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202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年11月08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1—6月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委“一号工程”为总抓手总牵引,突出战略引领、科学调度、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市经济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4%,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411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年度计划的54.7%。

对照年初我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计划报告,1—6月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以更加有力举措为广大市场主体减负担、添活力,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召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努力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内陆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高地、全国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示范城市。

一是推动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尽快恢复发展。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新的减负清单,制定11大类36项“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系列政策文件,出台“支持市场主体发展36条政策措施”,更新发布《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惠企金额超300亿元。严格执行阶段性减征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政策,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税129亿元。加大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全面推广“长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服务平台。上半年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2.8万户,同比增长13.4%。

二是尽力恢复市场需求。持续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政府采购中的小额采购项目原则上全部预留给中小企业,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给予小微企业10%—20%的价格扣除优惠。加大金融支持消费力度,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加超过1400亿元、增速约28%,出台促进绿色智能家电和汽车消费政策措施,统筹调剂安排4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提振汽车、家电产品消费,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6.2%,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64.7%。

三是支持各类群体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就在山城”“渝创渝新”等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对接4000余场、发布就业岗位近13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同比增长2.3%。全面落实稳岗就业政策,8项政策实现“免申即享”“直补快办”,为28.8万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15.72亿元,向6585家用人单位发放社保补贴等政策补助6亿元,向1.3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36亿元,向145家企业发放低利率“稳岗贷”1.6亿元。

(二)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研究制定《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努力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加力振作工业经济23条政策措施,持续抓好“双百企业”周监测调度,协调解决100余个具体问题。聚力打造3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2%、8.7%。升级打造3大支柱产业集群,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15%。创新打造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其中轻合金、轻纺、高端摩托车、新能源及新型储能4个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0%、10.4%、8.6%、5.0%,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其中AI及机器人等6个高成长性细分产业增势良好。

二是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144个智能工厂和958个数字车间。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评选发布2022年市级重点软件企业171家、市级优秀软件产品131个、市级软件公共服务平台5个。强化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个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工程(第二批)项目、1个数字化转型工程项目获批,中科曙光先进数据中心和华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均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任务,试点任务实施率达到90.7%,位于第二批试点省市第二名,13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形成一批跨境金融创新首笔首单。出台《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科技服务“三大行动”,新认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4家、累计建成165家。

四是大力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新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召开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出台《重庆市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签约预制菜、火锅食材等产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86个、金额444.3亿元。推出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59条,认定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3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85个,乡村休闲旅游实现经营收入626.4亿元,同比增长22%。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是着力提升全域创新能力。制定《重庆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策划实施汽车软件、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等重大(重点)专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进场施工,大规模分布孔径雷达深空探测设施项目一期完工,金凤实验室开局起势,汇聚高水平创新人才821人。入选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成功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完成攻关项目56项,突破全球首创微核高频脉冲加热等关键技术,11个药物取得新药证书。成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研发项目110项。

二是着力培育优势创新力量。印发实施《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新增科技型企业7616家、同比增长130.5%,完成率达107.8%,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企业892家,完成率达81.2%。西山科技、智翔金泰在科创板正式发行上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达3家。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累计29家,新增在孵企业和团队1520个、毕业企业352家,同比分别增长8.5%、9.3%。

三是着力汇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引进科技型人才1886人,新招收博士后616人。提高人才服务水平,新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2411张,累计持卡人才1.5万人,提供服务17.3万人次。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印发《加快西部(重庆)科学城人才双向离岸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职业资格国际认可。

(四)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印发实施《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一是打表推进“十项行动”“四重清单”。支持渝西地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召开渝西地区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工作座谈会,印发《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2023—2027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川渝高竹新区累计入驻企业182户、投产77户,合江·江津(珞璜)等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248个川渝共建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23.6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853.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4.6%。

二是“一县一策”推进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印发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深化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持续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共建川渝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等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建设,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万州江南密溪沟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云阳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施工,奉节西部新城污水处理厂改造等4个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大力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黔江区、武隆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持续巩固,酉阳菖蒲盖片区命名为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化实施“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派驻40名医务人员开展对口帮扶,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和市级科技特派员337人,引进推广新品种778项、新技术719个。

(五)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召开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大会,印发实施《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一体化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奋力谱写新时代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新篇章。

一是加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组建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推动57家金融机构加入,初步形成覆盖新通道全域的跨区域、跨境金融服务网络体系,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7.8万标箱、同比增长36%,货值122.8亿元、同比增长14%。承办商务部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推动工作机制秘书处落地重庆。首次承办“驻华使节陆海新通道行”,来自16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围绕“高质量共建陆海新通道”实地考察,共促务实合作。举办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区域合作论坛、2023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启动“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重庆跨境数字贸易发展战略合作”。

