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旅游委2022年工作情况报告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文化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加强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深入推进。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开展主题文艺创作、演出演播、展览展示、群众文艺活动,及时开展各类理论学习500余次、专题宣讲90余次,开设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栏和《喜迎二十大·书写新篇章》等新闻专栏,做好“二十大时光”特别报道,市文化旅游委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二是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召开“以案四说”警示教育会,设置巡察办公室,对4个委属单位开展常规巡察,巡视整改经验做法在五届市委巡视整改工作情况汇报会上作交流发言。三是意识形态管理持续加强。严格管理论坛、讲座等阵地,审核把关展览展演、文化演出等内容,持续开展“清朗视听”内容安全专项行动,下架违规影视剧3000余部。
二、文化旅游区域联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不断优化。推动市政府印发实施《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配套印发旅游业发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大规划、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1+N”规划发展体系。二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入推进。推动国家层面印发实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启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活动,推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发布“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活动,圆满举办第五届川剧节,联合取得2025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权。三是“一区两群”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深化落实《加快建设重庆旅游发展升级版实施意见》及“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实施方案,规划实施“大三峡”旅游升级8大工程,发布“畅游三峡·欢快之旅”等4大主题旅游线路,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建成武陵文旅推广中心,启动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举办2022中国武陵文旅峰会,渝鄂湘黔川五省市文旅部门签署发布《中国武陵文旅目的地共建计划》。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是文艺创作展演取得新突破。川剧《江姐》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重庆青年合唱团获第十九届群星奖,此外还获得“金菊奖”“牡丹奖”“山花奖”“金声奖”等国家级专业类大奖。开展重庆都市艺术节、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等主题艺术活动,授牌22家演艺新空间,联合高德地图推出全国首个“演艺地图”,上线100个演艺文化场所,都市演艺聚集区初具雏形。二是公共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加速文图两馆总分馆建设,打造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78个,完成37个区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深度打造“乡村村晚”、“舞动山城”街舞大赛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阅读之星”“红岩少年”大赛,全年举办群文活动2.1万余场次,惠及群众7100余万人次。3个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三是助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3个乡镇(街道)、6个村(社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9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武隆荆竹村、巫山竹贤乡案例成功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荆竹村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壹秋堂非遗工坊培育新农村手艺人”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
四、文旅产业复苏回暖迈出新步伐
一是助企纾困深入扎实。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允许在我市设立并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对59家文旅企业实施贷款贴息952.36万元,暂退缓交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57亿元,支持59个企业(重点项目)获得融资77.34亿元。预计202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1030亿元。二是重大项目克难推进。组织市内外招商考察和项目对接,正式签约投资43.7亿元。组织参展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重大节会。2家企业、1个项目获评2021—2022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7个市级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个项目建成投用。三是文旅消费激发活力。新增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个,与中国银联实施“百城百区”文旅消费助企惠民行动,与抖音平台开展“重庆DOU是好风光”活动,助力27个区县乡村文旅品牌营销,累计成交4000万元。举办第七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消费补贴1.6亿元,直接拉动文旅消费6.09亿元。
五、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拓展新空间
一是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修订完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颁布施行《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重庆红岩革命旧址保护区管理办法》,印发实施《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等,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二是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见行见效。成功争取长江重庆段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项目46个,完成27处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实施石窟寺保护项目19项,开展考古发掘近100项,“红色三岩”提升项目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举办“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2022年”,挂牌成立重庆市革命文物保护中心,国家文物局改革专报专刊推广重庆经验。三是文物活化利用成效明显。新备案博物馆8家,推出精品展览274个,开展社教活动2100余场次,参观量逾3500万人次,3项展览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建成开放全国首个“三馆一院”研学基地,25家博物馆荣获第九届“博博会”“弘博奖—最佳展示奖”及其他奖项。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推动市委、市政府将非遗工作纳入2022年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指标,新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40名,打造6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19个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提升新水平
一是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深化广播电视媒体“头条”和网络视听平台“首页首屏首条”建设,推出《总书记的足迹》等主题报道,“两会”宣传报道2次受到中宣部点名表扬。推出《防疫“心”守护》健康直播系列节目和“主播喊话”系列短视频,全媒体平台同步发声典型做法被国家广电总局刊发。二是广电视听作品量质提升。电视剧《绝密使命》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和“金鹰奖”,15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人民的英雄 英雄的人民》获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特别金奖。6部电视剧作品登陆央视、头部卫视播出。三是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第1眼”入选“新时代·新品牌·新影响”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推动重庆有线网络整合、“全市一网”整合股权转让工作,推动重庆移动“魔百和”电视业务规范整改,加快推进重数传媒上市,推进4K超高清电视频道建设和车载4K融合生产中心建设,全市31个电视频道实现高清播出。
七、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彰显新特色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明显。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全国甲级旅游民宿2家、乙级旅游民宿1家,推出“高山避暑”等70余条旅游线路,评选推出全市露营地、自驾精品线路和旅游新玩法TOP10。二是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3个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智慧广电网络新服务”创新应用项目,4个广电行业创新应用项目斩获全国奖项。建成智慧文旅广电云等平台,新增接入文旅场景103家。开通运行重庆云上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获评“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三是宣传营销提升文旅美誉度。携手互联网平台开展“美好目的地”重庆2022共建计划、“重庆旅游攻略”微博话题建设计划,《云海列车》全网传播量超10亿次。组团参加中国进博会等重大节会,围绕“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20余项,依托重庆国际文旅之窗成功举办10余场文化交流活动,成功打造“渝见不同”“国际文旅经贸沙龙”等活动品牌。重庆位列搜狐旅游全国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百强榜单榜首。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2012—2022全国游客满意城市20强,重庆排名第一。
八、文化旅游行业管理展现新作为
一是文旅市场环境持续向好。规范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新闻媒体通报机制,查办案件881件,3个案件被评为2021—2022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2项工作被文化和旅游部转发推广。探索“信易+”模式,推动“信易游”试点,2个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首批信用经济试点地区。二是文旅行业保持安全稳定。统筹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动态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抓好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市文化旅游委在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筑牢文物安全底线,破获文物犯罪案件25起,追缴文物194件;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等重保期保障任务。全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舆情“零事件”、重要节目“零停播”目标。三是文旅行业发展保障加强。推进《重庆市旅游条例》等修正工作和“证照分离”等改革工作;选拔培养15名舞台艺术国家级领军后备人才,开展36名青年拔尖人才及4个后备人才培养班项目,1个集体、3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争取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17.81亿元,持续做好政府采购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