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姆”蒋丽英: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蒋丽英在操作无人机
在梁平区广袤的农村,田间地头活跃着许多基层人大代表的身影,他们积极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区人大代表,碧山镇龙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丽英就是其中之一。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努力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不遗余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
积极建言献策
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蒋丽英是梁平区有名的新农人,创办了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带领20多名社员为川渝地区上万户农民提供水稻生产全流程社会化服务,被村民称为“田保姆”。
现在,她想给自己再叠加一个身份——“兴农人”。
为培育更多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推动梁平农业高质量发展,蒋丽英在区人代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合理用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建议》。
为此,她还多次参加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无人机直播水稻座谈会,将自己探索出的无人机直播试验过程中的经验,无偿与种植大户交流分享。
在她的带动下,无人机直播水稻种植技术很快在梁平区推广,2023年全区水稻无人机直播面积达2万亩。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梁平区受丘陵地形影响,不少农田零散破碎,限制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蒋丽英提出《关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得到了区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多个乡镇(街道)有序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近两年,梁平区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面积就达到了10万亩。
“田块改造后,大中型农机具下得了田、转得开身,全程机械化后种粮成本每亩下降三四百元以上。”看着曾经零散的“靠天吃饭”田变成连片的“保质保量”田,蒋丽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蒋丽英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走访调研中,蒋丽英发现龙桥村六组和七组的机耕道过于狭窄,限制了机械化发展。经她建议,区级有关部门决定将两组共1.37公里长的机耕道拓宽至5米,还将龙桥村与清平社区的高洞岩瀑布景点连接起来,有效带动龙桥村旅游业发展。
得知道路拓宽工程于今年6月动工实施,蒋丽英又积极争取区级资金,在龙桥村六组、七组累计实施500亩田土连片改造,成功吸引种植大户前来流转土地,实行水稻、油菜轮作,种地效益实现倍增。
发挥代表作用
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农家菜选品可以深入研究一下,既要有特色有亮点,又不能失去乡愁……”“农资位置摆放要慎重,不要和食品混存混放……”日前,碧山镇人大主席袁挺和镇党委副书记刘人波受蒋丽英邀请,到龙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该村正在打造的集体经济项目“把脉问诊”。
“请你们放心,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个村集体项目经营好,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蒋丽英说。
针对龙桥村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问题,蒋丽英争取到300余万元项目资金,将村里的废弃学校改造为集农家乐、农资超市、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商、粮油烘干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化窗口。
“粮油烘干设备于今年5月投用,主要是为种植大户提供烘干服务。用烘干设备烘干的水稻含水量压缩至3%左右,比在阳光下晒的更耐储存、更加节约人力成本。单这一项,就可以实现毛收入12万元。”蒋丽英介绍,她近期正忙着给农家乐试菜、购买超市货架、搭建电商平台,希望更好地拓宽村里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待项目全部正常运转,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
为了让村里的产业得到更好发展,蒋丽英还全程参与协调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努力帮助种植大户解决各方面的困难。
对此,龙桥村白茶种植大户黄昌凤深有感触:“凡是用工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只要找到蒋代表,她就会想方设法地为我们解决。有她在,我们可以安心地在村里发展产业。”
如今,龙桥村已发展水稻和油菜1500余亩、太子参150亩、白茶300亩,年产值超500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作为‘三农’代表,我对乡村未来发展很有信心。”蒋丽英表示,在今后的履职道路上,她将抓住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助力把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变成群众期盼的幸福实景。
首席记者|宋婷婷
通讯员|谢清城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