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

日期:2024年02月19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

——2023年11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陈德川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纲要》实施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疫情旱情等超预期因素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2.5万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2.9万亿元。

(一)主要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

《纲要》共提出25项主要指标。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项提前完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区”与“两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6项达到时序进度、预计可超额完成;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等12项达到或基本达到时序进度、预计可如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森林覆盖率4项未达进度或预计完成难度较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项暂无数据;实际利用外资1项不再统计。

——关于经济总量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年均增长6%左右。2021—2022年年均增长5.5%,未达预期进度。受需求不足、风险增多、预期转弱等影响,特别是2022年疫情反复、百年难遇的高温干旱天气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比仅增长2.6%,拉低“十四五”期间平均增速约0.7个百分点,预计后期完成规划目标难度较大。但我市具备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区位、生态、产业、体制等优势,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增长还有较大潜力和空间。2023年以来,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不断巩固,1—6月增长4.6%、1—9月增长5.6%,预计全年增长6%以上,经过努力有望实现或接近实现规划目标,建议不作调整。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10.2万元。2021年、2022年分别为8.75万元、9.1万元,达到预期进度。

——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标

3.全员劳动生产率(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19万元/人。2021年、2022年分别为16.24万元/人、16.82万元/人,达到预期进度。

4.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35%。2021年、2022年分别为27.2%、30%,达到预期进度。

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2.5%。2021年、2022年分别为2.16%、2.36%,达到预期进度。

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16件。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13.2件、16.14件、18.03件,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7.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63%。2021年、2022年分别为59.5%、60.3%,达到预期进度。

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73%。2021年、2022年分别为70.32%、70.96%,达到预期进度。

9.“一区”与“两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1.8∶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基数由1.84∶1修订为1.73∶1,2021年、2022年分别为1.74∶1、1.7∶1,按缩小幅度评价,达到预期进度。

——关于“创造高品质生活”指标

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年均增长6.5%。2021年、2022年分别为9.7%、5.5%,两年年均增长7.6%,2023年上半年增长5.3%,达到预期进度。

11.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性)。目标为控制在5.5%以内。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5.2%、5.4%、5.5%,达到预期进度。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12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基数由11.3年修订为10.86年,2021年、2022年分别为10.97年、11.1年,按增幅评价,基本达到进度要求。

13.人均预期寿命(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79.3岁。2021年、2022年分别为78.8岁、78.93岁,达到预期进度。

1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4.5%。2021年、2022年占比分别为3.94%、3.85%,未达预期进度。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线下聚集性文娱活动大幅减少,文旅消费意愿、消费能力降低,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随着疫情防控的平稳转段,文化消费市场复苏回暖,经过努力有望完成规划目标。

1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4个。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1.5个、2.02个、2.65个,达到预期进度。

16.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3.6人。2021年、2022年分别为2.87人、2.94人,基本达到预期进度。

——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指标

17.进出口总额(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8000亿元。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8000.59亿元、8158.35亿元、3582.1亿元,达到预期进度。

18.实际利用外资(预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累计达500亿美元。2021年为106.7亿美元,2022年商务部取消地方统计,我市不再统计、发布和使用该数据。

——关于“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指标

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约束性)。国家下达我市目标为“十四五”期间累计下降14%。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到2022年我市累计下降6.3%,达到进度要求。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评价考核政策,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2020年雨水充沛、我市水电占比基数大,2022年高温干旱、火电占比大幅上升,前两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调整为2%,未达进度要求,后期完成难度较大。我市将持续做好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国家下达我市目标为“十四五”期间累计下降19.5%。因国家暂未出台核算办法和细则,尚未组织地方开展核算工作,暂无数据。

21.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约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97.3%。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均为98.6%,达到要求。

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约束性)。目标为达到88%或以上。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89.3%、91%、86.7%,达到要求。

23.森林覆盖率(约束性)。到2025年的目标为57%。2021年、2022年分别为54.5%、55%,达到进度要求。但2023年起,国家暂缓安排新增退耕还林任务,要求已实施但不符合规定的逐步复耕,优先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后备资源,后续造林空间将减少,预计到2025年新增造林面积约7万亩,与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基本持平,森林覆盖率难以达到规划目标。建议不作调整,尽最大努力稳定面积、提高质量。

