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民政局

协办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

建议正文

关于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改善社会民生,提升我国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国家战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全市常住人口共3205.4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7.08%,高于老龄化标准10.08个百分点,较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了5.3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抚养比为25.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8个百分点,较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了9.03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末,全市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达46.5%,其中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为42.7%,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留守老人”特别是“独居留守老人”比例的急剧增加使得农村养老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背景下,满足规模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优化农村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是实现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存在问题

(一)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人数较少。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老年人到养老机构养老这一观念在农村还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一是老年群体观念尚未更新。目前我国农村居民还尚未进入“个体化”时代,“家庭本位”的观念仍然在农村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农民行为深受家庭角色约束。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拒绝机构养老是因为在陌生环境中会产生一种“脱离感”,会感觉被家庭排斥在外。从养老服务需求方的老年群体看,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由子女照顾家庭老人,不愿接受社会化养老,更甚者在“送父母进养老院是子女不孝”的认识下,社会化养老模式认同度低,不少老人甚至对入住养老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二是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尚需提升。在受访老年人中,大部分明确表示生活便利程度和服务专业程度是影响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全市普遍存在农村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项目不全、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养老服务设施短缺落后、养老机构医疗条件不足,以及农村养老机构娱乐活动较少都是现今农村养老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农村养老机构大多提供的是一些基础的诊疗、陪护,并没有更为深入的服务项目。

(二)农村养老机构经营吃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养老机构大多是政府筹办的非营利性机构,资金压力大,运营成本高,大部分受访机构表示资金不足是机构运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潼南而言,约100余个养老服务设施未实现有效运营。一是养老机构主要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农村养老机构收入来源均为政府补贴。但作为政府资助机构,资金获取量的多少就完全取决于当地政府财政资金的多少,在现阶段政府财政资金吃紧的情况下,能够给予养老机构的运营资金必将大幅缩减,而这也就造成了养老机构设备更新不及时,专业人员招聘困难,提供服务流于表面等问题的产生。二是作为被服务群体的老年群体愿意支付的费用过低。养老机构作为社会福利的代名词,较少个体愿意支付大量费用。加之农村低收入水平限制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选择,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补贴成为影响老年人养老选择的一大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人愿意支付的养老服务价格为500元及以下/月,一小部分家庭的承担范围是500-1000元/月,少有愿意支付1000-1500元/月的家庭,所有老人均拒绝1500元以上的费用支付。

二、工作建议

(一)探索多层次共同养老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多层次共同养老模式,鼓励培育一批以专业医养护理为特色的家政服务品牌,深耕农村养老陪护市场,推动医养护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家庭成员可参与老人日常护理当中并予以抵扣当月部分护理费用,对于村内独居老人可委托邻里约定部分时间进行护理。整合现有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鼓励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民营护理机构等与农村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实行优势互补,提高医养结合总体供给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农村养老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议进一步加强医保制度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涵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对农村老年人可采取直接补贴方式,通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贫困留守老人养老补贴制度等转移支付手段进行补助,增加农村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减轻农村家庭养老负担。

(三)激活农村内生养老服务力量。建议整合村内留守妇女、低龄留守老人等人力资源,鼓励乡镇卫生院与农村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将返乡创业青年吸引进农村养老产业当中,通过财政补贴、土地划拨和人才培训等方式,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农村实际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护理型人才和推广型人才。发展志愿者服务团队,并加大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专业系统化培训,丰富农村养老服务力量。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