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年09月07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5月30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民政局局长  丁中平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坚持高位谋划,工作推动更加有力。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胡衡华同志多次强调,要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但彦铮同志多次调研并研究部署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成立多个由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议事协调机构,定期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区县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将社区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二)强化党建统领,治理体系更为完善。一是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后,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达到98%,“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58%,分别较上一届提高91.8%、24.2%。面对多轮疫情大考,织密扎牢“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党组织体系,广大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居民齐心协力筑牢社区防控屏障,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体系优势充分彰显。二是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严格落实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要求,换届选举参选率达到84%,选举一次性成功率达到99.98%。开展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各专项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大力推广“大事”政府快办、“小事”社区协商办、“私事”群众协助办“三事分流”机制,我市获评全国社区治理成果奖。推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成功创建40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8个村作为全国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村。三是加快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实施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配备工程,新聘、调整村(社区)法律顾问2806名,建成法律顾问线上平台,注册使用人达到240万人,累计提供法律服务61万件次。深入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完善“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年均化解矛盾纠纷20万件。创建国家级、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340个,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4万余名,建设“社区(乡村)法律之家”540个,建成“枫桥式”司法所30个。推广“老马工作法”,建成“小马工作室”1000余个。四是不断加强基层德治建设。全面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及备案审查,已建立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议事会的村(社区)达到98%。党的十九大以来,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乡村主题活动3.3万余场次,举办城乡社区梦想课堂3000余场次;选树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人物、重庆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300余人,选评最美家庭10万余户。

(三)加强平台支撑,治理基础不断夯实。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制定《重庆市中心城区落实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实施的规划要求》和《城市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导则》,明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应达到3000平方米规模标准,引导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局、复合设置,构建5—10分钟可达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打造社区家园。二是加快阵地建设。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或改扩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239个,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符合“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的服务设施达到83%。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体,打造“渝中怡家”“两江幸福里”“武陵会客厅”等服务品牌,相关经验在全国社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简报上刊登。三是完善服务平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启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940个,完善社区配套设施5200余处,惠及居民121万户。构建三级办学网络,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建立38所社区学院、918所社区学校、8600余个社区学习中心。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打造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基层科普场馆设施、科普示范街镇(社区)40余个。四是建设智慧社区。聚焦基层治理“常态服务、应急处置”,围绕群众“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民生大事,协同打造“渝快社区”智慧平台,升级“12348重庆法网”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全市基层智慧治理工作,“聚数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四)优化服务供给,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建成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1万个,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35项养老服务,基本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人人可及。二是大力推进社区妇女儿童服务,推动1450个“妇女之家”、1000余个“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建设儿童友好社区100个,精准联系服务妇女儿童及家庭。建设“妇女儿童维权站”5200余个,实施“幸福家庭课堂进村社”“新婚课堂”“婚姻家庭指导服务”等项目,惠及2万余个家庭。三是大力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万余个,设置床位1.3万张,服务项目从12类增加到31类,年均诊疗量达到1.1亿人次。四是大力开展文化服务,建成公共图书馆43个、文化馆41个、公立美术馆1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31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1.1万个,年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万场次、服务群众达到7200万人次。五是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建成村(社区)社会工作室9280个,社会工作服务覆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矫治帮教等18个领域,建立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的社区达到97%。

(五)夯实工作保障,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一是强化投入保障。建立资金补助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28.6亿元,用于支持社区服务、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等社区治理工作。二是巩固减负增效。研究制定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重点措施,建立涉村(社区)事项“四清单一目录”,进一步为基层减负,我市基层减负工作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三是提升创新能力。设立全国首家省级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基金会,江北区、九龙坡区分别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江津区白沙镇、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工作经验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四是加强关心激励。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和职业薪酬体系,建立村(社区)干部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将社区专职工作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每年统筹安排150个左右指标,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开展先进城乡社区组织和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表彰,选树一批最美社区工作者,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筹联动还需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涉及职能部门较多,信息沟通不畅、协同联动不够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整合不够,综合效益发挥不足。党建统领城乡社区治理的机构和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二)服务能力还需增强。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数量还有差距,社区工作者就业吸引力、岗位认同度、队伍稳定性有待提升。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还需加强,资源投入还需加大。基层减负还需深化,村(社区)承担的工作事务依然较多。

(三)服务质量还需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目录有待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还需进一步下沉,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社区服务的格局有待完善。

(四)智能支撑仍存短板。延伸到基层的数据平台较多,平台联通、系统兼容、数据共享不充分,应用场景开发不足,社区治理标准化、智慧化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省、市、县级党委将对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将划入民政部门的指导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拟定社会工作政策等职能,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市政府将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市委有关要求,一方面做好机构改革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督促有关部门按照当前职能职责和既定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工作,确保干部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健全党建引领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施“治理强基”行动,畅通多元主体参与渠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二)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优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持续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促进便民利民服务集聚集群化发展、项目化系统化供给。探索岗位综合、资源整合、管服结合、信息化支撑“三合一化”机制,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实施城乡社区工作者“头雁工程”,系统推进业务培训、专业培训。健全人才选拔机制,通过选派、聘用、招考、招募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抓好涉村(社区)事项“四清单一目录”督、检、考工作,持续减轻基层负担。

(三)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强化为民服务,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优化便民服务,全面推进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化,同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投入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形成多方参与的良好格局。强化安民服务,健全完善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提升平安建设能力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整体智治。围绕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一中心四板块一套网格”总体框架,突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推进网格治理理念、制度、方法、手段变革创新,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基层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高效化。拓展推广“四治”融合的应用场景,建立以智治为支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