——关于“安全发展”指标

24.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目标为每年达1075万吨或以上。2021年、2022年分别为1092万吨、1073万吨,基本达到要求。

2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约束性)。目标为控制在0.025以内。2021年、2022年分别为0.031、0.021,达到要求。

此外,52个市政府审批(审定)的市级专项规划共提出844项指标,根据市级部门评估结果,736项达到时序进度、占比87.2%,83项未达进度(其中预期性指标79项、约束性指标4项)、占比9.8%,20项暂无数据,5项不再统计。

(二)重大战略任务总体进展顺利

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和推动《纲要》实施结合起来,持续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全面推动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改革落地落实。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建立更加有力的推进机制和工作体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的要求,制定实施“十项行动”和“四张清单”,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一是川渝合作全面推进。召开7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共同制定120余个政策文件、实施4批次年度重大项目,18条跨区域协作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6.6万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7.8万亿元。争取国家支持取得重大成效,促成国家部委印发科技创新等6个专项规划(方案),交通强国试点、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政策落地实施,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获批建设。重点领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川渝间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26条,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集中布局1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120个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突破1.3万列、年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全面落地,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双核”联动、“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空间格局加快形成,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成渝双核“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广安全域融入重庆都市圈、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和35个产业示范合作园区等重大合作事项协同推进。二是主城都市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扎实推进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等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定位基本构建起落地成势的“四梁八柱”,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2万亿元,常住人口2123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中心城区迈入超大城市行列,核心功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63.2%,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突破500公里,长嘉汇、科学城等成为城市新名片。主城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亿元,城镇化率由65%提升至66.7%,涪陵—长寿合成材料、永川汽摩、璧山动力电池、荣昌电子电路板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璧山、江津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市域(郊)铁路江津至跳磴线投运。三是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特色化发展态势初显。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82亿元,城镇化率由51.9%提升至53.8%,“一区”与“两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缩小至1.7∶1。初步形成绿色消费品、绿色建材2个300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汽车、电子、医药、预制菜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风电、光伏装机达217万千瓦、占全市比重82.2%。奉节白帝城·瞿塘峡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2年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接待过夜游客1249万人次。聚焦4个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县一策”帮扶,17个市级对口帮扶集团实施组团式、宽领域、全覆盖帮扶,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对口协同引导落地产业项目92个、到位资金60亿元。

2.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11%提升至2.36%,与全国的差距由0.29个百分点缩小至0.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8.6%提升至60.3%。一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超瞬态实验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备选项目,金凤实验室挂牌投用,广州、张江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筹建,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31个重大科创平台项目投用,获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二是创新力量培育力度加大。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达211个。累计引育新型研发机构179家,全国首个自然人群资源库建成投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5.29万家、640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44个,3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三是创新人才加快集聚。首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称晋升“双通道”,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达774人,高技能人才达161万人,人才总量突破600万人,研发人员超20万人、较2020年翻番。在校研究生增加2.24万人,博士生招生计划增长1.6倍,年招收博士后人数突破千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60个增至94个。

3.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成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7.96%提升至28.4%。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36.5万台,笔电产量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新材料、生物产业等迈向千亿级规模,显示面板总产能跃居全国前10,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2%提升至36.2%。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6080个,百亿级工业企业达3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1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55家。大力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7.3%提升至7.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2705亿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企业节点2万余家。二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全面发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获批实施,成渝金融法院落户重庆。金融机构总数达1910家,金融牌照实现全覆盖,法人保险、外资银行和“A+H”股上市银行数量西部第一,网络小贷、消费金融规模等处于全国前列。成渝金融股权互投规模超过160亿元,共同产权市场成交金额超1100亿元。三是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24.4%,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由14.5%降至14%、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4个国家级、17个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77个、三级冷链物流销售节点1000余家。四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初显。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荣登2023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第四名。累计引进国际知名品牌1100余个,培育中华老字号18个、重庆老字号368个。建成直播电商基地34个,电商企业超1.8万家。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品牌,推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实施旅游景区品质提升示范项目50个,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30个、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9个,2022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五是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织密建强。郑渝高铁建成通车,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成投用高速公路6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航道总里程达4472公里,5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中心城区。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运输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4650万人次,国际(地区)航线达110条。云阳向阳、綦江藻渡等大型水库开工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09万千瓦、累计达2915万千瓦,煤炭年均供应量超过5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149亿立方米。成为全国首批5G规模组网试点城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达22个。

