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关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7月25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日期:2023年11月08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提出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要求,市委“一号工程”把“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纳入“十项行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快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迭代升级,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引领区,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的报告,作为全力助推市委“一号工程”的重要举措,列为今年的重点监督项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世庆牵头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召开市级部门座谈会,听取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深入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对投资贸易、金融服务、国际运输、营商环境等内容开展实地调研;赴四川省学习考察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进情况,赴浙江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为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组邀请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有关专家作培训指导;委托11个相关区人大常委会对本区承载的自贸试验区板块或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开展调研;委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开展我市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

自2013年在上海首设自贸试验区以来,全国已分6批次共设立了21家自贸试验区,重庆、浙江、四川等7省市自贸试验区是第三批于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根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重庆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8平方公里,划分为两江、西永、果园港3个片区,涉及渝中、江北、南岸、九龙坡、沙坪坝、北碚、渝北7个区和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2个开放平台。方案要求重庆自贸试验区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监管高效便捷、金融服务完善、法治环境规范、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努力建成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

挂牌六年来,我市积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开放,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度创新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自贸试验区以全市1.46‰的面积,集聚全市超过1/4的进出口企业,近1/2的实际使用外资,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1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总体方案确定的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部完成,国家部署的复制推广经验案例、深化改革创新措施落实率超过93%。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建立“1+5+9”管理体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法治保障5个工作推进组。自贸试验区涉及的7个行政区和2个开放平台,均落实人员具体负责辖区内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颁布施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出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四五”规划》等综合性文件,并围绕投资、贸易、金融、知识产权、法治等领域制定若干专项政策文件,推出141条细化措施,同时叠加了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支持政策。

(二)促进投资贸易便利

推动41项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到自贸试验区。全面升级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开发网上审批大厅系统,试点电子营业执照,实施“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降低金融、教育、医疗、航空、汽车等领域准入门槛,负面清单由最初的190项压减到现在的27项。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对接海关、税务、外汇等20多个部门50多个系统,与国铁95306联通,实现智能通关,降低企业单证成本50%以上、单证耗时80%以上。首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监管模式,允许区内企业自主备案、自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缴税款、简化业务核准手续,货物进出效率整体提升20%以上,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出货物贸易“一保多用”管理模式,实现企业一份担保在关区不同业务领域、不同业务现场、不同担保事项间的通用,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成本近亿元,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三)推动高端产业集聚

积极发挥自贸试验区开放平台作用,深入实施政策项目“双清单”管理,成功引进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等百亿级项目,德国埃马克机床、紫光芯片、万国数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汇聚英特尔、SK海力士等知名芯片企业,打造全球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汽车物流业,累计实现奥迪、保时捷等17个汽车品牌3万余台进口汽车清关分拨,进口数量、产品货值位居内陆口岸前列;获大众主机厂授权开展规模化平行进口业务,填补内陆口岸与主机厂合作空白。2022年,重庆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49%、62.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推进监管高效便捷

推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改革,逐步构建主体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创建市场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实行全地域空间可视监管、全任务集中协同执行、全过程风险预警防控,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建立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机制,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交互平台实现指令对碰,推进联合检查资源和结果共享,对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实施“一次开箱(包)、一次作业”的联合检查,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建成自贸试验区区域识别系统,市场主体基本信息、监管信息和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到统一主体名下,实现自贸试验区范围市场主体“全面查”。首创“山城有信”企业信用码,实现“一键扫码、一码明信、一体监管”功能,获评重庆市“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

(五)促进金融服务完善

聚焦金融制度性创新,强化跨境贸易金融服务,加大对贸易投资的服务带动。推进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落户,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532户,其中,外资银行分行及代表处15户,数量位列西部自贸试验区第1位。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20多项创新试点,进口付汇、跨境运费支付业务办理时间分别缩减至2分钟、10分钟。创新实施国际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解决铁路运输传统融资依赖抵押担保,无法媲美海运信用证结算的问题,被国务院纳入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融资新模式,建立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激励金融机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被国务院纳入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上线全国首个跨境金融区块链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进口融资业务审批效率提升80%以上,累计便利企业运费结算、贸易结算与融资超33亿美元。在全国首创开展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汇保通”汇率避险新模式,降低汇率避险工具成本。打通跨境双向融资、双向投资通道,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跨境融资194亿美元。