二是推动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集中签约重大项目88个,合同投资超2907亿元。出台《重庆市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实施方案》,持续开展“三送一访”活动,走访外商投资市场主体1632家次,解决困难问题52个。开展“渝贸全球·跨电赋能”系列活动5场,举办2023年中国(重庆)跨境电商交易会,成渝RCEP跨境贸易中心正式成立。

三是加快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着力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印发实施《重庆市现代流通体系实施方案》,巴南区入选2023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永川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验收,重庆无水港项目主体工程竣工验收,鱼嘴铁路货运站南货场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90%以上,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面投用。持续推进通道建设,国铁集团已完成黔江至吉首高速铁路项目勘察设计招标工作,设计单位已完成项目预可研报告编制。

(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推动项目投资持续放量、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加快消费育热点强复苏,培育建设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具有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是深入实施“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41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7%,其中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提升、生态环保、文化、民生等7个板块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57%、72.6%、44%、54%、55.8%、59.9%、53.2%。强化项目储备,开展五年储备重点项目有关工作,初步梳理形成包含4264个储备项目的清单。强化资金保障,成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力度,争取国家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355亿元、较去年全年高出115亿元,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62.5亿元、较去年同期高出13.2亿元,争取将藻渡水库等9个项目纳入今年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清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1—6月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1422个,正式合同投资额10865亿元。

二是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消费能级,持续推进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等重点商圈建设,启动市级示范步行街(商圈)、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评创工作。优化消费供给体系,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培育引进国际国内品牌首店200余个。开展系列主题促销活动,启动开展“爱尚重庆·迎新消费季”“爱尚重庆·赏春消费季”主题促销活动,举办火锅年欢节、第二届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等消费促进活动。强化试点示范,印发《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成效监测评估工作方案》,推进首批试点示范区县建设。

(七)深入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推动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整体提升,着眼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现代化的理念、方式,系统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

一是着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印发实施《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重点功能片区体系规划》,优化完善两江四岸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累计完成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投资120.5亿元,新建改造公厕99座,新增停车泊位1.4万个。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成西部首个省级住建领域CIM基础平台,建成智慧排水厂网一体管理平台,智慧小区达313个。高质量推进渝中区、九龙坡区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建设,设立城市更新基金,争取各类银行中长期低息信贷支持768亿元。

二是着力完善城市交通功能。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速铁路网,9个、1010公里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渝湘高速铁路重庆至黔江段、渝昆、成达万、渝万、成渝中线、渝西高速铁路加快推进。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开通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10号线二期和5号线北延伸段等3条(段)、23公里线路,全市运营里程达501公里。加快形成“四环二十二射六十联线”高速公路网,25个、1391公里在建项目加速推进,成渝高速公路原路加宽、渝遂高速公路铜梁至潼南段改扩建初设获批,巫镇高速公路巫溪隧道双洞贯通,东溪河特大桥合龙。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乌江白马航电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果园重大件码头竣工投用。加快提升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黔江机场改扩建完工投用,万州机场T2航站楼完成建设。

三是着力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持续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8.3%,提前3年达到国家提出的95%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排名保持西部第1。打造坡坎崖绿化美化、山城花境、山城公园等特色品牌,开工建设山城步道14公里,建成山城绿道61公里、口袋公园35个,完成城市公园更新提质16个、街头绿地提质65个。

(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守住“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四千行动”,着力提升“三化”水平,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展现重庆担当、作出重庆贡献。

一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固“米袋子”,夏粮种植面积563.2万亩、同比增加3.3万亩,产量124万吨、同比增加1.6万吨,秋粮播种面积2378.6万亩、同比增加4.3万亩。丰富“菜篮子”,蔬菜播种面积628.6万亩,收获产量1222.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3.7%。充实“肉盘子”,出栏生猪979.1万头、同比增长4.4%,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15.3万头、175.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3%、0.6%,水产品产量30.5万吨、同比增长5%。

二是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农村卫生户厕约2.6万户、普及率达到86%,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5%。启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首批创建示范村107个,创建评比美丽庭院6207个,改造农村危房3211户。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扩面深化“三变”改革,高质量推进“三社”融合工作,建成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32个,培育农村综合服务社68个。

三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防止返贫监测范围由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提高至8000元,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2万户、9.6万人,标注消除风险1.5万户、4.6万人。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累计打造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脱贫人口动态参保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多渠道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78.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

(九)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落实召开六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第四次会议精神,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奋力打造西部改革开路先锋,努力交出全面深化改革高分报表。