4.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深化。统筹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和“四千行动”,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城镇化率提升至70.9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45∶1缩小至2.36∶1。一是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9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投用,改造老旧小区1亿平方米、棚户区4.6万户、供水管网1250公里。中心城区实施53个轨道交通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工程,累计建成山城步道600公里,新增停车泊位4.6万个,开放“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打造“清水绿岸”295.6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二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力推进。全面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新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50.3万人,累计发放居住证103.6万张。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滚动实施区县城补短板强弱项项目1300余个,重点建设的22个区县城镇化率达55%、提高1.7个百分点。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53万亩,新(扩、改)建粮食储备仓容31万吨,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打造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和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7个,柑橘、榨菜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48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5∶1增至1.67∶1。乡村公路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农民增收态势良好,脱贫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7条经验获全国推广。累计流转承包地经营权1520万亩,流转交易农村实物产权112.81万亩、40.86亿元。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扩大到3797个村,4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1918个脱贫村全部高于5万元。涉农贷款突破8000亿元。荣昌安陶、忠县新立成为全市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典范。

5.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以数字重庆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性探索,用更多改革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经营主体增长20%、达357.75万户。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国有企业提效增能行动,推动重庆三峡银行、渝富控股、重庆能源、重庆机电等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实现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覆盖,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4%,登康口腔成为注册制改革后A股主板首批上市企业。二是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9.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5%。迭代出台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措施,累计惠企减负超3700亿元。“信易贷·渝惠融”线上授信超35亿元。新培育民营上市企业20家、累计达58家,民营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市比重分别达99.6%、92%、74.5%。三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率先在土地、技术、数据、资源环境等领域先行先试,土地二级市场盘活工业用地505亩,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47亿元,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交易额超3亿元,碳排放权交易超5亿元,生态地票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主体扩大至26个省份。发行西部首单基础设施REITs。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构建“1个总体方案+100个专项方案”政策体系,68项改革举措获国家认可。深化“一网通办”改革,2866项事项全部标准化并纳入“渝快办”平台统一管理,实际办理时间压缩80%。推进“企业开办”等53项“一件事一次办”。线下综合窗口“一站式”服务覆盖率超过90%。推出“渝快码”扫码办事、一码通行。累计清理债务2133亿元、盘活企业资产961亿元,累计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652件,完善22个领域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开发区(园区)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全面推进。

6.内陆开放能级显著提升。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水平保持中西部前列。一是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提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工作机制秘书处落户重庆,新增2个区域运营平台及老挝海外运营平台,新开辟中越、中老班列等线路78条,组建涵盖56家金融机构的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通道网络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开行50条线路,覆盖欧亚超100个节点城市。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万州机场成为我市第二个正式开放的航空口岸。落地启运港退税政策。二是两江新区引擎功能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占全市比重由14.7%提升至15.6%,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1/3,直管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4%增至4.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8%提升至51%。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获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9%、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比重达80%以上。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成效显著,龙盛新城建设全面提速。三是开放平台协同发力。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151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培育创新成果147项,7项成果全国推广。成功举办“新加坡·重庆周”活动,中新互联互通实施政府和商业合作、金融服务项目469个、金额543.5亿美元,新加坡航空公司(重庆)保税航材分拨中心落地,中新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建成投运,重庆中新肿瘤医院开诊运营。万州、永川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高水平举办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系列重要活动,在渝领事机构增至13家。四是开放型经济质效提升。完成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82项,落地重大项目400余个。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实现零突破,17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建设,一般贸易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35.9%,笔电出口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手机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开展86个重大央地项目合作,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达319家。RCEP成员国在渝进出口额达2559.4亿元。

