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4年02月19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11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刘贵忠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四千行动”为总抓手,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国家考核评估中,我市连续4年获得“两好一优”。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14个脱贫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7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72元,同比增长7.8%,分别为全市、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6%、94%,增速分别较全市、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0.7、0.2个百分点,“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发展差距、脱贫群众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一是主体责任持续强化。市政府定期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胡衡华市长多次深入区县调研并作出安排部署,分管市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我市已构建“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农村工作指导员”帮扶矩阵,层层夯实责任链。二是区县及行业部门责任持续强化。有关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分别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任务重的乡镇(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区县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研究1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教育、卫生健康、水利、住房城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扎实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相关工作。三是日常督导和考核评估持续强化。采取专项督查、暗查暗访等方式加强日常督导,建立定点联系区县、常态化督导等工作机制。发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脱贫区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的比重占50%以上。对33个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任务的区县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赛马比拼”,科学设置7方面比拼指标,每季度赛马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在全市涉农村(社区)开展乡村振兴村级“赛马比拼”,动态晾晒工作成绩。

(二)坚决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持续强化政策支撑。累计出台市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文件113个,在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土地政策、健康帮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保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总体稳定,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投入市级及以上衔接资金54.2亿元、57.1亿元、59.8亿元。派强用好驻乡驻村工作队,分级开展全覆盖培训,全市累计选派驻乡驻村帮扶干部7440人。二是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常态化开展问题排查、调度研究、定期通报,今年已累计排查发现“两不愁三保障”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1312个,已解决1293个,占比98.55%。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辍学学生、已脱贫建档立卡户子女辍学保持动态“双清零”。脱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率、监测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率、4种重点慢病患者签约管理率均为100%,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今年下达农村危房改造计划5759户,已开工5394户、占比94%;批复农村供水保障工程718处,已开工695处,完工409处(含续建)。三是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动态调整防止返贫监测范围,由2021年度的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下逐步调整为2023年的8000元以下。优化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强化部门数据比对和动态管理,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5万户10.6万人,户均享受相关帮扶措施4.9个。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每年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动员各级帮扶干部10.6万人,对全市680余万农户2100余万人进行走访排查,排查解决各类问题点5000余个。

(三)坚决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发展差距。一是“一县一策”精准支持。研究制定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量身定制支持山区库区17个区县发展方案和政策举措,市级部门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出台N套专项支持措施,构建“1+17+N”政策帮扶体系。支持彭水、酉阳、城口、巫溪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列出政策支持清单213项、规划实施项目168个,累计倾斜安排衔接补助资金62.9亿元、占到县资金总量的38%。二是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入推进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生活保障、社区管理等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帮助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实现就业5.8万户13.9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过渡性安置搬迁脱贫群众1.4万人,搬迁脱贫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协同抓好43个市级产业示范点建设,产业覆盖搬迁群众5.4万户20.4万人,落实到户产业发展资金1.4亿元。三是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深化“一区两群”协作帮扶,主城都市区21个区及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结对帮扶渝东北、渝东南17区县,同步开展镇镇结对、村村结对。开展“万开云”同城化试点,推动空间同构、产业同联、基础同网、服务同享、生态同保。高水平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乌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加快推进奉节、巫山、巫溪“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提升渝东北三峡制造、三峡农家、大三峡旅游影响力。全面提升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小城镇服务“三农”能力,着力打造100个美丽城镇市级样板。

(四)坚决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黄金十条”支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生态基金。引导脱贫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完善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建成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二是持续推进脱贫群众就业。深入打造“渝创兴农”等服务品牌,创建“巴渝工匠”乡村驿站,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等地方劳务品牌120余个,保障农民工出行返岗267万人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542个,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就业规模稳定在79万人左右,就业率居全国前列。三是加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拓展“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启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部署农业“标准地”、“强村公司”等“一统七改”综合改革措施。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占比达90%、超过10万元的村占比达70%,6163个村实现分红。

(五)坚决把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形成强大合力。一是持续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聚焦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鲁渝协作走深走实,两地共建100个产业合作园,共同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310家山东优势企业落户脱贫地区,120多个山东优质品种实现“东产西移”。二是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14个定点帮扶区县积极争取中央单位在资金安排、产业布局、转移就业、消费帮扶等方面给予重庆更多支持,服务中央单位在渝投资项目落地,协调开展节会活动。9家中央单位累计直接投入和协调引进帮扶资金20.7亿元,多方式培训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5.3万名,结对共建党支部46个。三是激发多方参与新活力。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累计引导7864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884个村,投资561亿元,实施项目9208个,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全面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就业、消费、产业、教育等合作,推出川渝“一件事一次办”和“免证办”事项清单,实现医保、社保等9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

(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一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多规合一”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推进“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乡村公路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达43%以上。以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攻坚行动为重要抓手,系统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深化“五清理一活动”,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创建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482个、最美庭院超10万户。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全市农村中小学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实现“街道、乡镇有养老服务中心,村有互助养老点”全覆盖。二是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效能。创新推行“院落微治理”,深入运用“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注重“数字化”赋能,健全党建统领下“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推广“一约三会”“双网共治”等经验,建强网格员、志愿者等工作队伍,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3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升级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惠及群众960万人次。三是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提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今年市级将创建107个示范村,计划2027年达1000个。发布全国首个《和美乡村宜居指数》地方标准,编制《和美乡村宜业指数》《和美乡村1000指数》地方标准,形成“1+2”评价标准体系。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评选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58个、示范村197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实现有效衔接任务仍然艰巨。目前,我市未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有5.83万人,4个国家帮扶重点县和部分重点乡镇发展基础薄弱,近年来的极端气候灾害暴露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二是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支撑不强。我市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普遍以种养业为主,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总量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延伸不足,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三是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后劲不足。受自然灾害、经济形势、收入指标体系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多数区县用工市场较为疲软,脱贫地区农民和脱贫群众收入增收压力普遍较大。今年前三季度,14个脱贫区县中,仅万州、开州2个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6%),5个区县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好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聚焦“守底线”,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持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优化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和“渝防贫APP”便民通道,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月调度、月通报、动态清零制度,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

(二)聚焦“抓发展”,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提升产业,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脱贫群众实用技能培训,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用市场化办法盘活农村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三)聚焦“促振兴”,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贯彻落实美丽重庆建设大会精神,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发挥乡村特色禀赋优势,注重示范引领整体联动,全面实施巴渝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