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邻里纠纷 “河边舞厅”还静于民

日期:2023年07月17日 来源:重庆人大

雨后,风中带着湿气。下午4点左右,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的学府广场,音乐准时响起,人群慢慢聚集过来,开始了一天的文娱活动。

“我在这里跳舞已有五年多时间了。”66岁的李凤玲,是一支广场舞队的队长。

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曾是单位文艺骨干的李凤玲成为了“河边舞厅”中的一员,“在广场跳舞的不止我们,还有两个队也经常来,这里空间敞亮,风景也好,大家愿意来这里。”

在不少人的眼中,“河边舞厅”成为了陈家桥龙凤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

但是一街之隔的美丽蓝湾居民却不这么看,广场上文娱活动的噪音成为了他们的“心病”。

文娱爱好者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也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区人大陈家桥代表小组的代表们到公园广场进行了走访调研。

代表们随机询问了几位居民,了解到每天下午广场都非常热闹,除了舞蹈队外,还有民乐和歌唱爱好者。

家住美丽蓝湾小区的刘国华是这里的常客,他经常到广场来拉二胡。在他的印象里,近几年,学府广场的文娱爱好者越来越多。

“楼下传来的音乐声,让我失眠越来越严重了。”72岁的李淑娟,也住在美丽蓝湾小区,与“河边舞厅”一街之隔,“我们这栋楼离学府广场最近,受影响最直接。近年来,邻居之间冲突不断,就是因为噪音问题。”

除了学府广场,其他社区的滨河广场、虎电公园也有类似的“河边舞厅”。

64岁的黄英和姐妹们平时喜欢在滨河广场跳舞。她告诉代表,因为附近小区居民的投诉,她跟几个要好的老姐妹也商量过换地方,但发现换到其他广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能尽量小点声。”

“有时候,我们前脚刚从小广场回来,后脚又接到投诉。”陈家桥街道桥北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代表,近两年来,关于广场舞噪音扰民的投诉激增。

代表们了解到,社区面对分散复杂的广场舞伴奏产生噪音的问题,除了在接到投诉、日常巡查时,对“过噪”行为进行劝阻、提醒外,一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基本情况掌握后,代表们坐到一起,开始商量对策。

区人大代表谭山川首先提出,可以借鉴全国范围内针对处理该问题的良好范列,由相关科室、社区牵头建立健全并完善公园噪音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开展文娱活动的区域、时段、音量等,对噪声相关活动采取禁止性条款进行明示,同时在公园广场醒目处公示噪声投诉电话,从制度的层面上竖起第一道防火墙。

“可以考虑安装分贝仪和降噪音响,利用定向声技术,使广场舞声音的传播范围控制在正前方30°夹角内,两侧音量随角度扩大快速递减,有效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额外的噪声污染。”区人大代表周俊华说。

在综合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街道相关部门形成了《陈家桥街道公园广场文娱噪声防治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有序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化解矛盾。

接下来,代表们将持续跟进公园广场文娱噪声防治工作的推进进度,切切实实做到还“静”于民。

 

通讯员|黎潞

编辑|朱苗

审核|曾珠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