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调研报告

(2023年11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日期:2024年02月19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审议工作,是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监督法及实施办法、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决定的规定和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为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今年9—10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调研。对此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印发调研方案,成立市人大常委会“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炯任组长,相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财经委、农委、环资委、教科文卫委、社会委分别牵头组成5个调研小组。各调研小组聚焦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等推进情况,聚焦各自领域市级专项规划,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召开市级部门、区县座谈会,并赴部分市级部门、区县、企业、项目实地调研,同时还广泛征求区县人大、人大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建议,深入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分别形成了专项调研报告。财经委及时汇总各调研小组的专项调研报告,并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形成市人大常委会“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调研组的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是直辖以来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面对变化远超预期的宏观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抓手总牵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实施情况总体进展良好,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共25项,1项提前完成,6项达到时序进度、预计可超额完成,12项达到或基本达到时序进度、预计可按时完成,4项未达进度或完成难度较大,1项暂无数据,1项不再统计,“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织实施工作推动有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规划实施。家军书记、衡华市长多次强调抓好规划实施、评估、修编等工作,并多次率队赴京对接,借国家规划中期评估全力争取支持。二是明确责任分工。规划纲要印发后,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聚力抓开局起步、抓规划落实、抓项目实施,紧盯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涉及重庆的328项任务和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555项任务、532项重大项目,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分工方案,逐项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一体推进国家和全市“十四五”规划实施。三是强化重大项目督促调度。持续开展“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建立市领导联系调研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链工作机制,新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工作机制,把重要节点工作细化到旬,建立督办台账。加强项目分析预警、专项督办等调度工作,督促项目节假日不停工或快复工。同时,每年都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二)各项规划编制实施衔接紧密。从“十四五”规划编制到实施,规划纲要、区县规划和专项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协调性有效增强。一是规划纲要与区县规划有机衔接。规划纲要强化对区县规划方向布局的引导,区县规划注重与规划纲要一致性、落实性、指导性内容的衔接,使规划纲要和区县规划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有机结合,形成“全市一盘棋”。二是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衔接紧密。出台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全市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建立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注重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加强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衔接一致,及时印发实施52个市级专项规划,推进力度明显加大。截至目前,各项重点任务全面有序推进,实施成效明显。

(三)重大战略发展任务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以“一号工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抓手总牵引,以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提出的重点任务,总体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川渝合作向纵深推进,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宣传,获批开展交通强国试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和35个产业示范合作园区全面建设,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部实现,渝西地区成为成渝主轴新的增长点。二是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牵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扎实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地区)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万列,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RCEP行动计划高质量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合作持续深化。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教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全面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科创板实现“零突破”,成功创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布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科学计算软件,超声医学等领域处于国际领跑或并跑水平。四是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启动实施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牵引的全面深化改革行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域治理体系数字化重塑。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清廉市场建设试点,迭代出台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措施。稳妥推进开发区(园区)优化整合,成功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在渝实施,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40万户。营商环境跻身全国一流行列,出台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构建起“1个总体方案+100个专项方案”的制度体系,有关改革举措、经验做法获国家认可。五是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国家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涉及重庆的328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国家审核通过项目192个、总投资8681亿元,已完成投资1753亿元。全市532个重大项目有序实施,目前306个项目已启动实施,其中72个项目已完工投用。

(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高质量迈进。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力稳投资、促消费、保经营主体,推动经济稳定恢复,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5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2.9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万元、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万亿元,外贸进出口超过8000亿元,经济保持了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成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六个支柱产业产值规模均迈上千亿级台阶。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繁星态势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加速崛起,金融牌照实现全覆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织密建强,高铁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突破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三是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坚持滚动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实现全覆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3.57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36:1。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持续用力。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完成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获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阳岛片区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五是安全发展能力不断夯实。关键领域风险总体可控,金融行业资产质量处于全国前列,房地产市场风险有序压降,严格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安全生产局面稳定向好,坚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少数目标任务不及预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尚未有效解决,规划纲要顺利实施还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努力研究解决。

(一)规划纲要部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不及预期。规划纲要明确的25项规划指标中4项未达进度或完成难度较大、占比16%。其中,规划纲要提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的目标是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2021年、2022年实际增速分别为8.4%、2.6%,两年平均增速5.5%,2023年上半年增长4.6%,预计到2025年完成难度较大。从区县发展情况看,除个别区县外,绝大多数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未达规划预期。根据年均增长6%的规划目标,后三年需年均增长7%左右,有较大难度。因国家“十四五”中期评估调整评价考核口径,2021年—2022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由6.3%调整为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前两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分别完成3.79%、3.85%和3.79%,2025年要达到4.5%的规划目标仍需付出努力。森林覆盖率指标达到进度要求,但预期完成有难度。同时,进出口总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标尽管完成较好、符合预期,但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不可掉以轻心。