7.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保持在98.6%,森林覆盖率由52.5%提高至55%。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不断筑牢。“三区三线”全面划定,基本构建起“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建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20万亩,率先在全国实施横向森林生态补偿改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53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0.4%。二是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空气细颗粒物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未出现重污染天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6%,污染土壤年处置能力超100万吨。农膜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超90%,农村生活垃圾体系覆盖全部行政村和98%以上的自然村组。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14项整改任务完成98.6%、居全国前列。三是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碳达峰碳中和“1+2+6+N”政策体系基本成型,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4000万吨。获批全国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两江新区获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广阳岛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市级绿色工厂250家、绿色园区20个。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39%、消纳占比达40.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用水量分别下降9.8%、11.9%。

8.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824元提升至35666元。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186.73万人,稳定就业岗位388.9万个,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5.26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110万人次。在西部地区率先出台工资宏观调控制度,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由16514元提升至19178元。二是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卓有成效。构建起“市—区域—区县—乡镇”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成投用应急医院4家、三甲疾控中心4家。获批中西部唯一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个,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建设,新增三甲医院6家、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0个,问卷调查显示88.7%的受访市民认为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新改建体育公园31个、全民健身中心8个、健身步道3039公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7.65%。三是教育强市加快建设。新增公办园学位2万余个、普惠性在园幼儿覆盖率由88.3%提升至94%,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占比达8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重庆中医药学院迎来首届新生,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名单,A类学科达16个、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学科达68个,均较2020年翻番。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116.32万困难群体基本实现应保尽保,94.2%的受访市民对医保使用的便利性表示满意。养老床位达23.2万张,普惠托育服务“从无到有”,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03个增至2.65个。保障性住房惠及群众181万人,42.6%的受访市民表示住房条件有所提高。五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重庆篇”等传播量4亿人次的现象级产品,4个区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15件优秀文艺作品获全国性大奖,红岩文化公园(一期)建成投用。累计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60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6万余场次、文化进基层活动8万余场次,“三馆一中心”免费对外开放。数字化、沉浸式、创意型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出原创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作品160部、输出海外140部,4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集聚文化企业1.5万余家、营业收入达832亿元。

9.平安重庆建设扎实推进。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社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21以内、较2020年下降0.019。一是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有力有效。实施高风险机构“清零”专项行动,成功化解非法集资存量案件349起,金融行业资产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全力打好保交楼惠民生攻坚战,交付保交楼项目房屋11.7万套、占应交房屋总数的54%,成功化解风险楼盘69个。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持续化解债务存量,未发生政府性债务违约事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零发生。二是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实施党建统领网格治理专项行动,建成网格6.4万个、配置专职网格员2.8万名,党组织覆盖率达100%。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处置攻坚战,化解率达98%。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实施全民反诈、“净网”等专项行动,现行命案破案率100%。三是公共安全保障有力。整治经营性自建房1145栋,121.7万户可燃雨棚、外墙防护网完成拆改,新改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2427公里,建成应急避难场所4804个,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较“十三五”同期下降36%。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三)重大工程项目推进有力有序

坚持将《纲要》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滚动实施,建立市领导联系专班工作机制,持续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投产活动,强化市级重点项目新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管理,按旬、月、季落实项目主要节点,倒排工期、打表推进。根据《纲要》策划提出的八大领域532个重大项目,已有85个建成投用,216个正加快建设,151个正开展前期论证,18个整合优化,62个因项目法人终止投资、前期论证未通过、国家规划及政策调整等原因暂缓推进或退出。

1.科技创新类项目(34个)。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7个项目已建成投用;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科学会堂、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等14个项目正加快建设;量子通信器件联合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等8个项目继续开展前期论证;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心等5个项目暂缓推进或退出。

2.基础设施类项目(232个)。郑渝高铁、黔江机场改扩建、重庆西站交通枢纽、重庆电厂环保迁建、南川金佛山水库等26个项目已建成投用;渝昆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乌江白马航电枢纽、重庆东站交通枢纽、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76个项目正加快建设;黔江至吉首高铁、重庆新机场、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二期)等84个项目继续开展前期论证;酉阳至来凤高速公路、荣昌龙王府水库等46个项目暂缓推进或退出。

