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关于我市民族乡乡村振兴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11月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日期:2024年02月26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民族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年初专门对人大民族工作作出部署,将我市民族乡乡村振兴推进情况调研列入本年度工作要点,组织调研组开展调研。

9月~11月,常委会副主任赵世庆带队,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民宗侨外委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参加,围绕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及我市促进条例、我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聚焦民族乡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等内容,深入到全市14个民族乡,走访察看基础设施、产业基地、特色村寨、乡村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认真听取情况介绍,与人大代表、基层干部、医教人员、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泛交流。10月20日,调研组在云阳县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人大常委会、民族乡的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市民族宗教委陪同调研,共同研究了有关问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14个民族乡,即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地宝土家族乡,武隆区文复苗族土家族乡、石桥苗族土家族乡、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忠县磨子土家族乡,云阳清水土家族乡,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长安土家族乡、龙桥土家族乡、太合土家族乡,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邓家土家族乡,总幅员面积1422.5平方公里,共辖9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2万人。“十四五”以来,我市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民族乡按照市委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要求,全面推进民族乡乡村振兴,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民族乡全面振兴

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相关区县、民族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我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和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高度重视民族乡工作,大力支持民族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万州恒合乡、忠县磨子乡、云阳清水乡3个民族乡纳入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武隆文复乡兴隆村、浩口乡浩口村、忠县磨子乡竹山村、奉节长安乡西槽村纳入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万州恒合乡石坪村、忠县磨子乡竹山村、云阳清水乡建兴村纳入第三批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十四五”以来,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374万元,支持民族乡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建设。各区县加大资金、金融支持,积极提升民族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截至2022年末,14个民族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8元,增速和增长绝对值在我市均位居前列。截至2023年9月,14个民族乡“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无一人返贫致贫。

(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民族乡产业振兴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各民族乡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培育壮大特色粮油、生态畜牧、高山蔬菜、中药材、柑橘、茶叶、烤烟等主导产业,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奉节龙桥乡瑞丰蔬菜产值超过1亿元,户均增收4万元。武隆石桥乡蛋鸡养殖场日产蛋20万枚,带动700余户脱贫户增收。奉节太和乡发展烤烟8000亩、中药材1.7万亩。

二是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万州恒合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1+5”现代化农业体系、“2+3”现代化工业体系和“1+6”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初步建成粮油、腌腊制品、小水果、中药材加工厂,提档升级旅游民宿130家,创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忠县磨子乡以“磨子山水·康养土家”为发展主题,稳步推进“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全产业链发展。奉节云雾乡创新发展林药、林菌、林牧、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模式。巫山邓家乡打造生态旅游,实现营收1000万元。民族乡已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镇4个。

三是发展壮大民族乡农村集体经济。奉节县4个民族乡村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在全市率先清零。武隆浩口乡、文复乡、后坪乡、万州恒合乡、地宝乡、云阳清水乡等民族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100%,巫山红椿乡红椿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万元。云阳清水乡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465万元,撬动社会资本404万元。

