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年09月06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

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3年5月30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科技局局长  明  炬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2020年以来,我市启动西部(重庆)科学城(以下简称科学城)建设。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有关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科学城建设,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狠抓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大产业、大项目,推动科产城协同发展。2022年,科学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比重达16%,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9%,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显现。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统筹规划,构建“一核五区”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建设发展重大问题。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若干措施》,与科技部等12个国家部委、四川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为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建立“一核引领、五区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制定统筹推进科学城“一核五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科学城核心区与沙坪坝、九龙坡、北碚、江津、璧山5个片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联动发展。

(二)抓项目引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吸引中国三峡、中国电科、通用技术、国电投等知名央企分支机构,博世工业、华大基因、国鸿氢能等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机构落地科学城,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77个。出台“金凤凰”等人才支持政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0余个,柔性引进张平文、吴亦灿、李克强等院士20余名,集聚国家级人才420余名。2022年,科学城核心区引进招商项目超80个、协议投资额超1300亿元,沙坪坝片区引进招商项目50个、协议投资额达380亿元。

(三)抓平台建设,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张江、广州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启动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机械传动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市级重点实验室达129个。金凤实验室揭牌投用,卞修武、杨正林等院士领衔的25个科学家团队入驻。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一期投用,入驻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入选全国支撑服务育种创新的5个专业化平台之一。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获中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与保藏许可,招募样本采集人群超19万人。赛力斯研发总部快速升级,推出的问界系列车型销量累计10万辆。

(四)抓校地协同,促进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建立科学城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实施方案,核心区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校地合作项目23个,投用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项目17个,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学城校地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建成投用。北碚片区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建成27万平方米孵化空间,培育科技型企业超550家、转化科技成果700余项。江津片区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全面推进,发布交通装备、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成果89项。

(五)抓成果转化,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实施科技型企业育苗造林、创新主体培育“十百千万”、“一科三高”企业培育等计划,建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能级领军企业认定标准,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孵化平台12个,引育科技型企业6092家、高新技术企业1036家。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常态化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培养初、中级技术经纪人300余人。打造创新创业赛事品牌,核心区举办科技节、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300余场,北碚片区开展“碚添动力”科技成果对接会等科技品牌活动240余次,科学城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2022年,核心区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7个,转化科技成果1500余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5亿元。

(六)抓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获批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0所高校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首批项目预计支持经费700万元。在全市率先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试点改革,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居留类许可一站式签发,累计引进外籍人才80余人。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搭建评价指标体系,投用企业积分制平台。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科技人才与自主创新专项”等项目生成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七)抓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推出“科企梯度贷”,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能级领军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信用贷款支持。企业创新积分制衍生金融产品“积分贷”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超8000万元,“高新贷”累计为31家企业贷款7650万元。种子基金累计投贷项目119个,支持金额超4400万元。设立“科技贷”“流动贷”等“八大资金池”,落地总规模20亿元的重庆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累计支持1008家(次)企业获得融资6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端创新资源还需进一步汇聚。科学城尚无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及基地还未实现突破,科技领军企业偏少偏弱。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仅占全市的16%、13%。

(二)科创平台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金凤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处于建设初期,暂未取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攻关进展和产业化创新成果,自我造血能力还未形成。

(三)产学研用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化。科研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流动性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衔接不够紧密,大学城的学科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科学城的产业优势。

(四)科技创新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中试孵化平台等科技服务机构较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活力释放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着力打造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区、战略性产品开发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一)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四川方面抓紧编制完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高起点推进100平方公里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充分论证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等装置,以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为基础创建科教基础设施,打造支撑重大原始创新、推动产业变革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推动张江、广州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提高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推动金凤实验室成为全国生物医学研究的领军力量。优化提升市级重点实验室,高质量组建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聚焦轻金属、先进感知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科技领军企业共建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核心总部+综合性分院+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产业技术转化体系。

(二)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引育体系,上线运行科技企业数据管理平台,力争到2023年年底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150家、6700家。滚动实施校地合作项目,深化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引导大学城高校与科学城科研机构、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研人员在校企间双向流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创业。加快建设金凤未来产业科创园,打造实体化综合科技服务园区,大力招引国内领先的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形成服务方向各有侧重、业务功能互为补充的科技服务机构集群。打造科学谷、金凤软件园、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金凤数字医疗产业园等产业创新载体,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三)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聚焦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发展需要布局人才链,围绕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发布“揭榜招贤”榜单,做实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供需对接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服务。采取“一事一议”、量身定制为主的支持机制,用好中国·重庆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重庆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等平台,大力引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深入实施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博士后“倍增计划”,常态化开展科技领军人才重庆行等高端人才交流活动,打造“津鹰计划”“璧玉计划”等人才工作品牌,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建设工程师实践基地、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培育产业人才和新型技能人才,建设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四)加快构建高品质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体系化、市场化、数字化改革方向,构建支持创新突破的制度体系,并围绕财政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企业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争取一批国家改革试点。支持高校建设实体化交叉性独立科研机构,推动使命导向的科研院所管理改革,增强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深化拓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深入开展“先投后股”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推动金融机构在科学城设立科技分(支)行、打造智慧网点,力争到2023年年底科学城科技型企业累计融资突破150亿元。加强与西部(成都)科学城联动,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合作,支持在科学城布局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办好重庆国际创投大会,持续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