3.现代产业类项目(41个)。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面板产线、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三一西南智能制造等21个项目已建成投用;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比亚迪动力电池全球总部等14个项目正加快建设;重庆第四邮件处理中心项目继续开展前期论证;OPPO(重庆)研发中心、“西部美谷”美妆产业园等5个项目暂缓推进或退出。

4.城市提升类项目(69个)。轨道交通9号线、白居寺长江大桥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用;轨道交通18号线、宝山嘉陵江大桥、金凤隧道、渝长高速复线连接道、渝黔复线进城连接道、科学大道等37个项目正加快建设;小南海长江大桥、蔡家隧道等10个项目继续开展前期论证;轨道交通8号线、12号线等7条轨道线路以及永川、合川至中心城区等11条快速通道,共18个项目整合优化后统筹开展前期论证。

5.乡村振兴类项目(20个)。现代种业提升项目已建成投用;“四好农村路”、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8个项目持续实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继续开展前期论证。

6.文化发展类项目(71个)。红岩文化公园(一期)、开埠文化遗址公园等16个项目已建成投用;大足石刻文旅项目、钓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等20个项目正加快建设;中国水文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园区等33个项目继续开展前期论证;成渝古驿道等2个项目退出。

7.生态环保类项目(30个)。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嘉陵江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梁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城市污水管网等27个项目正加快建设;铜钵河、澎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2个项目继续开展前期论证;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1个项目退出。

8.社会民生类项目(35个)。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应急医院、龙兴足球场、重医附一院第一分院改扩建、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中心、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等10个项目已建成投用;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区域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等10个项目正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两江院区二期等12个项目继续开展前期论证;重庆市盲人按摩医院等3个项目退出。

综上,根据《纲要》策划提出的532个项目,接续实施的项目为335个,在此基础上谋划新增213个项目。

此外,国家102项重大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要求,组织市级部门、区县抓好项目策划、储备和争取工作。国家初步审核通过我市纳入的项目有192个、总投资8681亿元,已完成投资1753亿元,其中80个项目已建成投用,73个项目正加快建设,39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

二、《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从评估情况看,《纲要》的顺利实施为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看到,“十四五”以来宏观环境变化远超预期,多重挑战叠加共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压力空前,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凸显,在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系统解决。

(一)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美联合盟友对我围合打压不断升级,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产业链“断供”、外迁风险加大,对我市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为严峻的双重挤压。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加剧,传统生产和贸易秩序受到冲击,我国外部环境存在新的不确定性,将通过能源、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内生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国际市场持续疲软,西方主要经济体需求收缩、流动紧缩、通胀高企,全球经济回调风险加大,我市对外贸易需求存在收缩风险,加上我市外向型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出口稳定增长难度较大。我国经济恢复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不足、风险增多、预期转弱等问题凸显,影响我市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二)疫情旱情超预期冲击。“十四五”以来疫情反复,叠加2022年持续高温干旱影响,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和挑战。疫情期间,文化旅游、会议展览、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受到巨大冲击,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大幅萎缩,生产流通严重受阻,物流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滑,部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影响深远,市场预期、发展信心减弱,家庭及个人消费趋于谨慎,消费恢复持续承压,需求不振从消费端向生产端传导,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

(三)发展动能转换亟待提速。高端创新平台、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较少,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偏低,产业生成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仍较突出,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贡献还难以接续支撑经济平稳增长。汽车、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转型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尚需时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较大压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还不到位,公共资源配置效率还不高,在国资国企、开发区(园区)等重点领域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度还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四)统筹发展和安全压力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的风险加大,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城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受政府债务硬约束制约不能如期开工,工业技改投资乏力,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前所未有。居民购房需求不足、部分民营房企出险等因素叠加,保交楼压力仍存,房地产金融领域风险相互关联。安全生产隐患不容忽视,消防、地灾等安全风险点多面广,超大城市风险防控压力较大。