(三)突出人才支撑作用,推进民族乡人才振兴

一是建立健全民族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忠县磨子乡制定巩固拓展人力社保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2021—2025年),建立磨子乡人才“名录”和离退休干部台账。二是不断加强民族乡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和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万州区引导城区教师向民族乡学校流动,区级医疗机构统筹安排“县聘乡用”医疗技术人员下沉民族乡服务,组织教师、医师、技师开展“三师入户”2000余次。三是积极培养引进乡村振兴各类人才。万州区采取设立专岗、专项或单列名额等办法,为民族乡招录公务员、事业人员、“三支一扶”和西部志愿者。武隆区为民族乡培育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能手、民族传习人、民间工匠等100余名。巫山县大力培养民族乡干部,10名民族乡优秀干部进入县级部门任职。四是大力开展农业技能和创业就业培训。各民族乡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云阳清水乡建成重庆(清水)农旅融合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入驻企业30家。忠县磨子乡开展刺绣、藤编、林果种植、农业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回引磨子乡农民工430人就业,脱贫人口1164人就业。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民族乡文化振兴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文明乡村建设。忠县磨子乡成功创建县级文明单位8个、文明村7个、文明校园1个,文明村覆盖率100%。民族乡先后有11个单位被评为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作用。二是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各民族乡均建设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万州恒合乡提升改造乡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创办的鹿鸣书院,授牌“国学经典教育基地”和“万州区中小学生阅读示范基地”。三是积极挖掘利用民族乡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武隆区共有30项少数民族民俗进入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阳清水乡建成全县首个“村史馆”,连续举办六届土家女儿会。奉节成功举办两届“三峡凉都”土家风情旅游文化节。巫山将竹竿舞、摆手舞等民族文化纳入全县中小学教学课程。巫山邓家乡被授予“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依托文旅发展联盟平台,持续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共有5个村寨入选国家和市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民族乡生态振兴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一河一策”,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三级林长+检察长+山林警长”责任体系。忠县磨子乡编制生态振兴实施方案,策划生态振兴项目10个,拟投入资金1.4亿元。武隆民族乡退化林修复1147.5亩,封山育林200亩。巫山邓家乡和红椿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1.27%、76%。二是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民族乡化肥农药减量、畜禽养殖粪污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基本建立。万州恒合乡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废弃农膜回收率达100%。三是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民族乡持续开展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项革命”,强化农房建设管理和动态监测。武隆4个民族乡建成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厂13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奉节4个民族乡建立农村生活垃圾运转处置体系,生活垃圾治理比例达100%。云阳清水乡歧山村、七里村、忠县磨子乡竹山村、万州恒合乡石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级绿色示范村。

(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民族乡组织振兴

各区县积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区县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深化民族乡基层党建提升行动,形成党建统领工作机制。健全民族乡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修订村规民约,建设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形成上联区县、下通村社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激励机制,建立积分红黑榜和积分兑换超市。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奉节长安乡深入开展治理指导员进村,社区网格员进群,政法特派员进场,文明积分员进榜“四员四进”基层治理行动,推行357名党员亮身份树形象,87名干部亮承诺树正气,5000名群众亮积分树新风“三亮三树”党建品牌,成功创建“重庆市基层社会治理示范乡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民族乡乡村振兴推进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但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薄弱,在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五个”振兴还须持续发力。

(一)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市民族乡分布于武陵山、七曜山地区,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乡政府海拔高于1000米的有7个乡,巫山邓家乡政府海拔达到1650米;距离区县政府所在地超过60公里的有8个乡,超过100公里的有4个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加之投入不足,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巫山邓家乡距县城127公里,因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况差,属离县城最远的“3小时乡镇”。农电改造、保水抗旱、入户道路、人居环境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入户道路硬化率低,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农用车、小轿车的使用需求,部分民族乡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进缓慢,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田网、路网、渠网”等农业配套设施仍不完善,部分水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

二是场镇功能还需完善。部分民族乡场镇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足。万州地宝乡集镇处于深沟内,街道道路十分狭窄,没有集贸市场、文化活动广场和停车场,赶集以路为市,人、车、摊位混杂,安全隐患严重,群众无法开展文化活动,没有应急避难场所。武隆文复乡没有文化广场、农贸市场,2017年批复了乡场镇居住环境改善项目实施方案,因无项目支持至今没有实施。

三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万州地宝乡卫生院建筑面积仅863平方米,远低于万人内卫生院用房面积标准,床位严重不足、功能用房少、设施设备落后、120急救车无处停放,本乡因病致贫返贫压力大,兜底保障对象多,医疗条件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二)产业亟须提质增效

