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要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使命任务、根本方法和世界文明倡议等视角出发,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文化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认知,在新时代文化建设进程中,多视角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突出其历史价值;在论及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提出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等原则,在把握文化主动中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擘画的宏伟蓝图,是对“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理想、文明追求,又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其中,“七个着力”“九个坚持”和“十四个强调”三者之间各有侧重、互相渗透,既凸显了共性、也显示了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从三者“共性”看,加强党的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和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出现了三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现了两次,是共性,也是重点,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的要旨;从三者“个性”看,“七个着力”重在突出要点,“九个坚持”提出实践要求,“十四个强调”凸显规律性认识,三者各有侧重,体现了坚持重点论基础上的“两点论”。
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这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色的根本方法。“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表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法路径。从内容看,“两个结合”既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揭示了文化发展规律,还抽离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具体表现为:其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高度契合性是“两个结合”之所以发生的前提;其二,二者内涵相通,彼此能够互相支撑;其三,“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提出“四个共同倡导”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遵循。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四个共同倡导”,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四个共同倡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同时,为世界文明发展描绘出的人类规划远景,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目标看,“四个共同倡导”总体目标是推动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互融共生、美美与共;从本质看,“四个共同倡导”,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途径的中国化阐释,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内容看,“四个共同倡导”,既是构建理想社会的文明基础,也是构建理想社会的内在要求;既利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宏伟画卷。
作者|谢俊 谢东峰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社科重点项目:2021NDZD04成果)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