(五)民生保障和改善难度加大。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布不均,84%的三甲医院集中在主城都市区,优质普通高中占比仅58%,义务教育“乡村空、城镇挤”矛盾突出,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差距。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4个百分点,“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区县调查失业率持续高位运行,居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困难。

(六)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依然突出。中心城区高端要素集聚不足,主城新区城市规模不大、产业集群发展不够,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产业基础仍较薄弱、城镇化短板弱项较多。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有待优化,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协作配套和相邻片区开发的整体效率不高,开发区与行政区事权有交叉、财权有争议。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仍然不强,农业科技、冷链物流支撑不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制度通道尚未打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还需深化,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入乡还存在阻碍,集体资源资产难以盘活利用。

三、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面向“十四五”规划后半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对标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部署新要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抓手总牵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和发展环境新变化,谋深谋实谋细后两年年度目标任务,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交出“十四五”规划实施高分报表,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要锚定目标不动摇,对进度滞后或完成难度较大的指标,压实责任、聚力攻坚、争取最好结果;对基本达到预期进度的指标,强化措施、全力冲刺、确保如期实现;对提前完成和预计可超额完成的指标,区分规划目标和工作目标,跳起摸高、加压奋进、力争更好结果。要咬住问题不放松,针对《纲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底线思维、防范潜在风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超常规举措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做到极致。要抢抓机遇不懈怠,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重庆发展实际,深入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全力争取更多涉及重庆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纳入国家级规划、更多基础设施项目纳入跨省跨流域和涉及安全的“白名单”。建议重点抓好以下12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拼经济搞建设,以更大力度确保经济企稳回升。一是抓项目促投资。扎实做好增发国债、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争取,努力扩大我市份额并提高补助比例,规范有序推进交通、水利、城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突出工业投资主力军作用,抢抓战略大后方建设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引入央企力度,持续加强技术改造投资。及时调整优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政策举措,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抓好民间投资。坚持“暂缓推进或退出一批、接续实施一批、谋划新增一批”,做深做实做大项目储备,“有保有压”迭代升级重大项目清单。强化重点项目分级分类统筹调度、综合保障、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二是促消费增信心。高标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品牌经济,积极争取在免税购物、国际医疗等领域先行先试,发展直播电商、“江岸”“云端”经济等新业态、新场景。加快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建设,提升市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发展质量,高标准打造寸滩国际新城,建设一批大型文旅融合综合体,培育房车露营、户外运动、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等引领性强、参与面广的消费业态和项目。取消各领域存在的消费限制性政策,及时推出适应性强的消费促进政策,稳定和扩大房地产、汽车等大宗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回暖。完善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持续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就医、养老、住房等负担,着力增强消费能力。三是稳外贸稳外资。深入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提升汽摩、通机等优势产品出口,推动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扩大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持续做强一般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止滑促稳、提质促增。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中医药、人力资源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质升量,力争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元。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持续开展“投资重庆”外资招商活动,建立外资重点项目库和企业库,瞄准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外资企业“靶向”招商,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实体产业,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打造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首选地、集聚地,力争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5亿美元。四是抓好惠企纾困。全面推动既有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迭代升级一批惠企纾困政策,持续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促进市场主体减负提质增效。扎实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专项行动,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分行业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升规、达限、入统,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帮助各类经营主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渡过难关。

