通无阻。信访维稳有力有效。深入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持续深入开展“治重化积”“突出问题攻坚化解”“攻坚解民难、喜迎二十大”等专项工作,妥善化解交通领域部分矛盾风险,行业大局总体保持平稳,圆满实现“四个不发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