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202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202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市政府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处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
(一)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经济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来,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的工作导向,针对12项未达计划目标的指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胡衡华市长多次调度工业经济、重大项目、城市建设及房地产等工作,分管市领导深入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园区、企业逐一解决难点卡点问题,市级各部门靶向出击、精准发力,各区县赛马比拼、比学赶超,凝聚起全社会抓发展拼经济的浓厚氛围。在全国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全市主要指标总体回升向好,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机制更加完善,经济恢复稳定、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升级加快、改革成效明显、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稳定,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0.4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加强向上对接争取,建立健全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对接争取工作机制,细化完善对接措施,一批重要政策、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得到国家支持。积极开展《重庆市稳经济政策包》等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评估督导,迭代优化现行政策措施。扎实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全力推进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有序落实。强化政策解读,提振社会信心,加强舆论引导。
(三)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在扩内需方面,研究制定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的15条政策措施,提前谋划开展2024年市级重点项目储备工作,及时做好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准备项目申报,研究恢复和扩大消费具体举措。在强实体方面,落实落细国务院新出台的一批财税优惠政策,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在化风险方面,落实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攻坚重点任务,健全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一企一策”稳妥处置金融风险,修订完善个人住房房产税政策,研究城中村改造工作意见,加快市级公租房资产盘活。
二、加力推进重大战略落地见效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按照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的要求,部署实施十项行动,迭代更新2023年度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四张清单”。推动召开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二次会议,支持渝西地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今年1—10月,248个川渝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331.1亿元、同比增长76.3%,实现年度计划的96.7%、超序时进度13个百分点,10个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全部启动实施,18条跨区域协作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二)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组织实施《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着力提升物流组织效率,筹备开行重庆—新疆“五定”班列,加强西北地区货源挖掘和组织,稳定运行中缅新通道,拓展通道辐射范围。今年1—10月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三种主要运输组织方式共运输14.4万标箱、同比增长20%,货值220.3亿元、同比增长4%。加快拓展中欧班列线路网络,今年1—9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4248列、同比增长4%,运输箱量35万标箱、同比增长1%,班列综合重箱率100%。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延续良好发展态势,阿维塔12量产下线,长安深蓝S7月销过万,问界新M7上市首月订单已突破6万辆。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6家、累计达3850家。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成功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以合作共建方式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7.3%。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科技型企业11642家,向科技部申请报备高新技术企业1824家,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64.7%、85%。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着力促进传统服务业恢复性增长,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8%、9.1%,分别较上半年提高1个、1.2个百分点。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今年10月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34万亿元、5.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8.5%,增速与全国的差距较今年6月末分别持平、收窄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制造业中长期、普惠小微、涉农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2%、27.1%、18.2%和10.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推动其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发展态势良好。
(三)深入实施“四千行动”。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今年1—10月全市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3.8万亩,制定稳粮保供10条硬措施,全力抗灾夺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超国家下达任务26万亩、13万吨。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新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今年1—9月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377.2亿元、同比增长4.3%。在省级层面率先制定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启动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新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2个。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今年1—9月全市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占比达95%、超过10万元的村占比达70%,农民收入增长7.1%、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功举办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集中签约赛力斯两江研发平台、国泰新点、达梦等重点项目84个,合同投资金额2138.6亿元。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发布32批581项应用场景,建设规模66.6亿元。组建大模型联盟,集中发布长安—交通大模型、京东—AI服务大模型、马上消费—天镜大模型,新招引培育企业334家、总投资142亿元,软件从业人员突破31万人,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1%。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1464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五)促进各类企业发展壮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议,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今年1—9月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5.5%,占GDP的比重达59.2%。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整合组建重庆物流集团,今年1—9月全市国有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6.9%。建立企业上市助推机制,新增上市企业8家。落实延续实施和今年新出台税费支持政策,累计惠企金额623亿元,惠及经营主体434余万户(次)。
四、着力激发需求增长潜力
(一)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今年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较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的建设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8%。打表推进新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市级重点项目,举行全市2023年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投产活动,今年1—10月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28.4亿元、同比增长19.4%,投资进度93.2%、高于序时进度9.9个百分点,“疆电入渝”输电通道等289个项目开工建设。强化要素保障,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69.2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355亿元,争取藻渡水库等13个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重大项目清单、用地规模2652公顷。出台《重庆市投融资多元化改革方案》,制定基础设施REITs产业发展12条措施。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制定重庆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策体系。