一是产业结构需提档升级。民族乡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多数处于起步阶段,自我发展能力弱,同质化现象突出,质量效应不高。加工技术落后,只能出售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很难提高农业附加值,加之市场营销理念和创新能力不足,普遍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等问题。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生产、运输、销售等成本较高,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群众难以分享到应有的市场利润,制约了民族乡经济实力的壮大,降低了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民族乡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虽然发展较快,但统筹规划明显不足。农文旅融合项目主要以“农家乐”为主,深度开发不够,民族特色文化利用不足,吸引力不强。在发展较好的万州恒合乡、云阳清水乡、忠县磨子乡等民族乡,虽已初步形成种植养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但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作用发挥有限,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难度较大,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三是农村用地困难。我国土地用途分为三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基本上是滩涂等无法使用的土地。建设用地基本集中在城市,民族乡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办理农转用手续费用过高,农业企业负担重。农用地管理严格,在推行机械化、规模化中,建设宽度1米以上的机耕道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1米以下的机耕道又无法满足农业机械生产要求,民族乡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往往交叉穿插,致使生产便道不能全线贯通。设施农业可以使用一般耕地,实行“进出平衡”,部分民族乡产业项目用地量大,无法在乡域内完成耕地“进出平衡”。民族乡部分在建项目在实施前为一般耕地,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时被划为基本农田,导致项目搁置。

四是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民族乡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收入结构、资金投入以及增收能力都有限,大多数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办法不多、方式不活、机制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不足,产业规模不大,引领产业发展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

五是农民收入差距较大。2022年末,民族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8元,比全市平均水平19313元低了3445元。各民族乡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武隆石桥乡有19644元,最低的奉节太和乡只有13500元。助农增收任务较重,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龙头企业等带动群众增收作用发挥不足,联农益农带农富农能力有待提升。

(三)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不足

一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民族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产实践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但部分民族乡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的意识不强,没有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和指导性思路。二是从事挖掘、保护、传承、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三是缺乏文化产业带头人,缺乏文化创意、经营专业人才,民族乡很多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效果不理想。如,民族服饰企业体量小,开发创新不足,产品市场销售不畅;民族乡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的民族民居提升改造质量不高,没有彰显出民族建筑文化特色。四是受基础设施、市场培育、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民族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地位不相适应。

(四)乡村人才储备不足

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民族乡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少。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极度缺乏农村电商、农旅设计、文化传播、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才,重点引进的专业人才留不住。三是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基层干部队伍中缺乏熟“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难以匹配。万州地宝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为52.5岁,专职干部平均年龄为42.5岁,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比63.2%。

(五)投入机制有待优化

一是资金投入力度还需加大。“十四五”以来,万州恒合乡、忠县磨子乡、云阳清水乡3个民族乡纳入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在资金项目上给予了大力支持,3个民族乡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仍然存在“造血”不足的问题。其余11个民族乡享受到的资金项目支持相对较少,乡村振兴推进比较乏力,特别是奉节太和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巫山邓家乡自然条件恶劣,产业振兴任重道远。部分区县将专门支持民族乡发展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整合使用,没有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民族乡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关爱。二是金融支农渠道窄。由于农业生产高风险、农村金融高成本等因素,大型银行业务下乡的意愿不强,农村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窄,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不明显。三是配套政策措施倾斜不够。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民族乡财政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优先民族乡的原则确定。相关部门在制定配套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适度倾斜、优先发展”的规定,给予民族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倾斜不够。如《重庆市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建制镇能够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而建制乡则不能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万州恒合乡、云阳清水乡、忠县磨子乡等民族乡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较快,场镇建设管理成本增高,乡财政负担加重。

三、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在我市刚刚破题,民族乡乡村振兴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民族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领民族乡“三农”工作,全面推进民族乡“五个振兴”,积极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综合调研中反映集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面推进民族乡各项工作的主线

民族乡是载入我国宪法的国家行政体制安排,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我市民族乡乡村振兴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乡各项工作的主线,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乡乡村振兴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积极推动民族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民族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科学规划引导。指导民族乡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突出民族乡乡土特色,保留“民族特色”元素,统筹考虑民族乡区域发展与武陵山、七曜山片区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民族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统筹渝东北民族乡集中区域交通规划,在加快推进江龙高速二期及江龙高速与万利高速连接道建设的基础上,延伸万州以东江南高速公路,打通方斗山、七曜山一线民族乡快速通道,与湖北巴东连接,增加重庆东向新出口,带动民族乡整体发展。

