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商务委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世纪疫情严重冲击,全市商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商务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一促两稳三开放”,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商务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
一、聚焦保增长,商务经济再上新台阶
积极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和疫情、高温、限电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以有力举措稳住商务经济基本盘。一是多措并举促消费。出台服务业恢复发展56条、促进消费恢复19条、促消费措施30条,举办“爱尚重庆”系列主题消费活动,推动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全年实现社零总额1.39万亿元,与2021年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零售额分别增长137.1%、6.3%,餐饮住宿营业额增长1.9%;网络零售额1688.1亿元,增长3.7%,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二是积极作为稳外贸。实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建立192家外贸企业“白名单”制度。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8158.4亿元,增长2%;一般贸易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汽车出口量、值分别增长44.1%、77.5%;对东盟、欧盟、美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达到1266.3亿元、1247.6亿元、1134.8亿元、2214亿元,形成多点支撑格局。跨境电商交易额407.1亿元,增长27.9%。服务贸易进出口突破700亿元。三是迎难而上稳外资。克服疫情带来的人员往来限制,成立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出台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三年行动计划,建立123家重点外资企业“白名单”制度。2022年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重庆专属目录由34条增加至45条。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6亿美元,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对外投资达到11亿美元。
二、聚焦促改革,内陆开放迈出新步伐
充分发挥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抓改革创新。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部落实,区内累计注册企业超18万户。首批10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形成“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等创新成果。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实施率达87%,带动400余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落实率达88%。二是抓平台升级。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两区外贸进出口规模超6400亿元。国家级经开区考核实现整体提升,长寿经开区、重庆经开区分别列西部第3位和第6位,万州经开区西部排位上升2位。发挥西洽会、智博会、中新金融峰会等国际经贸平台作用,第四届西洽会签约一批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达2228.5亿元。依托进博会、投洽会、东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积极招商引资,促成国际航运龙头马士基等项目落户重庆。三是抓试点示范。把握RCEP机遇,出台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计划,全年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2585.3亿元,增长9.2%,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唱好“双城记”,与四川联合印发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开放一体化,实现拍卖审批“川渝通办”、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等资质互认。探索新路径,获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全国第6个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落户重庆;两江新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大足龙水五金市场入围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重庆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创建实现“零”的突破。
三、聚焦稳市场,抗疫保供彰显新担当
面对三年来最为严重的疫情和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极端高温,加强市场监测,全力做好市场供应保障工作。一是保障疫情市场供应。切实履行市场供应保障牵头部门职责,完善生活物资保供预案。外保货源,强化市内外产销对接,健全八省市联保联供机制、周边区县保中心城区供应机制等,保障粮油肉菜等生活物资货源充足;内保畅通,建立生活物资运输车辆“见货放行”和保供人员电子通行证制度,畅通物流主渠道;末端保配送,推动超市前移社区,发展社区团购,打通保供“最后一百米”, 重点电商平台日均配送生活物资3300余吨,有力保障了市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重庆疫情期间的市场保供工作,得到了孙春兰副总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二是做好药品保供工作。将社会面药品保供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加大重要急需药品的外采内销、调拨配送力度,构建“8家市级大型药品流通保供企业+每个区县1家药品配送企业+每个区县一批保供‘白名单’(药企)药店”的全市社会面药品供应体系,指导阿里、京东、美团开设重庆防疫药物保障专区,累计调拨投放药品1029万盒(瓶)、抗原试剂2000万人份,为疫情防控平稳过渡、顺利转段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完成商业限电任务。坚决服从保障民生用电大局,蹲点调度1302家商业用电大户,用力维持商业限电和商业运行的平衡。各区县紧盯目标、担当作为,推动节电措施落到实处,日压减最高峰值达到82.3万千瓦,实现了让电于民、守护了夏日清凉,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
四、聚焦惠民生,商务为民展现新作为
深入践行商务为民理念,紧盯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关心关注的问题,促进惠民提质、服务增效。一是落实惠企政策。落实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出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外贸外资17条稳经济政策包。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安排援企惠企资金6.1亿元,帮助企业获得中央进口贴息资金1.1亿元、融资贷款55亿元。疫情期间为外资外贸企业协调解决物流运输、生产用工保障等问题诉求201个,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外资企业行政服务管家“三送一访”服务外资市场主体7216次,实现主体服务全覆盖。二是升级消费需求。持续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助推高品质生活。召开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会,出台23条支持政策,储备127个重大项目。在9个区县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试点。解放碑—朝天门商圈获评全国智慧商圈,来福士购物中心、环球金融中心获评全国智慧商店。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17个试点社区品牌连锁店数量占社区商业网点比例达50.6%。三是助力乡村帮扶。大力推动数商兴农,促进农村电商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网络零售额达331.2亿元,增长4.3%。实施103个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223个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示范区县达19个。打造鲁渝消费协作“升级版”,完成消费帮扶82.4亿元,有效化解万州玫瑰香橙等滞销问题,电商助力脱贫攻坚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实施蚕桑丝绸产业发展项目43个,蚕农综合收入11亿元,户均蚕桑综合收入1.8万元。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商务平稳运行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着力促消费。升级消费载体,稳住大众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二是着力稳外贸。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深入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创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三是着力稳外资。推动出台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工作方案。四是着力惠民生。抓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消费帮扶工作。五是着力防风险。全面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指挥体系运转水平,深入开展商务领域安全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