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归巢 反哺家乡

日期:2023年11月08日 来源:重庆人大

916462829655326522

身材瘦小、气质干练,这是很多人对巫山县人大代表赵海燕的第一印象。

7年前,这只“燕子”飞回家乡。

从本土人才到村党支部书记,从普通干部到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初心、利民真心、富民本心,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

乡音袅袅 不忘为民初心

走进官渡镇杨林村委会办公室,赵海燕正在为村民解释耕地进出平衡的政策,之后她还要赶到地灾易发点董家湾,查看暴雨过后的情况。

村委会综治专干方永红说:“她每天都这样,像只燕子,忙得到处‘飞’。”

2016年以前,赵海燕在外地当过老师、做过生意、进过企业。2016年,为了照顾老人,她辞职回村,作为本土人才捧起“土饭碗”。

脱贫攻坚时期,赵海燕要核实142户人家570多人的具体情况,晚上走山路敲门入户是工作常态。

“有户村民看我大晚上还在核实数据,没有不耐烦,还给我倒了一杯茶。”赵海燕至今记得那杯清香滚烫的茶,让她从胃里暖到了心里,也让她下定决心:不能辜负这样的老百姓。

2021年,赵海燕被选为杨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成了为乡亲服务的“燕子”。

“当时燕子说买养老保险的机会难得,但我家里实在拿不出钱。”谭治珍老人回忆道。是赵海燕和村党支部副书记自掏腰包垫付1.2万元,加上老人儿女凑的4000元,为老人买了养老保险。

任劳任怨 奉献利民真心

2021年8月,巫山县乡村振兴现场会召开后,杨林村的“743”乡村治理模式(“七队治村”“四家兴村”“三员助村”)出了名,赵海燕也因此家喻户晓。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一直想能做点什么。”赵海燕说,但是村里没钱没劳动力,搞建设、发展产业很困难,于是决定从小处着手,把村民的居住环境变好。

村里有历史遗留矛盾,她多次上门协调;年轻人不多,她把目光投向村里的乡贤、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群众积极性不高,她拉赞助、自掏腰包,备好装备和奖金,奖励自觉性高的村民……日复一日,赵海燕一点一点将杨林村的人心聚了起来。

如今,“743”乡村治理模式已成为杨林村的标识,入选市委组织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案例选编,得到了新华社全媒网和国内动态清样内参专题报道。

“勤快的人多了,村里又干净又热闹。”村民胡启丙是杨林村金喇叭宣传队的骨干成员,也是赵海燕“三顾茅庐”请出的乡贤能人,谈起杨林村的变化,他既骄傲又佩服,“大家都被燕子身上的热情和毅力感染。”

矢志奋斗 坚守富民本心

以村委会为起点,沿着杨林村主干道下行1000米左右,会看到一片广阔的果树林——巫山脆梨园。

赵海燕从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手中接过梨园后,便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村民的收入。

为扩大效益,她牵头争取了100万元的项目资金,引进新设备,将传统梨园提档升级,建成全县首个黄金梨水肥一体5G智慧果园;为帮村民增收,她积极与主管企业协商,让村民组成的“百事通”农技服务队参与管护。

2023年7月梨园开园,巫山脆梨进入第一个丰产期,产量达20万斤,带来经济收入100万元。按“361”模式分红,所有入股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别能获得30万元和10万元的收入。

水果种植、养殖业、畜牧业……赵海燕积极与外来企业联系,丰富杨林村产业态势,增强杨林村的经济活力。同时,她积极与镇政府沟通,为外来企业搭建发展平台。

农技服务队成员汪昌碧经常跟着赵海燕上山下田。他说:“燕子心好,也听我们的建议,还能帮我们争取政策资金。有这样的书记和代表,我们对杨林的未来很有信心。”

 

通讯员|刘欢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