二是健全民族乡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民族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倾斜。按照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速,逐年提高民族乡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教育、卫生补助资金。加大对民族乡金融支持力度,用好金融支持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民族乡乡村振兴领域的贷款投放,完善信贷、投资、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为基层群众创业增收服务,推动民族乡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

三是关于民族乡农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充分考虑“适度倾斜、优先发展”的规定,研究制定民族乡增收致富的专门文件或专项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新重庆建设的基本底线,“一户一策”通过就业、产业、消费帮扶等多方式促进民族乡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展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收同创”,促进民族乡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四是关于民族乡享受建制镇待遇的问题。应充分考虑民族乡因政策规定只设乡不建镇,地处高山,且旅游资源丰富,近年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发展较快的现实情况,市里可以参照建制镇,赋予民族乡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的权力。2017年贵州省制定的《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第三条规定:民族乡享受建制镇待遇。对贵州省民族乡享受建制镇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

五是关于民族乡发展用地困难问题。要充分考虑民族乡发展滞后、基础薄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繁重的情况,适当放宽民族乡设施农用地审批适用范围、乡村旅游业发展及配套设施用地,适当降低农转用审批费用,给予民族乡有效的用地政策支持。

(三)扎实推进民族乡产业全链条迭代升级

推动民族乡产业振兴,要根据民族乡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围绕民族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推动建设具有民族乡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支持民族乡培育壮大山地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民族乡实施优质粮油工程,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创建。立足民族乡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支持民族乡培育壮大生态畜牧、高山蔬菜、中药材、柑橘、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不断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民族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生态循环利用,不断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中去。积极支持民族乡创建农业产业强镇、智慧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等。

二是大力促进民族乡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支持民族乡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和金融支持力度,制定信贷优惠政策,建立农业担保基金,鼓励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民族乡农产品加工业。为民族乡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人才引进、基地建设、原料收购、质量管控、市场开拓等给予配套的资金补助、贷款扶持和专项服务。

三是鼓励支持民族乡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一要大力发展民族乡农村电商。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改善信息网络、物流体系、仓储冷链等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加快与快递企业、农村物流网络的共享衔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强化地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优质优价实现能力。二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民族乡乡村旅游品牌。大力支持万州恒合乡打造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云阳清水乡创建全国农旅融合示范乡,忠县磨子乡建设“一镇两园两廊”,武隆4个民族乡依托仙女山旅游区发展全域旅游,奉节4个民族乡集中打造“三峡凉都”气候旅游品牌,巫山2个民族乡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清凉避暑地。对万州恒合乡、云阳清水乡等已初具成效的乡村旅游品牌,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完善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消费需求。

四是大力推进民族乡产业融合发展。着眼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拓展,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实现资源互联互通。一要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支持家庭农场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有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能力。二要扩面深化民族乡“三变”改革,总结“三变”改革试点成功经验,在具备条件的民族乡积极推进。积极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农村电商、“三变”+乡村旅游等经营模式。三要发展壮大民族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系统推进“一统七改”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建立民族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支持组建强村公司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

(四)积极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大力支持、全面推进民族乡实施《重庆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科学编制民族乡乡村规划,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加快农村清洁能源体系构建,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大力支持部分民族乡完善场镇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到2025年,民族乡乡村建设应按照市委总体部署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助力建设民族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民族特色乡村建设“铸魂”,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村寨历史文脉、婚嫁习俗、特色饮食、民歌山歌和传统工艺,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村寨活动。为民族特色乡村建设“塑形”,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营造方式和建造技艺,鼓励支持民族乡打造少数民族风情街,建设少数民族寨楼,增强乡村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民族特色乡村建设“强根”,结合发展民族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积极举办土家摆手舞、女儿会、民族运动会等活动,做大做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五)强化民族乡人才支撑

一是加大民族乡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二是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营管理、畜牧兽医、特色产业发展技能经营、村支两委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工匠等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引导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整体素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基层自治,完善基层组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加大返乡入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农业特别是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专业人才培育使用力度。四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制定民族乡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交通、下村补贴特殊政策,帮助解决住房、职级晋升等现实困难,激励民族乡干部和专业人才扎根民族乡。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