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5月30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日期:2023年09月06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自今年3月以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带领下,围绕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创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流动与培养,服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商环境和金融支持等情况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赴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等走访调研,与部分企业、科研机构负责人座谈交流,并邀请市人大代表参与调研活动。召开市级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科协关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此外,还赴四川、广东、浙江等地考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成效

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成渝地区推进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要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同年4月,市规划委员会和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同年9月,召开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集中开工科学大道、科学谷、科学城生态水系示范工程等79个重点项目,全面启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2021年5月,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标志着西部(重庆)科学城自全面启动建设以后进入新阶段。

西部(重庆)科学城位于重庆主城西部槽谷,东衔中梁山、西揽缙云山、南接长江、北拥嘉陵江,以重庆高新区直管园为核心,规划区域范围1198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7个镇,联动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璧山五区全域协同创新赋能,统称为“一核五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致力于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坚持科产城协同发展,3年来,建设起步平稳、开局良好。

(一)强化高位引领,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重庆市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部长、市委秘书长、相关分管副市长和重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为副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一核五区”政府(管委会)及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高位谋划。二是锚定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将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规划和重大平台、重点项目、重要事项等分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以政策意见引领行动方向。积极对接国家部委,今年3月,科技部等12个国家部委(单位)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晰科学城发展目标和建设举措。三是结合实际制定政策。市政府从建设布局、产学研融合、金融支持、引育人才等方面,出台《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金融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作任务,压实了工作责任,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了具体指引。

(二)聚焦科学主题,不断推进平台建设

科学城作为“科学”和“城市”的融合体,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前沿技术研究为主,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基础和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西部(重庆)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一定突破。超瞬态实验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备选项目,有望实现全市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金凤实验室首期3.5万平方米场地建成投用,入驻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25个,汇聚国家级人才420余人,时空组学、实验动物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投运。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正式入驻,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入选国家种业阵型支撑平台,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等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增至129家。机械传动、烧伤创伤复合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现已累计引育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27个,其中国家级20个。

(三)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吸引力

一是提高培育企业水平。出台“一科三高”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制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能级领军企业认定标准,指引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大学城软件服务及文创、西永集成电路、科学谷前沿科技、金凤生物医药及检验检测、含谷智能制造等五大产业孵化集群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孵化平台12个。二是提高金融支持力度。西部创投中心投入运营,双城信用增进项目加速落地,高新贷累计放贷企业31家、贷款金额超7650万元。种子基金已累计支持项目119个,支持金额超4400万元。三是提高招商引资能力。契合辖区发展规划和产业配套,2022年引进招商项目超80个、投资额超1300亿元,签约项目落地率超70%,实际到位资金超300亿元。四是提高服务人才水平。推进“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建立人才服务统筹机制和人才服务工作联络机制。搭建人才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上推行“金凤凰人才码”,实现配偶就业、子女入(转)学、机场贵宾要客通道等“68+N”项服务“一码集成”;线下“一站全办”运行科学城英才服务港和国际英才会客厅。发放重庆英才卡A卡821人、占全市近四分之一。

(四)面向未来发展,不断改善城市环境

加快建设金凤城市中心,科学谷一期建设已进入尾声(部分已经投用),二期主体建筑即将全面封顶,投资超50亿元的科学会堂项目全面进入主体钢结构施工,科学城科创商业商务中心区初具雏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科学大道一期主线双向八车道贯通,香炉山隧道投用通车,坪山大道等25个道路项目完工,道路完工里程达125公里。优化公共配套,现有公办中小学40所,签约落地首都师范大学重庆未来学校,建成投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正加紧建设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学城院区。加快推进科学城生态水系等绿色生态项目,2022年整治“散乱污”企业500余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主城中心城区第二。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开展大学城—西永片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快金凤老场镇等老旧场镇房屋征收工作,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二、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时间较短,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战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本地政策落实、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短板,距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任重而道远。

(一)统筹规划有待加强

一是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力度待加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均建有部际协调机制,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由科技部牵头统筹,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统筹,有力督促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实落地,而西部科学城尚未建立类似机制,缺乏国家部委有力支持。二是市域内西部科学城两园区间统筹规划待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和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缺乏集中规划,差异化发展格局和常态化统筹协调机制暂未形成。三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内部统筹规划待加强。科学城核心区与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璧山五个行政区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虽有出台统筹“一核五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但专项规划不足,工作具体落实有差距,各区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仍相对独立,公共资源信息互通、工作互联、资源互享水平不高,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二)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创新主体不足。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主体数远少于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全市可以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提供服务支撑的高校共73所,远少于成都的147所;西部(重庆)科学城有高新技术企业1036家、科技型企业6092家,而西部(成都)科学城分别有6190家、6800家。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能级较低,产业结构矛盾较突出。一方面表现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规模还有待提升,如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20余家,而成都仅新型显示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超过40家。另一方面表现在个别产业占比过大而增加值过低,如以笔电代工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约85%,但增加值率仅约5%。三是战略性科技资源落地差,争取国家战略性科技资源力度不够。目前重庆尚无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战略定位不匹配。相对而言,成都已有1家国家实验室揭牌运行。于此同时,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为20个,远少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94个。此外,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金凤实验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处于建设初期,暂未取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攻关进展和原始创新成果。四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机构不足,加之高校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单位,如果想要转化,一方面科研人员要办理一系列相关手续,另一方面学校又担心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五是科技产出规模较小。西部(重庆)科学城管辖面积1198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2529亿元,而西部(成都)科学城管辖面积13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