一是着力推进数字化变革。大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召开数字重庆建设大会,推进以数字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制定《数字重庆建设总体方案》和8个子方案,形成“1361”整体架构,扎实推进核心业务梳理。加快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持续迭代完善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有序汇聚云网资源。加快感知体系建设和数据资源归集,累计接入118.2万个感知设备的点位数据,归集基础数据库518类近9亿条数据。有序推进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试点,数字驾驶舱、数字工作台、掌上指挥室等核心系统初步具备指挥调度、决策支持、事件流转等基本能力。培育数字社会,探索现代社区数字平台建设,形成运营标准体系和一批典型样板。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印发《重庆市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渝快办”升级版攻坚行动方案》,上线15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迭代升级“渝快政”,用户体系基本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组织纵向贯通。激发市场活力,印发《重庆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重点任务清单》,推出108条改革举措,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是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成功争取我市纳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布局。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易贷”“三农信用”等2个便民惠企应用场景,“信易贷·渝惠融”平台联通全市71家中资商业银行,银企信息满足率达60%。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印发实施《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召开重庆与央企携手合作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共建现代化新重庆座谈会,与国务院国资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印发《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方案》,川渝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累计达35个。强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出台重庆推进基础设施REITs产业发展12条措施,两江新区产业园、市地产集团保障性租赁住房、渝遂高速公路改扩建扩募资等REITs项目加快推进。

四是持续推进全方位开放。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科技跨境贷”助力企业境外融资等3个案例入选第三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推动各方组织实施团组计划15个,达成订单约1亿美元。着力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新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5项。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合作,举办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新加坡·重庆周”活动,新增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2个、金融服务项目16个。

(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力争“上游”水平,一体推进治气、治土、治废、治山、治水、治岸、治城、治乡、治塑,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五年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46个问题已整改34个,市级自查的845个问题已整改819个,其余问题有序推进,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约5.2亿元支持锰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项目建设。加强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38.3万亩,统筹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0平方公里,完成矿山修复190公顷。扎实开展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建立库区地灾防治长效机制,系统推进405处已查明危岩崩塌隐患治理。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对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督导帮扶,1—6月累计发现并移交问题线索4600余个,截至6月底,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57天。打好碧水保卫战,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113块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6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2+6+N”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成型。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3个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装机规模153万千瓦。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74个绿色制造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入选首批国家绿色出行城市,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比例大幅提升至23.5%,累计建成节能建筑约7.7亿平方米,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超88%。

(十一)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推进就业增收,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强民生兜底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一是着力促进居民增收。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实施方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技能人才工资价位发布工作,落实事业单位“超额绩效”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印发《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工作专班,实施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组织“清零”行动,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

二是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下达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11.3亿元,预计今年新增77所公办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两江新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持续开展“健康中国重庆行动15+2专项行动”,开工建设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级医院达94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城乡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608.8万人、622.3万人、729.9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计划的101.1%、100.7%、97.3%。

(十二)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把平安重庆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化除险清患、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西部先行区。

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全力推进保交楼工作,保交楼项目累计销号76个、交付房屋11.6万套。加快风险项目处置,将风险楼盘纳入闭环管控,及时除险清患。开展存量房网签和资金服务,大力推进“带押”交易,加大公积金支持力度,全力稳住房地产市场。

二是促进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建立政府性债务到期按月排查机制,对于排查中发现的政府性债务风险点,实行台账管理、滚动更新、动态跟踪、闭环落实,截至6月底,未发生政府性债务违约事件。出台《重庆市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防控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重庆市地方银行保险机构风险防控处置专项行动方案》,地产领域、法人金融机构、重点企业集团风险稳妥处置,银行业不良率1.1%、较去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三是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外电入渝,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段建设有序推进,疆电入渝工程配套新能源业主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加快市内电源建设,上半年新增装机约100万千瓦,渝北燃机、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等9个项目顺利开工,永川松溉等6个新型储能项目预计8月初投产。电煤实现中长协签约全覆盖,截至6月底,全市主力燃煤电厂存煤442.3万吨,可顶峰出力38天。

四是强化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聚焦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道路运输、建设施工、工贸、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分类梳理问题隐患,清单化推进排查整治。全力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完成8个水毁修复工程、6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75个抗旱水源建设、10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推进三峡库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成功处置忠县“4·25”不稳定斜坡等4起险情。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市场需求仍显不足,一些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针对经济运行存在的短板弱项,下一步将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按照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锚定目标不动摇、主动作为不懈怠、迎难而上不退缩,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全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十项行动”,推动商贸流通、对外合作等领域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共享,完善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统计分算办法。打表推进“四重清单”,加快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建设,推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疆电入渝”配套电源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试点运行2—3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等公共就业服务品牌,推动永川区和泸州市、潼南区和遂宁市、荣昌区和内江市先行先试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争取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二)全力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功能,加快构建重庆—新加坡跨境电商数字金融服务网络,推动通道沿线地区法人银行柜面通业务、优势产业链跨区域金融协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通道建设能力。抓紧筹备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启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链图谱”绘制工作,制定通道产业发展策略,推动通道与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市级公共海外仓的认定工作,支持企业在境外重点区域投资建设海外仓,提升海外仓企业品牌影响力。