(二)突出一体化高质量,以更大力度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一是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区极核引领功能,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发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旗舰作用,推动高端产业与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逐步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和设施,加快完善龙盛、茶园、西永、西彭等新兴组团城市功能。推动主城新区扩容提品质,促进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同城化发展,围绕细分行业联动培育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100万和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郊区新城。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深入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加强公路物流通道和跨区域快速通道的规划建设统筹,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的“1小时通勤圈”。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主城新区下沉延伸,鼓励以分校分院、远程课堂、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合作办医办学,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二是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大力承接国家重要产业备份,深化与成渝“双核”整零配套,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重要承载区。实施渝西内畅外联建设工程,规划构建多层级一体化交通物流枢纽体系,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枢纽;布局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力争建成投用市域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加快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川渝毗邻地区以及渝西地区之间4个“1小时畅达交通圈”。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与四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促进成渝中部加快崛起。三是支持山区库区强县富民。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县城,山区库区城镇化率达到57.5%。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引导区县各自聚焦1个细分领域,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发挥主城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聚焦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等重点领域,打造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升级版。四是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构建完善“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持续谋划实施“双核”联动联建合作项目,支持广安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发展,高水平建设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滚动实施年度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和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新路径,在税收分享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突出强平台聚人才,以更大力度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力量。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原则,重点打造金凤、明月湖、广阳湾、嘉陵江“四大重庆实验室”,争取张江、广州2个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尽快启动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积极打造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卫星互联网应用、轻金属、精密测量等领域,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力争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6.5万家、9500家。紧密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4大科创高地和16个战略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试点示范,组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三是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施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支持重庆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西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力争在校研究生超过13万人。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增效行动,培育一批优秀科学家、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企业示范团队,力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研发人员达到30万人。实施全球顶尖人才引进“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筹备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加快集聚海内外顶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四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企业扩大创新投入激励机制。做大做强产业投资基金集群,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推行重大项目知识产权“伴随式”服务,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四)突出实体经济支撑,以更大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3万亿元。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新建数字化车间300家,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至38%。实施优质企业集聚培育行动,大力吸引制造业领域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来渝布局,加快培育领军(链主)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二是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5%,上市企业超过120家。建强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和功能,持续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力争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提升智博会、西洽会等规模层级和重庆国际马拉松、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赛事影响力,培育壮大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提高工业设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和现代水网、外电入渝等重大工程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增强服务支撑和保障能力。

(五)突出数字化变革引领,以更大力度深化数字重庆建设。一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梯度培育“启明星”“北斗星”软件企业30家以上,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提升“芯屏端核网”、北斗全产业链竞争力,布局和发展空天信息产业,重点提升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卫星互联网产业园等重大平台能级,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实施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智能工厂,扩容升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支持领军(链主)等优势企业延链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传统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二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深化“八张问题清单”“八张报表”“五项机制”等重点应用场景应用,实现治理增效、服务提质、群众满意。优化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服务功能,加快数据、云网、物联感知资源汇聚,不断满足数据共享需求。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依托“渝快办”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主要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依托“渝快政”建设统一的政务办公平台,构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三是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实施数字民生普惠工程,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创新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社保等应用模式,更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共享。加快数字技术向生活领域广泛渗透,丰富居家生活、养老托育、家政服务、交通出行等数字化场景应用,推广基于大数据的即需即供、主动服务、个性服务新模式。四是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加快5G、千兆网络规模化应用部署,打造卫星互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区,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成渝枢纽,推动交通、能源、水利领域数字化融合应用。构筑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体系,加快建设网络安全协调指挥平台(二期)、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依托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促进数据要素安全有序高效流动,加快构筑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体系。

(六)突出抓改革添动力,以更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攻坚。一是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提效增能行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重组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向主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实体经济集中。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持续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竞争类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持续在政策和舆论上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8.5万家以上。加快建设水电气讯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综合施策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税费、物流、用能、用工等成本。推进清廉民企建设,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司法政策体系,更好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实施“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培育一批知名民营企业家。三是深入推进开发区(园区)改革。稳妥有序压减开发区数量和管理机构,统筹推进“整合一批、优化一批、规范管理一批、逐步撤销一批”,2024年年底前压减85家以上,管理运行实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引导开发区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精准布局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四是实施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建立与亩均效益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分类开展区县、产业园区、企业综合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推动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区域、优质项目集聚,单位用地产出水平西部领先,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年均增速保持在4%以上。分类推进企业提质增效,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C、D类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僵尸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改造提升、淘汰退出。五是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以人口集聚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探索“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根据人口流动实际统筹各区县编制定额。积极应对财政紧平衡压力,规范和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强化重大项目管理刚性约束,加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医疗等跨区域、牵引性强的重大生产力统一布局,集中财力办大事。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更多服务资源下沉到社区、向市民身边延伸覆盖,鼓励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复合设置。

