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会首设“代表通道” 6位市人大代表这样说

日期:2024年01月24日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916462829655377969

重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

 

  为聚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主题,传递民生温度,回应社会关切,1月23日上午,重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举行“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邀请6位来自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市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

  满载百姓期待,彰显时代担当。6位代表以鲜活的履职故事,讲述身边的变化与成就,传递出的是全市上下唯实争先、埋头苦干,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916462829655377970

何建国。记者 齐岚森 摄

 

  市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江北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何建国:

  让群众家门口有“医”靠让健康触手可及

  作为卫生行业的代表,何建国十分关注“看病难”问题。

  “看病难,看病不易,多年来一直是卫生热门话题。我们的大医院可谓是‘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看病难’难在哪里呢?我们经过调研发现,‘看病难’不是难在大医院不够大、人员不够多、技术不够强,而是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不够强、人才匮乏,老百姓的信任感相对比较差,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去看病。”

  何建国介绍,2019年,他所在的江北区人民医院与距主城大概40公里的复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度合作,区人民医院派驻医护团队进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进行远程医疗服务,转诊绿色通道,解决了基层社区中心对急危重症转途难的问题,上层医疗资源基本实现了复盛镇所有居民家庭的家医全覆盖,基本上能够满足复盛居民的就医需求。

  这一系列综合改革经过几年的运行,效果非常明显。何建国向记者们展示了几组数据——在合作之前,复盛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一年只有3000人左右,到现在达到了4万人次;以前复盛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住院病人,现在一年能够达到700人次左右;更可喜的是,以前复盛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考核长期全区倒数,乃至于垫底,合作后一直名列前茅。

  他欣喜地告诉大家:“有群众说以前进城看病,赶车半天,排队半天,挂不到号再来一天,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基本上真正实现了我们群众家门口有‘医’靠,我们的基层医疗机构也有‘医’靠!”

  何建国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继续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改革。未来他将继续深化这项工作,不仅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看到病,而且还要高品质地看病、享受高质量的就医感受,让健康触手可及。

 

916462829655377971

陈元莉。记者 齐岚森 摄

 

  市人大代表、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部长陈元莉:

  为重庆早日建成“无废城市”贡献力量

  陈元莉带给大家的关键词是“垃圾”。

  “垃圾焚烧是什么?烧垃圾吗?为什么你大学一毕业要去烧垃圾呢?”陈元莉笑着说,2004年她大学毕业就到了三峰环境,第一次接触到垃圾焚烧,不光是她,她身边的朋友、同学都对这个行业都充满了好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这世上本没有垃圾,它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个说的就是垃圾资源化利用。过去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置的主要方式,脏乱差是大家对它的固有印象。垃圾焚烧因为占地少、环境友好、可实现资源化利用,逐渐被我们行业所接受,但是其他人对我们这个行业还不太了解,每次我们一提到垃圾焚烧大家总是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让陈元莉很有成就感的是,她带着村民朋友去参观,大家大为震撼,有的说焚烧厂像航站楼,有的说像博物馆,还有的说像大剧院,没有人再提脏乱差。

  作为美丽重庆建设的见证者和实践者,陈元莉最自豪的就是把垃圾焚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环保理念告诉给更多的朋友。

  随着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她和公司都在快速成长,他们一手抓科研,主编、参编了国家行业标准21项;一手抓产业升级,成长为大渡口区百亿级生态环保龙头企业。公司不仅在全国各地投资建设了56座焚烧厂,还走出国门。

  陈元莉说,按照当前环保政策,焚烧厂周边会有300米的影响区,这个影响区是为了降低对周边居民的环境影响敏感度,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存量土地闲置。今年她带来的建议是支持焚烧厂影响区园区利用,采取园区化建设模式,由当地政府牵头,把各种城市固废集中到一起来处置,不仅能够降低城市固废多点布局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能够实现集约化的土地利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916462829655377972

卢琪。记者 齐岚森 摄

 

  市人大代表、达瓦(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琪:

  用有限室内空间创造无限精彩虚拟大世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永川科技影视片场建成投用。卢琪所在的达瓦科技是主要参与者。

  提到自己与影视结缘,卢琪说,他在上大学时很喜欢看电影,但发现很多影视大片制作团队很少有中国团队的出现,“后来我们出国考察,学习了解到早在七八年前,国外的一线公司就开始在数字内容技术方面布局智能化。于是我们回国组建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他介绍,永川科技影视片场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系统功能最完善的科技片场,多项技术被科技部评定为国际先进。

  在这个片场,卢琪和他的伙伴们用一个个有限的室内空间创造出了无限的精彩虚拟大世界。

  达瓦科技作为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全流程、全要素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模拟仿真系统建设;作为技术总体单位,参与近两年川渝春晚活动,为川渝人民奉献了更加精彩的视觉盛宴;在成龙最新电影《P计划》里出现的沙漠飙车,也是在科技片场完成的。

  卢琪介绍,目前永川科技片场已与20余家企业和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从开业以来已承接数字电影、院线电影、网络电影12部,大型的活动和晚会20余个。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追逐梦想永不停歇。”他告诉大家,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创造出更多的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916462829655377973

付小红。记者 齐岚森 摄

 

  市人大代表、开州区文化旅游委主任付小红:

  把宠爱给游客,游客把满意给重庆

  今年以来,旅游业加快复苏,新年第一波,就是“南方小土豆”爱上了大东北。重庆也是放大招,川渝联动,团结各区县共创短视频,网友们也是献计献策,点赞超千万。

  作为文旅行业的代表,付小红如何看待这波“超强流量”?