(三)全力提振工业经济。全面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聚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制定《实施“五个赋能”推动“五个优化”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提升企业发展质效。促进产业链对接融通,进一步完善“渝企零距离平台”企业注册、登录、信息发布、信息对接功能,促进大中小企业供需“线上”对接,举行重庆市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作推进会暨“百场万企”供需对接启动仪式。落实惠企政策措施,落实重庆市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服务企业专员制度,迭代升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助企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促进企业产能释放。

(四)全力稳企业强主体。开展“支持市场主体发展36条”等政策评估问效,动态更新《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迭代升级助企纾困政策。启动民营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快速响应企业诉求,持续开展拟上市民营企业的发掘培育,大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负责人薪酬办法》修订工作,深化国企分类监管、动态调整授放权,深入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五)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按照新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打表推进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4300亿元以上。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精准招商,制定出台“技改贷”等支持政策,促进技改投资稳定恢复。加快12条(段)、304公里轨道交通、“5桥7隧”及重庆东站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投资进度再往前赶,力争基础设施投资全年增长11%以上。加强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监测调度,提速在建开发项目建设。

(六)全力激发消费活力。开展巴渝特色消费新场景评选,开展好“爱尚重庆·仲夏消费季”“爱尚重庆·嗨购消费季”等系列活动,举办2023不夜重庆生活节、第二届成渝双城消费节、第八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重点消费促进活动,接续开展打折促销、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等活动。提高对“马路经济”“地摊经济”“夜市经济”等“新集市经济”容忍度,支持发展“后街经济”“尾厢经济”“夜间经济”,推动休闲消费、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七)全力稳外贸外资。印发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目录和支持政策标准,在白俄罗斯、肯尼亚、哥伦比亚、印尼等国家举办“渝贸全球”重庆出口商品展览会。组织重点区县赴日韩、欧美等重点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推介活动。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扩大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迭代升级,提速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支持政策,升级“外商投资企业智慧服务云平台”,举办进博会重庆投资贸易合作恳谈会,更大力度引进外资。

(八)全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对接国家关于超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政策措施,聚力存量盘活,有序实施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旧城改造,加快城市“三生空间”配套完善,加快推进“久供未建”和“久建未完”项目处置。抓好房地产领域精准施策调度,制定“一区一策”方案,研究储备一批政策,办好秋季房交会,促进联动消费。做好保交楼攻坚,压实区县责任,强化资金筹措,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九)全力稳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增加高校毕业生岗位供给,重点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岗位100万个以上、政策性岗位11万个以上,开展高校毕业生“113(至少1次政策宣传、1次职业指导、推荐3个就业岗位)”就业服务,确保今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按季度发布紧缺职业工种目录,针对求人倍率高的紧缺工种和重点人群开展定向培训。推广“渝职聘”求职招聘平台、“数治就业”小程序,建立重点企业、重点群体就业服务闭环。健全失业风险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对规模性失业的提前感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十)全力惠民生。抓好稳物价,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工作体系,稳妥推进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展幼儿园教师保教实践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推进公办幼儿园增量发展,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级督导评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000张。免费培训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1000人次,确保全年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1.6万个。紧扣15件重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推进重点民生实事落实。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十一)全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强化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抓好煤电气运协调保障以及需求侧调控重点工作,千方百计争取外购电及通道,加快推动已签订协议的外购电足额落地,力争四川方向再签订更多外购电。实施市场化电力需求响应方案,引导企业错峰生产,鼓励企业自愿租赁(购置)柴油发电机组、建设用户侧储能和分布式光伏项目,积极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可能对企业用电的影响。加快市内电源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永川港桥燃机热电联产、两江燃机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启动建设“疆电入渝”输电通道项目。

(十二)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政府和国企债务风险,压实区县债务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化解考核评价,定期开展债务违约风险排查。指导区县开展债务展期、重组,优化期限结构。化解好房地产领域风险,压实区县责任,强化资金筹措。加强金融领域风险防控,“一企一策”稳步推进债务重组、司法重整。强化灾害防治、安全生产,做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和火灾防控“除险清患”行动,开展燃气安全风险专项整治,坚决淘汰生产条件差、事故风险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能,切实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