(六)打造良好法治环境

成立全国首家覆盖全域、专业化的自贸试验区法院,集中管辖全市涉外商事案件,成立至今共受理涉外商事案件79726件,审结了全球首例铁路提单物权纠纷案件。成立自贸试验区仲裁中心、商事调解中心、仲裁委互联网仲裁院等专门机构,构建起具有自贸试验区特色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成立重庆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创新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讼、仲裁、调解程序有序衔接,三位一体、多元共治,为国内外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发布《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法律查明机制指引》,填补国内东盟国家域外法查明空白,推动涉外案件裁判准则与国际对接。

(七)推动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

重庆获批全国唯一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基本建成东南西北四向联通、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我市自贸试验区立足通道枢纽优势,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开放通道,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铁路提单和多式联运“一单制”为重点的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并实现批量化运用,截至今年6月,累计签发铁路提单6160笔,货值约29亿元。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标准获批国家标准,铁路提单背书转让效力得到司法审判实践支持。推广应用多式联运“一单制”,签发全国首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多式联运提单,推广“铁路原箱下海、一箱到底”模式,整体通关时间压缩40%。在内河口岸率先开展水运转关“离港确认”试点,创新“船边直提”模式,有效提升多式联运一体化水平。

(八)促进区域联动协同

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共同签署示范区共建工作方案,统筹建立川渝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92项政务服务实现异地直通互办。共同创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合作品牌—中欧班列(成渝)号,累计开行量突破20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约40%。联动形成关银“一KEY通”一体化模式,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依托市内发展较好的开放平台,创建25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工业项目 “标准地”出让、国际化技术转移转化等成果。加强市内开放平台联动,积极实施重庆自贸试验区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一体化推进方案,协同创新全国首例“以航空公司为单元”的保税航材海关监管模式,推动亚洲首个奥特莱斯REITs、全国首单非银金融机构借款及结汇项目落地。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经过六年建设,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虽然取得积极的成效,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照《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重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对比上海、浙江、广东等国内高标准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区块定位缺特色。重庆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8平方公里,划分3个片区,涵盖9个板块。其中,渝中板块4.38平方公里、江北板块1.4平方公里、沙坪坝板块7.84平方公里、九龙坡板块4.75平方公里、南岸板块1.71平方公里、北碚板块1.18平方公里、渝北板块9.92平方公里、两江新区板块73.83平方公里、西永综保区板块14.97平方公里。可以看出,除两江新区、西永综保区外,其他板块均不超过10平方公里,江北、南岸、北碚更仅为1个多平方公里。重庆的特殊自然条件,使自贸试验区分布极其零散,归属于不同的行政区,且各区块功能定位不清晰,同质化发展突出,甚至存在竞争内耗。除两江新区、高新区外,其他板块均无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互补、错位发展、补链成群的一体化优势。而浙江自贸试验区,划分为舟山“油气自贸区”,宁波“枢纽自贸区”,杭州“数字自贸区”,金义“商贸自贸区”,各片区定位清晰明了,有利于区域之间差异化、协同发展,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显著。

(二)工作力量较薄弱。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政区,要解决功能区和行政区的适度分离,市级统筹作用不可或缺,需要依靠各区块之上强有力的统筹力量进行布局规划,分类发展,协同发力。我市虽然成立了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商务委,但实际仅由市商务委3个内设处室从事相关工作,具体工作中统筹协调全市相关部门和区县的力度和作用发挥远远不够。总体方案布局的两江、西永、果园港3个片区在我市自贸试验区建设中仅是规划概念,并无实体机构进行承接统筹,实际建设工作都是落在各市级部门和9个板块。而自贸试验区建设尚未纳入全市年度工作考核,相关部门、区县还未形成较强共识,工作力量比较薄弱,5个工作推进组除海关外均无专门处室从事自贸工作,9个板块也未设立实体管理机构,仅由行政区商务主管部门或开放平台内设部门兼职承担建设工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十分欠缺,全市“一盘棋”工作合力还未形成。

(三)创新成效不明显。因获赋权授权不足、开放压力测试不够等原因,我市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案例数量较少(重庆7项,浙江16项,四川12项),碎片式创新较多,创新系统化集成化水平不高,创新成果还未形成规模效应。目前,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复制推广的7项制度创新案例,均为金融、法治、贸易等领域某个环节上的改革,多属于流程优化、时间压缩等“微创新”,缺乏针对全产业链、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跨部门、集成式、一揽子的改革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同时,我市制度创新主要是“自上而下”推动,由各部门根据分管领域实施推进,而围绕市场主体诉求、着眼企业需求“自下而上”推动的制度创新还不足。制度创新与项目落地之间存在着承接主体不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改革实效与企业预期不一致,改革创新与产业融合度不高。如,以铁路提单为依托的陆上贸易规则探索,经历了从商业实践到商业案例再到司法案例的过程,但是在形成国内规范以及跨境共识上还需大力推进。

