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坝会上话民意 家门口的路不再泥泞
“以后我们出行方便多了!”望着修好的乡村公路,璧山区来凤街道安乐村二组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这条小路黄土裸露、地面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成了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了村民的一块“心病”。
9月11日,在安乐村“六角仓”大院的院坝会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修路问题。
“向代表,这条路是我们每天出行的必经之路,反映了好多次,好久才能修?”“尤其是这几天下雨,路面坑坑洼洼的,我昨天出门买东西,刚踏出来就踩一脚泥。”会上,区人大代表向勇不断收到村民的反映。
向勇走访了解到,这条乡村公路周边有30多户100多人,早在2000年,村民便一直盼望着修一条乡村公路,但受困于资金、人工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村民栽了青苗,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导致修路工程迟迟动不了工,此后便一直搁置。
“各位村民放心,我会把今天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向人大街道工委反映,并走访了解更多实际情况,一定给大家一个说法!”向勇诚恳地说。
院坝会后第二天,向勇就与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一起前往现场查看路况,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资金从哪里来?线路往哪里走?占地问题怎么协商?人工问题怎么解决?这四个问题成为修建公路的关键。为此,在向勇的反映下,人大来凤街道工委多次组织区人大代表对该道路进行调研。
“调研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当初街道修路指标有限,这条路没有纳入硬化计划,加上村里拿不出这么多钱,修建道路只能靠村民自行筹资,所以一直搁置。”了解到这个情况,向勇又和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先后召开院坝会2次、村民议事会4次,共同商讨修路问题。
然而,动员村民集资修路不是一件容易事。
为了让村民自愿筹资修建道路,代表们多次深入村民家中,询问了解情况,与部分不愿被占用土地的村民交心谈心。
“公路的走向问题会通知本队村民到现场共同确定。”“所占土地和青苗由大家现场丈量、清理造册,待村集体有支付能力后再进行支付。”“自筹资金最后会根据实际情况,以多退少补的方式处理。”在代表们挨家挨户的宣传解释下,村民们同意了自筹资金修路的建议。
最终,安乐村二组道路修建工程于今年9月底开始施工,但代表没有停下来。
施工开始后,代表们多次到现场对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向勇每天也第一时间跟踪修路进展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困难。
终于,在代表们的努力下,这条长约500米、宽6米的乡村公路在10月中旬完工,顺利贯通了辖区来津路和来新路两条主路,村民曾经的“烦心路”现在变成了“连心路”。
“多亏代表们帮忙,这条路终于修好了!”75岁的安乐村村民万雨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周晏如
通讯员|饶静 汤涵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