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11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日期:2024年02月19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报告确定为2023年重点监督工作之一。在常委会领导下,市人大农委认真组织、扎实调研,以城口县、巫溪县、酉阳县、彭水县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17个市级重点帮扶乡镇和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为调研重点,自3月起先后深入丰都县三建乡栗子乡、城口县咸宜镇、巫溪县通城镇、彭水县三义乡、秀山县涌洞镇、酉阳县花田乡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酉阳县、开州区召开片区调研座谈会,在市乡村振兴局召开市级部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收集了20个市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工作情况。经汇总梳理、认真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按照“五年过渡期”要求,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接续推进了脱贫地区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制度管长远,推进工作重心衔接转移。组织领导得以加强。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书记市长亲力亲为,组建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5位市领导任组长的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区县党委书记担任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区县、乡镇(街道)相应成立工作专班、专项工作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十四五”专项规划,系统推动有效衔接;分类延续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出台市级政策文件113个,推动重点县292条支持政策落地。资金投入保持稳定。2021年~2023年,市级以上衔接资金稳定在54亿元以上,中央衔接资金逐年增长,市级衔接资金保持稳定。同时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8324.69亿元,较年初增长642.46亿元,增速11.44%。

(二)守底线保任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建立健全定期分析通报和突出问题动态清零机制。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乡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0%;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动态参保率达99.71%,率先在省级层面推行商业医保资助参保;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003户;完成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投资52.7亿元,改善603万人饮水条件。全覆盖走访排查680余万农户2100余万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优化大数据监测平台,组建1.2万名监测信息员队伍,构建“点、线、片、面”立体监测网络。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5万户10.6万人,标注消除风险1.48万户4.74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持续强化。建立覆盖全市、统筹城乡、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及时将24.43万脱贫及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范围(含低保23.1万人、特困1.34万人)。

(三)促产业稳就业,增强脱贫人地内生动力。特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支持涉农区县重点培育1个主导产业、2个辅助产业,打造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用活金融资源,通过见贷即担、农村产权抵押等多方式支持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全市脱贫村村集体经济收入5-10万村占比43%,收入10万以上的村占比56.7%。就业帮扶能力不断提升。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综合采取引导外出务工、设立帮扶车间、挖掘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就业规模稳定在78万人左右,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1370余个,发放劳务报酬17.5亿元。扶贫项目资产发挥效益。全面清理出扶贫项目资产550.4亿元。加强后续管理,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运营模式。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建立“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体系,实行“一县一策”精准帮扶,2023年已对4个重点县安排财政衔接资金到位19.12亿元,东西部协作援助资金到位2.45亿元,478家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力有序。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亿元、撬动涉农统筹整合资金2389万元支持73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建设。

(四)强基础重治理,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新风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路网密度西部第一,行政村公路通畅率、通客车率均为100%,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达到43%、位居西部第一,5个区县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改善175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创建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3家,区县、乡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健全村党组织体系,制定分类责任清单,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国家级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4个,“清单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78.5%的行政村推行“积分制”,多个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

二、主要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面卓有成效,但也应认识到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返贫风险仍然存在。虽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但“造血”能力弱的脱贫户、老弱病残孤等低收入群体极易返贫。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存在不增反降现象。部分供水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乡村“有水喝”但不一定能“喝好水”。

(二)产业发展有待提升。脱贫地区产业标准化、市场化经营不健全,联农带农效果不明显。产业“多、散、小、弱”,同质化严重,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偏少,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67:1,远低于全国2.4:1。

(三)体制机制仍需完善。有效推动衔接的政策措施不够明朗,一些脱贫地区和部门对有效衔接工作紧迫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准、站位不高,一些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存在松劲懈怠想法,群众对驻村干部的认可度有所下降,农村基层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不够。

三、工作建议

奋力交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分报表”是新时代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五年过渡期”已过大半程,要继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强的措施、更大的执行力守好底线、促进振兴。            

(一)坚持问题导向,防范“贫”的风险。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落实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具体措施,保持工作力度、政策硬度和投入强度。持续优化精准、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确保监测实现及时发现、应纳尽纳,帮扶实现精准施策、应扶尽扶,退出实现实事求是、稳定消除。要巩固提升成果。实行帮扶干部对低收入脱贫人口增收负责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和人才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增加乡村医生待遇。强化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预警,制定农村房屋规划建设管理规则。制定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加大农村供水水质检测管理力度。要确保稳岗就业。围绕“好就业和就好业”,紧跟市场和脱贫群众需求分类培训,持续优化扶持政策,发展就业车间,加大以工代赈专项支持力度,增加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脱贫人口,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岗位。

(二)遵循因地制宜,增强“产”的力量。着力打造“土特产”。围绕大力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研究出台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质增效政策,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实施“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小规模、大集群,因地制宜进行集约生产,探索实行多品种、小规模和错季发展模式。优化用地布局,将一定比例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项目,落实保障“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价值链,强力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进和育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塑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浪费。用好金融力量,加大“富民贷”“渝快助农贷”试点推广力度,创新“产业贷”等金融助农产品。着力提高土地质量。围绕加快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推动脱贫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土壤质量保护和提升工程建设,推进“建”设施、“治”退化、“培”肥力、“改”结构、“控”污染, 有效破解土地破碎、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限等问题,全面降低投入成本,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着力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推进资产清理、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培育一批示范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促进适度规模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持续稳定增收。

(三)健全要素保障,提升“村”的颜值。规划设计要更适用。按照“强县城、美集镇、优村落、促集中”的思路,坚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不能不做不为、应付了事,也不能随心所欲、盲目冲动,更不能突发奇想、急于求成。基础设施要更完备。围绕全市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完善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构建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抓好乡村数智化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发展。公共服务要更便利。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发展农村养老事业,探索实施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保障生计为主要手段的养老服务机制。大力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治理要更和谐。完善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增强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微治理”等先进做法,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完善治理平台,健全“一中心四板块一套网格”基层治理体系,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听党话、真心感党恩、永远跟党走。

(四)突出党建引领,写好“人”的文章。持续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压实责任,确保工作不懈怠、不松劲,执行好《重庆市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强化党建统领,健全乡村组织体系,选优育强基层党组织,用好考核“指挥棒”,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力组织力。不断更新观念。把发展作为推进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关键,推动思想上从注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快速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激发干部群众接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好驻乡驻村帮扶,围绕乡村发展急需注重帮扶人员专业和能力的选择,力求“人岗相适”。发挥能人治村的带动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人才培训,把有能力的人选出来、引回来、培养出来,打造出一支“带不走、压不垮、难不倒”的乡村振兴队伍。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