(二)着力促进消费稳步恢复。出台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房地产市场信心逐步回升。今年10月当月中心城区商品住房网签成交面积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长13.8%。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吸引超过120个国际中高端消费品牌、跨国企业区域中心落户重庆。打造“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新场景,开展消费促进活动700余场,重庆连续4年位列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今年1—10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较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较全国高0.7个百分点。深化“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文旅发展布局,旅游消费稳步恢复,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市过夜游客接待人数231.8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4.8%,市场消费总额同比增长15.1%、较2019年同期增长7.9%。
(三)多措并举稳外贸外资。支持外贸企业“走出去”拓市场、揽订单,今年1—10月全市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2.5%、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5个百分点。培育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优势,“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1.2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01.6%。摩托车出口由上半年下降转为增长13.3%,其中高端摩托车出口同比增长20.9%。打造“投资重庆”平台,大力引进总部型贸易企业,我市海关备案外贸企业数量净增长超11倍,有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增长5.8%。全方位拓展与新加坡的合作领域。编制重点产业外资招商图谱和外资招商重点目标企业库,引进落地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
五、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加快建设数字重庆。迭代优化“1361”系统构架,加快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服务支撑能力,编目各类应用4769个,全面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配置。重构“渝快办”,完成基础平台搭建,配置上线238个政务服务高频事项,新上线35件“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服务。“渝快政”新增8项功能、用户支撑能力升至80万,注册用户59.7万、日活用户42万。加快形成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业务贯通能力,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区县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与乡镇(街道)基层治理中心初步贯通。六大应用系统和基层智治体系有序推进,试运行“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情指行”等一批典型应用,基层智治体系一体化智治平台在300个乡镇(街道)试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2866项事项全部纳入“渝快办”平台管理,平均办理时间压缩80%。311项事项实现“川渝通办”,34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到60个工作日以下,降幅超过70%。
(二)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紧扣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要求,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破解制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的难题。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经验做法获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单篇刊载,并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推广。今年1—10月,全市新设立经营主体53.8万户、同比增长15.1%,净增各类经营主体26.4万户、同比增长47.2%。
(三)有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出台实施《重庆市贯彻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工作方案》及年度重点任务,部署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专项清理整治、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问题清查整改长效机制,主动纠治不当干预市场行为,推动“非禁即入”有效落实。启动年度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与四川省联合出台行动方案及年度重点任务。
(四)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出台《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改革项目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累计办理信用告知承诺事项超58万件,构建“信易+”应用场景,公共信用报告查询量达23万次。6个区县入选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数量居西部第1、全国第3。
(五)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实施进一步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在“渝快办”平台开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受理端口,并顺利运行。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无分歧欠款化解率达97.2%,39个区县(开发区)无分歧欠款已化解完毕。
六、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出“降、补、减、贷”政策包,实行“免申即享”“直补快办”,为30.5万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23.6亿元,落实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低保就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资金12.5亿元。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大行动”35项措施,组织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1.5万场次,筹集政策性岗位10万个。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2.67万人、同比增长9.4%,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今年1—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0.9%,城镇调查失业率5.4%、较上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二)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落实“一楼一策”,提速项目交付,新增交付11.1万套、占年度计划的92.5%。全市237个保交楼项目累计销号123个,剩余114个项目全部复工在建。我市两批次专项借款项目的累计交付进度排名全国第6,获得配套融资排名全国第2,专项审计完成率排名全国第1。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监测对象3.4万户、10.3万人,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和监测户,脱贫人口就业79万人、就业率居全国前列。
(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15件重点民生实事均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养老服务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10家、床位1000余张。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相关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至735元、600元,分别增长2.5%、3.27%,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2。推进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入项目建设,获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5所,中小学竣工195所,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8.3%,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9.6%,新增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前1%,2个学科进入排名前1‰。
(五)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川渝特高压、“疆电入渝”工程加快推进,新增发电装机221万千瓦、化学储能项目85万千瓦/190万千瓦时,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加快建设,建成投产珞璜港储煤基地。迎峰度夏电力保障有力有效,未出现负荷侧管理和拉闸限电。
(六)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积极开展防汛救灾,有效应对多轮暴雨灾情,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入开展地灾防治,坚决打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未出现重大危岩险情事故。今年1—10月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396起、死亡427人,同比分别下降10.6%、11.4%;发生较大事故6起、死亡23人,同比分别下降33.3%、20.7%;连续34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