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委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3年06月28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努力克服疫情旱情等非预期因素冲击,坚决守住守好“三农”领域底线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有力有效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13元、同比增长6.7%,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一、盯紧抓实产业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优化产业帮扶政策举措。加大资金项目支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占比超过60%。新增发放小额信贷6.94亿元15907户(次)。二是强化产业培育。指导脱贫区县完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榨菜、柑橘、调味品等主导产业19个,打造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发展特色种植1624万亩,培育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5个、示范企业186个。三是强化产销对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村、脱贫户、监测户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经费购买市内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政策,全年实现消费帮扶82.39亿元。四是强化利益联结。健全帮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带动脱贫人口68.16万人。

二、科学应对旱情疫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有效

一是全力挖潜扩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制定稳定粮食生产10条“硬措施”,逐级分解下达粮食生产任务,硬举措盘活利用撂荒地82.2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0万亩、超国家下达任务58万亩,超额完成油菜扩种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二是奋力抗灾减损。面对去年7—8月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实施“战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行动,派出工作组和技术指导组下沉指导,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旱情墒情研判和水资源调配,努力把旱情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努力稳产保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生猪出栏量时隔8年再次站上1900万头关口,蔬菜、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面对去年底的新冠疫情,日研判、日调度,畅通农产品供应渠道,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累计发放保供人员通行证1.8万张,“点对点”配送“蔬菜包”“猪肉包”等578万个,有效保障市民基本消费需求。

三、优化提升设施装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筑牢

一是加快改田改土。建成高标准农田255万亩,启动实施57.8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5万亩。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完成种质资源普查,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6个;新增7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围绕14个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发布农业10大引领性技术和50项主推技术,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70个。三是加快设施配套。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527个,推进涪陵、綦江、铜梁、潼南、丰都5个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区建设,冷藏仓储能力达10.13万吨。四是加快农机推广。补贴农机具7.3万台(套),申报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7个、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熟化应用基地6个,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居西南地区省份前列。

四、着力强化补链延链,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一是持续壮大产业集群。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农业产业强镇5个,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4800亿元。二是持续推动“接二连三”。新升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预制菜、火锅食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山避暑纳凉、精品民宿等新兴业态增势强劲,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1%。三是持续深化“三品”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认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3392个,“巴味渝珍”授权产品销售额突破50亿元。四是持续推动绿色发展。长江禁渔基础进一步强化,江河水面常态化保持“四清四无”,主要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3%、40.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0%、80%。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乡村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川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和永川区、大足区、梁平区三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印发专项方案推进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二是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三变”改革覆盖3797个行政村,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6.8万元。三是深化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规范发展家庭农场3.48万个,提质扩容农民合作社3.7万家,培育认定区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62家,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1.1万家,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26.5万人。四是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完成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14项、深化6项;确定首批6个区县为市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聚焦7个方面改革试验任务攻坚突破。

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扎实推进试验示范。指导渝北区、酉阳县、潼南区、梁平区获批创建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新批准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20个、累计达到60个,示范镇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4.3万户,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实现全覆盖,新创建美丽宜居乡村243个。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出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18项措施,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巡回宣讲8200余场、制作推送宣讲音频271条,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大力推广“三事分流”“清单制”“积分制”等治理模式。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还需增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然艰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亟待加快、农民增收模式比较欠缺、推动农村改革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瓶颈制约等短板弱项。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市两会精神,细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部署,坚持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的工作导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抓好“3432”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牢牢守住“三条底线”。大力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全力完成粮食和大豆油料生产任务,“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严格落实“两个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抓紧抓实产业帮扶,确保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四千行动”。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今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推动成渝现代高校特色农业带建设,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3+6+X”农业产业集群;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力争全市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先行试点创建1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着力提升“三化”水平。突出抓好适合丘陵山区农机具研发推广,探索实施市级财政农机购置累加补贴,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统筹推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农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乡村数智化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提升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四是持续强化“双轮驱动”。扎实推进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进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攻关项目和市级农业技术创新项目,以科技创新培育新优势;扎实抓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等重点改革事项,促进资源要素下乡进村,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