(四)示范带动有差距。我市自贸试验区对综保区的依赖程度较高,综保区内和区外进出口业务差距明显,发展不平衡。2022年,我市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372.2亿元,其中,两路寸滩综保区和西永综保区占总额的94.31%,综保区外企业仅占5.69%。而浙江自贸试验区2022年进出口总额9669.6亿元,综保区外企业占比达67.2%。我市自贸试验区内产业结构单一,以电子产业为主,其营业收入占自贸试验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4.4%,且主要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能级不高,对全市经济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六年来,我市自贸试验区涉及的7个行政区和2个开放平台,仅江北GDP年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仅江北、北碚、两江新区外贸年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而渝中、九龙坡、渝北等外资累计额占全市比重还低于自贸试验区设立前水平。而浙江自贸区各片区所在行政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值,以自贸开放带动区域发展作用明显。

(五)区域协同水平低。川渝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协同开放程度还较低,川渝特色开放型产业集群还未形成,首创性、差异化制度创新成果还很少,协同开放示范区共建工作方案更多举措有待进一步落地落实。自贸试验区与市内其他开放平台发展合力有待增强,有针对性、常态化地向高新区、经开区等开放平台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不够,特别是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一体化发展程度不够,在目标定位、政策创新、产业发展、辐射带动等四大领域协同创新成果较少,未有效发挥开放叠加优势。同时,对照总体方案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要求,我市自贸试验区在构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还需深入推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进沿江区域产业转移、承接、集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还需加大力度,在区域联合研发设计、集聚高端要素和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还需深化合作。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是“十四五”时期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加强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新时期重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重要任务。当前,重庆自贸试验区面临着新的时代机遇和发展契机,市委市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自贸试验区建设。今年年初,市委将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列入议事日程,家军书记亲自调研亲自指导,要求“加快迭代升级,赋予更多新内涵”,衡华市长专题研究部署,要求“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国家战略落地落实,要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构建国际物流枢纽体系、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数字自贸区、推动开放平台联动发展上有新提升,加快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迭代升级。根据市委要求和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统筹,凝聚自贸试验区建设合力

1.深化思想共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中国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依托,积极融入并引领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而自贸试验区则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主要试验田,是新时代制度型开放的压力测试区、国际对标区和规则引领区。各部门各区县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准确把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和定位,统一思想,深化认识,通力合作,勇担使命。要聚焦“自由”目标,在提高要素流动自由度、便利度上下工夫,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紧扣“贸易”主题,在提高产业集聚度、开放度上下工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突出“试验区”功能,在提高创新集成度、改革引领度上下工夫,培育试验区核心竞争力。

2.明确功能布局。按照市委常委会会议关于调整和优化功能布局的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开展专题研究,初步提出把我市自贸试验区功能定位为内陆国际物流核心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新型保税经济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经济开放发展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引领区。同时,按照“特色产业鲜明、目标定位落地、承接主体落实”的原则,优化功能引领下的有关行政区布局,划分了5个功能片区,分别是依托西永综合保税区和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临铁+保税”经济片区,依托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和仙桃数据谷的数字经济片区,依托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和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的“临空+保税”经济片区,依托两江新区服务贸易产业园、寸滩国际新城、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江北嘴金融城、弹子石中央商务区和杨家坪商务区的现代服务经济片区,依托果园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果园港片区和龙兴工业园区的“临港+先进制造”经济片区。

调研组认为,此功能定位立足于我市自贸试验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立足于各区域板块的实际和潜能,进一步优化了空间布局,有利于弥补我市自贸试验区分布零散的劣势,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互补、错位发展、补链成群的一体化优势,符合“开放引领、改革赋能、以贸促产、以产兴区”的目标导向。建议市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调研论证,科学设计我市自贸试验区的“四梁八柱”,研究细化落地落实的具体工作措施。

3.健全工作机制。针对我市功能区和行政区分离的事实,避免行政区之间的同质化无效竞争,建议建立和完善以实现自贸试验区功能为主,以行政区划为辅,按项目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市级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区域功能划分建设成立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功能所涉及的部门、区县为成员单位,围绕功能的实现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推进等工作,突出目标导向。在区县层面,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成立由区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明确承担自贸工作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根据承接的功能明确相应责任单位,并向同级政府和功能牵头工作组负责,突出结果导向。充分发挥市级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作用,统筹协调全市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项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化解各行政区之间的同质竞争,突出问题导向。建立专家智库交流机制,不断夯实自贸试验区智力支撑。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自贸试验区考核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考核项目。