(七)突出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以更大力度提升开放水平。一是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运营组织能力建设,推动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实现“13+2”省(区、市)全覆盖。实施班列班车倍增计划,加密开行至北部湾港、湛江港、洋浦港等铁海联运班列和中老、中越等国际联运班列,积极打造南向跨境电商运邮专列,开行与通道沿线及周边城市直达班列、班车、班轮。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航空货运等高效衔接机制,推动中转货物“当日到、当日发”。二是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全面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持续深耕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生命健康、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合作,谋划建设中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中新(重庆)生命科技城等重点项目。实施自贸试验区领航提升行动,探索构建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深化陆上贸易规则、多式联运等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提升贸易、投资、物流、金融、人才、数据等领域开放水平和竞争力。提高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开放水平,大力推进龙盛新城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先行示范区,推动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三是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持续完善“1+100”政策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深化“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落实“三服务”机制,加快提升政务环境。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完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扎实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推进网上中介服务超市规范运行,加快优化市场环境。

(八)突出新型城镇化带动,以更大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完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分区规划,完善重大功能布局,优化中心城区城市形象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完善城市交通、绿地、市政设施,有序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开展现代社区建设试点,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深化“马路巡查”,建成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二是探索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径。巩固户籍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加快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消化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存量。开展“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提升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小城镇服务“三农”功能,强化政策引导和改革集成,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集聚,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三是深化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全面完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任务,建立健全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改革亮点。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和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改革联动,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引领市域城乡融合发展。

(九)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力度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75万吨以上。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3+6+X”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养生养老、特色民宿等新业态。加快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柑橘”为龙头、区县级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服务,研发推广山地农业机械。二是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积极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编制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发展。一体推进城乡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实施农村办学质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养老事业发展“三大工程”,持续深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出成效出亮点,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三是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系统集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面深化“三变”改革,建成覆盖全市、辐射西部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探索创办“强村公司”,创新“村企联合”“村村联合”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

(十)突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以更大力度建设美丽重庆。一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保护,建立缙云山等23条平行山岭和樵坪山等67处近郊重要独立山体保护名录并进行划线保护,推动长江、嘉陵江、乌江等生态廊道建设。推进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实施三峡库区消落带分区分类保护和多级治理。二是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联合会商、预报预警、联防联控,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强化河长制,全面完成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和重点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严控耕地、在产企业、化工园区等新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三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2+6+N”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绿色”协同改造,延伸静脉经济产业链条,推动区县、园区、重点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工作。稳步推动煤电机组“上大压小”改造,扩大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利用,有序开发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增加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纳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出行。

(十一)突出惠民富民安民,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创建一批高质量充分就业试验区县和示范社区(村),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60万以上。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开展百万青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统筹做好困难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其他群体稳就业工作。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实施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完善扶弱救困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普惠性在园幼儿覆盖率达94%。加快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健全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批质量高、口碑好的“家门口”优质学校和“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学校。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切实解决“民转公”学校问题。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领航计划,加快建设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三是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全力争创国家医学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引进和培育国家级医学人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实施城市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步道“双百”工程,升级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养老托育服务,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深化生育、养育等“一件事”改革,提升生育服务水平,整体谋划推进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五是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大力实施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实施城乡公共空间文化“微更新”改造,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发展,构建“城市15分钟品质文化服务圈”“农村30分钟便民文化服务圈”。高质量建设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实施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深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文化内涵,提升重庆特色文化品牌竞争力。实施“智慧人文”数字文化赋能工程,发展新型媒体、智慧广电、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业态,引育一批创新型文化创意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十二)突出防风险保安全,以更大力度推进平安重庆建设。一是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坚持稳减存量、严控增量、优化结构、降低成本,加快完善长效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实现防风险与促发展良性互动。打好保交楼惠民生攻坚战,加强房地产领域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问责机制,实施金融领域风险防控行动,加强国资、金融、财政风险联动处置和救助,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二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一中心四板块”运行机制,优化配置网格力量,探索“社区+物业”工作新机制,筑牢超大城市治理的稳固底盘。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劳资社保、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信访案件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惩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突出违法犯罪。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三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安全管理和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开展洪旱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气象灾害综合防治,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应急救援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