  “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宠游客的城市,我们更多的还是在改善硬件、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方面下功夫,把宠爱给了游客,游客把满意给了重庆,游客和重庆的双向奔赴,为重庆赢得了更多的点赞量。”付小红认为,重庆旅游的频频出圈,是流量与实力的化学反应。面对如何将重庆建设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一重大课题,各个区县都在同题共答,开州也不例外。

  提到开州,付小红这样描绘它:“春柳拂堤岸,夏荷戏水鸳,秋林穿舟影,冬鸟宿湖山。”如今的汉丰湖一波碧水,百鸟欢歌、游客如织,但8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景象。

  “澎溪河流域曾经是我区砂石产量集聚区,砂场堆场遍布,清江两岸满目疮痍,潺潺流水渐渐干涸。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民众之怨、发展之忧。”付小红说,开州痛下决心关闭了上游流域近百家养殖场、20余家砂石堆场,投资数十亿元,整治三峡库区消落带,建立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同时,开州还挖掘历史文化、利用自然景观、水体资源,建成举子园、风雨廊桥等一批精品旅游景点。2023年,汉丰湖成功获批首批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

  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引领下,开州实现了绿色转型的华美蝶变,汉丰湖度假区全面融入大三峡,已成为万达开共建“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916462829655377974

魏先曼。记者 齐岚森 摄

 

  市人大代表、重庆图个吉栗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先曼:

  把这一筐筐板栗变成老百姓生活的希望

  魏先曼的合作社有个很可爱的名字——“图个吉栗”,简单易懂,又寓意深刻。

  代表通道上,这位“板栗妹妹”讲述了她回乡创业的故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4年,我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南川区河图镇骑坪村,打算和乡亲们撸起袖子一起干。”但干劲满满的魏先曼却遇到了不少“烦心事”。

  河图镇是有名的板栗之乡,家家户户都种板栗,但“种植靠天收,销售却靠背篼”,千亩板栗没有实现高价值。

  “当时,村里有一名叫李平的残疾青年让我印象深刻。李平说,虽然我肩能扛,会算账,但是把板栗从山里运出来,到集市上去卖,最多也只能一块钱一斤,还不如让它烂在树上。如果有门路,有渠道,再苦再累我也愿意干。”乡里像李平这样的有志青年还有不少,魏先曼心想,他们就是自己要发动起来一起创业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魏先曼和村民们一起学技术搞规划,找资金,成立农业合作社,创建特色品牌,创立农村电商,终于把这一筐筐板栗变成老百姓生活的希望,李平的日子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坚持下来,小板栗也做出了大文章:如今村里已经有200多位农户从事板栗产业,河图镇板栗产业种植达到面积6000亩,年产量700多吨,种植户年均增收达到5000多元。2019年,村里的第一个板栗主题民宿也投入了运营,乘着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的东风,每年举办板栗采摘节、农民丰收节、乡村春晚等活动,年接待游客能达到5万多人次。

  回首十年的返乡创业经历,魏先曼不禁感慨,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来建功立业。“希望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能够实现‘双向奔赴’,让更多青年人才扎根希望的田野。回乡以后,我也将继续和乡亲们一起建设万亩板栗村,打造乡村民宿集群,为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916462829655377975

周迎春。记者 齐岚森 摄

 

  市人大代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校长周迎春:

  打破“边界” 让城乡学子无距离发展无差别成长

  教育公平是老百姓最关心、也是最期盼的教育诉求之一。作为基础教育界的代表,多年来,周迎春一直致力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1998年的时候,我还是一名一线的教师,当时就参与了我们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帮扶当中,但是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我们真切地发现传统的线下帮扶方式论在帮扶数量,还是时间空间上都存在着制约。”这样的现实,引起了周迎春的思考,重庆八中能为教育优质均衡再做点什么,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城乡学子无距离发展、无差别成长?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红利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周迎春介绍,经过研判,重庆八中决定搭建一条“云端天路”,打破学校的“边界”,为更多的学子提供共享八中教育的机会。

  2019年重庆八中智慧云校建立起来,通过数字化手段把学校的课堂和教育实践全域实时共享到远端,彻底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对远端学校的沉浸式帮扶,并通过激活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兴教”。

  周迎春高兴地说,现在重庆八中云端的双师课堂和教师成长学院,有近4万名远端学生和八中学生每天同上一堂课,有6000余名远端教师共享八中校本教研,真正实现了一个教师带动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带动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带动一个区域的优质成长。

  而这些举措都带来了显著的效果。周迎春举了一个例子:“渝东北山区的一所乡镇中学,在加入我们智慧云校前,最优秀的学生数学成绩只有八中标准的D等水平,加入八中智慧云校之后,享受了各方面资源后,不少孩子的成绩已经达到八中标准的A等水平。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了更长远的人生规划和初步的职业理想。”

  在周迎春看来,数字时代赋能智慧教育的深化,正在重塑新时代的教育公平,每一次云端授课和云端教研,都在普惠着远端的师生,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创造着价值。

  周迎春呼吁,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积极融入数字重庆的建设中,深度推进探索数智化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持续高水平推进优质教育的均衡与共享,更好地助推教育公平,助力县学崛起、乡学复兴。

 

记者|张莎 周尤 齐岚森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