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4年02月20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3年11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上

市经济信息委主任  蓝庆华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重庆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要求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以及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任务,坚持制造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规格召开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制定实施《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部署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202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276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4、内陆城市排名第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83.7分、较上年提高0.9分、排名全国第10位。今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2%,高于全国平均5.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22年年末的31.1%进一步提高至31.9%。

(一)着力壮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策划推动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赛力斯超级工厂等重大整车项目,促进整车产能加速向新能源汽车切换;引进吉利动力电池、中国长安线控底盘、信质驱动电机、延锋国际智能座舱、禾赛激光雷达等关键配套企业,构建西部领先的配套体系;强化新品牌建设和新产品投放,问界系列、深蓝系列、阿维塔系列持续热销;今年1—10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2.1万辆、增长13.7%,全产业集群完成产值4993.7亿元、增长5.8%。推动电子行业全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迈进,引进重庆公司名称安意法化合物半导体、芯联12英寸晶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功率半导体产业高地初具雏形;集聚京东方、康宁、惠科等知名企业,打通“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器件”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条,MLED等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研发进程全国领先;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量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升,手机产量增长22.3%;今年1—10月全产业集群完成产值5885.5亿元、下降3.6%、较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积极建设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新支撑”,推动博赛集团氧化铝扩能、国创轻合金研究院、中润NMP溶剂等项目落地开工,万凯三期60万吨PET、卡莱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填补我市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空白)等项目建成投产,轻合金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三大优势领域加速补链成群,今年1—10月全产业集群完成产值5320.9亿元、增长2.8%。构建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协同推进支柱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新星”产业集群建设。

(二)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研发机构建设,组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和10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累计分别达48家、1157家;全市有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29.8%、42.2%,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479.3亿元、同比增长12.9%,研发投入强度达1.76%、较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0.37个百分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硅光芯片三维/异构集成、3D造型微晶纳米电子玻璃、尼龙66、浮潜式海上风电平台、计算机辅助公差(CAT)全自动建模、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升级打造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探索形成“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产业生成模式,成功孵化出碳化硅芯片、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三)着力深化转型升级。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发展数字经济有机结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启明星”“北斗星”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新引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5500余家、累计达3.9万余家,新增从业人员近7万人、累计达32万人,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405亿元、同比增长14.1%,软件业务收入全国排名由2022年年末的第9位上升至第8位。谋划部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大行动,新建设认定智能工厂17家、数字化车间224家,累计分别达144家和958家;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家,累计达3家;新部署“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3个,累计达5个。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导向,新创建国家绿色工厂54家(累计133家)、国家绿色园区4个(累计12家)、国家绿色供应链7条(累计17条),创建数量为历史最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至0.681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我市入选2023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

(四)着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实施领军“链主”企业跨越发展计划,迭代升级“一企一策”帮扶机制,推动领军“链主”企业加速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持续健全中小企业梯队培育体系,新设立中小微企业12.8万户、增长15.4%,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6家、累计3850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累计286家,新上市工业企业7家、累计57家。出台重庆市“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认定标准,启动“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支撑全市制造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力量。优化企业服务,为2万余家重点企业匹配7000余名市、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两级服务专员,搭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今年以来平台共计办理吹哨事项1281件,事项办结率99.61%,服务满意度99.77%。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按照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暨开发区(园区)改革工作推进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紧盯“六个新突破”,确保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

一是规模能级实现新突破。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迈上4万亿元台阶,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至28%、50%。

二是创新赋能实现新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有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40%、60%。

三是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36%。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累计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

五是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全市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至75亿元/平方公里。

六是企业主体升级实现新突破。全市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过百亿元和上市工业企业分别增加至5家、50家和1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30家、500家、1.27万家和8.6万家。

(二)突出“六个聚焦”,协同构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体系构架

一是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提升发展能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深入推进整车产能整合优化,进一步抓好关键核心配套企业集聚,积极拓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积极策划MLED面板、晶圆代工线等重大项目,以智能家居、服务器、服务机器人等为重点拓展电子终端产品种类,培育壮大先进传感器、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核心部件。先进材料方面,推进谋划炼化一体化、天然气化工全产业链等重大项目,积极培育特殊钢、新能源材料等产品。发挥项目与场景引领作用,促进支柱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新星”产业集群建设。

二是聚焦“一号工程”,建设备份基地。创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中试中心和国家检验检测成渝基地等平台,构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综合院+专业院”矩阵体系,吸引“卡脖子”环节来渝实现工程化、产业化。深化拓展央地合作广度深度,积极承接军民融合、重大技术装备等重大生产力落地布局。高水平办好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有力有效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深化川渝地区产业协同,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是聚焦“四链”融合,提升创新效能。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优势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一条龙”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定期发布技术需求目录,有针对性地部署一批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链配置资金链,提升为企业“精准画像”能力,更好发挥政府“桥梁”作用。围绕产业链补齐人才链,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引导新专业与交叉专业设置,推动企业与院校开展合作办学。

四是聚焦数字变革,引领“三化”升级。高端化方面,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促进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智能化方面,以“万项技改”促进“万企转型”,推进“行业大脑”建设,扩大“一链一网一平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智造生态。绿色化方面,深化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融合应用,推进长江经济带低碳数字能源示范区建设,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五是聚焦主体培育,增强发展活力。开展招大引强专项行动,狠抓市外领军“链主”企业招商,推动本地领军“链主”企业扩大在渝投资规模。深入实施优质企业集聚培育行动,推动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建设,助力中小企业沿“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路径成长壮大。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优化升级“渝企零距离”供需对接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新型产业协作生态。

六是聚焦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实施重庆市先进制造业“渝西跨越计划”,引导渝西地区深化与成渝“双核”整零配套,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和成渝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提高中心城区产业准入门槛,逐步疏解低端功能,盘活存量土地厂房资源发展高端环节,在确保制造业规模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其他区县特色联动发展。

(三)完善“六个机制”,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工作抓手

一是构建“专项方案+专班推进”的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机制。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补齐”产业专项行动方案,分集群组建工作专班(工作组),形成“一个集群、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格局。

二是构建基于“全景图+产业地图”的产业链提升工作机制。瞄准16条标志性产业链中122项尚处空白和177项发展不足环节,一手抓招引目标梳理和项目策划引进,一手抓本地创新资源配置和技术攻关组织,建强补齐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地图落地,落实落细招商项目“首谈”要求,形成“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区域产业发展态势。

三是构建“赋能中心+诊断评估+全覆盖推进”的技术改造工作机制。开发产业大脑能力中心重大应用,建设若干线下赋能实体,构建“线上+线下”赋能体系。依托产业数字化赋能体系,逐企开展诊断评估,为企业“数转智改绿提”提供精准指引。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意愿进行全覆盖“扫街”摸排,形成五年滚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清单推进技改项目实施。

四是构建“亩均账+含金量”的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机制。以亩均增加值、税收、能耗等为核心指标,建立完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同步建立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标准地出让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工业用地产出水平。综合运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积极落实差异化政策体系,形成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结果导向机制。

五是构建“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涉企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受理、转办、反馈闭环工作机制,实现“线上+线下”“点对点”“零距离”服务企业。集成优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企业服务综合平台,落细落实惠企利企政策和合法权益保护措施,实现企业问题诉求“一键直达、一网通办、一体落实、一件评估”。

六是构建“区域+企业”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机制。迭代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优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加强最佳实践、典型经验宣传,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开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果评价,定期发布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名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