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人大常委会多年来持续强化一线监督 大溪河水质从劣Ⅴ类升至II类

日期:2023年10月16日 来源:重庆人大

武隆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多年监督,有了“看得见”的成效:据全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武隆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68天,辖区乌江、芙蓉江、大溪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境内5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和2个市控水质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武隆区水资源丰富,全区大小河流199条,其中3条为市级河流,8条为区级河流。大溪河为乌江的一级支流,流域沿线水量丰沛,五谷丰登,被称为武隆的“粮仓”。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溪河河水清澈、鱼虾游弋,曾以“鸭江小三峡”闻名全国。上世纪90年代以后,流域沿线大力发展经济,企业不断增多,沿江两岸生产生活废水无序排放,水质逐渐变差,鱼类也严重减少,水质监测为劣Ⅴ类。

2017年,武隆区河长制工作全面开展,武隆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国权担任大溪河“河长”。同时,武隆区人大常委会把推进河长制工作纳入监督盘子,持续多年监督推动,实现了大溪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再现一河清水。

巡河调研 对症下药解难题

河长制实施后,大溪河“河长”杨国权分别带领区住房城乡建委、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负责人巡河调研,察看河岸线环境状况和河道管理现状。

调研了解到,大溪河农业污染和畜禽养殖粪污染较严重。坐落于大溪河岸的平桥镇、鸭江镇近2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垃圾,餐厨垃圾没有做到应收尽收,管网不完善,场镇污水处理厂偶尔运行不正常等因素都影响着水环境。

而且,流域沿线的白马工业园区平桥、鸭江组团相关企业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备、偷排渗漏等行为也导致大溪河被污染。

此外,上游的鱼跳电站以及该流域小水电站较多,生态基流长期得不到保障,尤其在枯水月份,严重影响河流水质。

一抓到底 多措并举护碧水

“必须痛定思痛,迅速改变大溪河污染治理的被动局面,主动出击、破釜沉舟才行!”杨国权提出了治理目标和要求。

在各方联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后,2019年,大溪河水质明显改善。如何巩固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护好一汪碧水?

该年,区财政落实800万元资金,加强河长制工作智慧化和常态化监督管理,推动大溪河水质不断改善。

以大溪河水质治理为起点,武隆区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对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监督。

2020年,听取审议区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对评议意见的研究处理工作开展满意度测评;2021年,对区政府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开展评议;2022年,组织市、区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河长制工作情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检查。

“全覆盖检查、外脑式助力、清单式督办、台账式跟踪。”对发现的涉及大气、水、农业面源污染41个问题扭住不放,对具体执法发现的问题,及时转交有关方面依法纠正,督促立行立改。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区政府及有关方面提出建议,推动改进工作、完善制度机制。

水污染防治评议梳理出6条评议意见及24个具体问题,在听取了评议意见的办理及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后,针对有关部门对办理工作不够重视,评议意见和问题整改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决定延期3个月进行审议,并在区政府组织对评议意见进一步办理和问题整改落实过程中,通过暗访和召开相关会议,及时开展进一步跟踪督办,重点就评议交办的具体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核实。

部门联动 全力打好组合拳

在这场持续多年的大溪河污染治理行动中,各部门认真落实人大建议,加强联动,纷纷拿出真招实策。

根据《武隆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河长”杨国权组织水务、公安、国土、农业、畜牧、城乡建设、环保等部门统一行动,实施“七大”专项整治,打好“组合拳”。

2017年,实施了大溪河流域(武隆段)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787万元,有效治理流域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16处2万余亩,治理畜禽养殖污染29处,处理畜禽粪污21.2万吨,治理水产养殖污染4处,有效提高营养物质的拦截效率,实施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工程9处,治理集中居民点320余户居民生活污水。

此外,整合资金1100余万元,加快了平桥、鸭江场镇管网建设和维护,新建污水主管网23.4千米,二、三级管网24.6千米,维修更换破损管网400余处,有效解决污水直排问题。

2019年,再次开展大溪河污水“三排”问题全面排查,建立台账问题12个,年底全部问题整改销号,整改率100%。与此同时,常态化开展大溪河水域清漂。

……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大溪河水质回升至Ⅱ类,并保持至今。

如今的大溪河畔,天朗气清,抬头远望是醉人的蓝;碧水泛波,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通讯员|蒋颖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