(二)聚焦创新,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1.加大集成创新力度。围绕片区功能定位,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投资、贸易、物流、金融、人才、数据等开放度和竞争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梳理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清单,开展产业全链条制度创新,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找准创新切入点、引爆点,从小切口入手,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将“自上而下”创新和“自下而上”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授权,加强国家部委对接,强化部门协同联动,鼓励和支持区县、园区探索,大力开展首创性、集成化、差异化制度创新,既要自主创新,更要用好别人创新的成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较高借鉴价值的改革创新案例。

2.对标国际深化创新。当前,全球经贸规则正在向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数字贸易、竞争政策等“边境后”规则迈进。自贸试验区要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重塑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积极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从可控、可试角度有所侧重地加大部分条款的压力测试力度,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探索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力争形成首创性、差异化“重庆样本”。

3.构建开放制度体系。进一步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确保“非禁即入”全面落实,持续升级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深入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强化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试点与多式联运规则等有效对接,推动形成完整规则体系,加快推动铁路运输单证物流金融试点,丰富铁路提单应用场景和融资功能。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的开放能量,撬动更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数据流,集聚重庆。

(三)提升能级,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1.集聚高能级市场主体。坚持引进与培育、增量与提质并重,加强外资招商和项目招引,引进一批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实现高端的企业、产业、产品、技术、平台五集聚,构建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增强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积极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大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开放型企业集群。积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贸易双循环企业,加快构建国内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高效畅通的全球营销渠道和生产供应网络。

2.完善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开放型产业集群,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壮大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迭代升级智能终端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核心承载地和创新引领区,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打造专业服务、互联网服务、法律服务、医疗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自贸区+综保区”叠加效应,推动保税经济转型升级,做优“保税+制造业”产业,做强“保税+航空”产业,做大“保税+贸易”产业,用自贸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去突破创新赋能综保发展,用综保转型发展来推动自贸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发展。围绕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大项目储备、项目招引、项目建设工作力度,做强项目支撑,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能级。

3.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引领,立足数字新基建,聚焦“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治理”五大领域,以数据为要素、服务为核心,推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产业创新。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新基建底座,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加快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探索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积极培育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建设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迭代升级自贸试验区区域识别系统,探索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贸易板块,加快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加快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四)优化功能,强化物流枢纽支撑能力

1.完善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专业服务型四类国家物流枢纽齐聚的优势,打造多层级物流枢纽节点体系,提升枢纽综合效能,优化物流运行组织,提高辐射国际国内服务网络密度和承载能力。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补足转运设施、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体系等短板,完善市域物流设施网络,建立高效衔接机制,提升国际物流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功能。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对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及相关卡口信息化系统,强化信息数据联通,促进各方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创建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谋划实施一批完善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拓展健全开放口岸功能,全力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

2.提升开放通道效能。优化通道网络布局,做大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中欧班列(成渝)功能,推动长江黄金水道航道整治建设,挖掘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潜能,提高国际航空通航能力,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体系,进一步提升内联外畅水平和开放通道全球连接优势。深化通道沿线省区市协作,统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共建一批优势互补的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商品交易展示中心,把通道优势转化为经贸优势、产业优势,打造“运贸产”一体化跨境产业链,提升通道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和大力发展集装箱物流为导向,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智能智慧、绿色低碳的多式联运体系。稳定运行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果园港铁公水联运示范工程,围绕创新推广先进联运组织形式、完善多式联运标准规范、完善提升货运场站集疏运体系等重点任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新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 扩大多式联运单证签发应用。

(五)深化联动,提升试验区辐射影响力

1.强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加快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共同推动两地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谋划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监管,共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提高协同开放水平,推动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强化目标、领域、政策、产业、机制、时序等协同。加大力度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

2.深化市内开放平台联动创新。深化25个联动创新区建设,同步推进权限下放和政策协同,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争取国家赋予自贸试验区改革政策适用联动创新区。积极推广国家层面各批次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全面推广重庆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大力开展联动试验联动创新,探索一批具有代表性、体现重庆特色的改革创新经验。建立健全全市各类开放平台规划衔接长效机制,加强全市层面对外开放政策、项目和改革的统筹推进,促进自贸试验区发展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其他开放平台和重大项目充分结合,加快平台之间基础设施互通、数据信息共享、产业招商联动,实现制度创新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辐射带动一体化。

3.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开放市场虹吸效应,吸引更多优质主体,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整体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撬动区域经济更好发展。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足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开放升级,深化渝港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西部省区协同开放,探索建立与上海、广东、浙江等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合作机制,不断提高重庆自贸试验区贡献度,增强辐射影响力。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