(三)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融资政策不够完善。政府类基金缺乏合理的风险容忍、尽职免责等容错机制,导致部分优质项目到其他省市落地。市场化基金因政策、项目、人才等原因发展不充分,对本地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私募基金服务科技创新力度仍显不足。我市私募基金在投440家高新技术初创科技企业中,位于市内的仅116家,占比仅为26.4%,资金外流明显。二是营商环境有待改善。调研中部分科技型企业反映,企业办理相关证件仍较困难,例如在通过环保审核时,由于对政策不熟悉等原因,办证时间长、奔波次数多。

(四)人才引育尚显不足

市级部门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没有专门的人才政策。科学城“一核五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引才政策不同、人才流动政策不配套,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以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未建立体制内外相互贯通的人才评价体系,高精尖人才引育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如“金凤凰”人才政策仅适用于注册、税收和统计关系在科学城核心区内的单位的专家,而有的专家所属高校有校区在核心区,但其人事关系在核心区外的校区,不能纳入科学城人才统计体系,无法享受政策支持。区级层面对重庆英才A卡持卡人等高层次人才信息掌握不全,人才成果转化应用、校地协同创新等区级服务跟进有所滞后。此外,科学城内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市路网密度低,公交线路少,轨道交通线仅一条(1号线)通车,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核心区内高水平医疗条件不足,影响生产生活便利。

三、工作建议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西部科学城,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西部科学城的先行启动区之一,是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增强紧迫感,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持续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决策为契机,注重统筹规划市域范围内西部科学城两园区的发展,定期召开重庆市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定相关政策并定期研判完善。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争取国家部委对西部(重庆)科学城政策倾斜,争取建立由国家部委和川渝共同参与的西部科学城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构建“一城多园”依法共治、政策共商、信息共享、创新联动的合作发展机制。进一步发挥川渝党政联席会及各专项工作组的沟通协调机制,健全西部科学城建设工作会议机制。三是建立“一核五区”有效联动机制。制度化划分和规范核心区与其他五区功能,打通西部(重庆)科学城内部政策壁垒,实现辖区政策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引育创新平台,提升科技产出实效

一是争取国家层面在渝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我市智能科技、生命健康、低碳科技等优势领域和重点方向,增大财政支持力度,前瞻布局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超瞬态实验装置等在建项目建设,依托中国科学院体系谋划和建设科教基础设施。二是加大大科学装置和交叉平台建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宽区域科技合作渠道,发挥平台型企业、创新引领型机构优势,既吸引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又鼓励市属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提高大科学装置综合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提前研究适应大科学装置综合、交叉、前沿、开放等特点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今后开展更多科学研究预留升级空间,更大限度地为科学家提供工作平台。在资源的分配上兼顾科学设施“大中小”协调布局,在建设运营大科学装置基础上,为中小型科学设施(设备)留够相应的资金和场地。三是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科技企业组建研发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质扩面。支持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大力推动科技领军企业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提升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四是建好用好科学会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会堂,策划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重庆全球科学家高峰会、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科技交流活动,为科学家提供思想交流的空间载体,为企业、高校等提供资源交换与整合、信息互通与共享的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增强政策精准度,打造近悦远来高地

聚焦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以优化当前产业结构。围绕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加快引进总部项目,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充分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壮大科创培育基金规模。支持股权投资机构投资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施私募基金投资奖励。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分险功能,完善重庆产科金服务平台功能,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将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科技企业投资项目纳入市级重大项目,加强保障,提高科技企业产出强度。强化市级部门和园区人才信息共享互通,细化高精尖人才优惠政策,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推动人才资源同城化自由流动。开展“塔基”计划,改进当前人才引进模式,借助猎头公司,紧盯可能成长为行家里手的年轻人才,主动出击到高校引才,制定五年或更长时间人才需求规划,支持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完善人才鼓励优惠政策,给予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补贴或者减免个人所得税,给予不同档级的引进人才适当的住房补贴,同时在基础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保障。

(四)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安居乐业环境

一是打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化尽职免责机制,进一步授予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更大自主权,简化行政事务跨区审批流程,做好创新主体、市场主体服务工作。统筹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政策宣讲解读和科学普及,积极宣传辖区创新创业正面典型,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构建科技成果常态化对接机制,着力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支持建设技术经理人培训服务平台,加快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持续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二是建设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规划多层次、多样化的居住空间,在科学公园和临山临水地区规划高品质国际社区,结合轨道站点布局青年社区和租赁公寓。完善“一核五区”交通网络,如打通科学城片区南北骨干通道。构建以人为本、便捷精准的公共服务网络,建设15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等。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