(二)发展动能亟待进一步增强。一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受债务管控、PPP类项目规范清理、市场投资信心不振等因素影响,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14个月负增长,民间投资连续11个月负增长,投资增长面临瓶颈制约,影响投资稳增长关键性作用发挥。社会消费预期总体偏弱,叠加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业态不够丰富、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等新兴消费发展能级不强等因素影响,消费恢复持续承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外部需求不振、订单转移、产业链转移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开放型经济不大不强,开放通道整体运营效益还有待提升。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汽车、电子信息等传统支柱产业,产业链、价值链多处于中低端,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大企业不足。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创新资源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制造业领域尚无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2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仅1家。研发结构不优,研发投入强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合计占比仅2.5%。四是经营主体活力有待释放。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还需持续优化,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环节多、程序繁琐,部分惠企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有待加强,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存在。

(三)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压力持续加大。一是财政运行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区县招商引资质量不高、违规上项目摊子铺得过大,挤占“三保”财力空间,政府债务率处于黄色警戒区域,债务风险防范压力很大。二是房地产金融风险交织叠加。购房群体、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市场恢复预期信心不足,观望情绪上升,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下行筑底阶段,部分房地产企业经营困难,信用风险、金融风险加大,“保交楼”压力仍然存在。三是粮食安全能源保障还需加力。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已形成非粮化倾向的风险隐患面积大,整改和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十四五”中后期,受扩投资、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影响,能源需求将持续扩大,特别是全市电力供应格局从“自给为主、外来为辅” 逐步转为新增电力主要依靠市外输入,供需平衡矛盾较为突出亟待解决。

(四)人民生活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37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产业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附加值不高、实力不强等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仍需持续推动,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逐级递次锐减,占比分别为76.9%、17.5%、5.6%。二是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稳就业工作还需持续用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4%,高于全国平均0.1个百分点,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教育、医疗、养老领域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社会反映强烈,城市“择校热”、农村地区“空壳学校”现象仍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市内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还不够高、城市内部交通网络不能适应群众便捷出行需求、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弱项。大气环境臭氧污染日益突出,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成效还不稳固,水环境面源污染治理成效受山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畜禽水产养殖主体量多面广制约,土壤环境锰渣场污染整治还需持续攻坚。全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基础较为薄弱。

(五)规划的要素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资金保障落实难。根据中央及市委关于严控政府债务性风险、推进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等要求,以及房地产下滑、招商引资难度增大、国家对PPP项目全面清查整改等综合因素影响,部分项目资金难以足额保障。二是用地保障矛盾多。“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多数市级专项规划编制时,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尚未报批,“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尚未锁定,由于规划之间衔接的问题,空间规划未能按预期保障发展用地空间,目前部分规划涉及的重点项目在农用地转用审批、土地征转、用地调规等方面遇到困难。此外,还有部分项目因“邻避效应”,面临择址难的问题。三是规划实施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实施在地区、城乡、行业等方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区县城乡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均、建筑业等行业转型升级遇到瓶颈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任务对应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如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等重点任务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堵点、卡点。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不够协调,有的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不佳、接续支撑不够影响落地实施,有的项目时序安排不合理拖慢进度,有的整体性项目受个别子项目影响迟迟未能发挥效益。

三、“十四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的建议

今后两年,是推动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清单化、事项化、项目化接续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全面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和市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对当前形势的研判、对今后工作的部署上来,辩证看待国内外环境变化,深刻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全面发力,为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充分发挥重庆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体制优势,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实现整体性跃升。

(二)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确保纲要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一号工程”的新要求,下一步,“十四五”规划实施要注重与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任务的充分衔接。一方面,要立足《纲要》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不及预期或预计完成有难度的指标和任务以及评估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标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优化完善规划实施的思路观点、政策举措、项目安排,督促有关部门和区县采取更加有力的对策措施,努力改进工作,确保《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另一方面,要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要求,充分衔接《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实化未来五年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清单化、事项化、项目化接续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确保实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顺利开好局、起好步。特别要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工作,根据国家产业、债务防控等宏观调控政策及国家上位规划调整等情况,开展重大储备项目优化调整,积极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战略大后方等更多涉及重庆的重大事项纳入国家级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继续深化研究论证、加快前期工作,更好争取“十五五”国家级规划支持。

(三)紧紧围绕“一号工程”走深走实,进一步增强发展动能。一是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二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优势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加速向企业集聚。培育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高质量科技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三是着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加快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高能级开放平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金融、航空、交通、信息等领域深化合作。四是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细化完善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提升惠企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强公平竞争监管,严格规范各类执法行为,加快优化市场环境。五是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适应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制定实施各片区新的建设行动方案,增强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扎实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

(四)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优化本地人才环境,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体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均衡配置、协调发展。二是推动民生保障全面提质。继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好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创业。纵深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巩固提升“双减”成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注重中医药传承创新,优化公共卫生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保扩面提质和最低生活保障提标。三是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绿色低碳、便捷舒适的城市交通网络,强化“一区”与“两群”以及“两群”间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形成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五)聚焦薄弱环节,扎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一是切实加强财政风险管控。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优先足额保证“三保”支出拨付,强化财政运行监测,抓实重点关注区县的分类动态管理,指导区县强化风险防控和处置,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二是稳定房地产市场。认真落实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市场平稳发展。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压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两个党政同责,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市内电源建设,推进外电入渝,持续做好煤炭稳供增供工作,构建多元多点多渠道供应保障体系,努力保障全市能源安全和油气稳定供应。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