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城管局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商务委,重庆市税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建议正文

关于如何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的建议

 

毋庸置疑,生活垃圾分类有利于小区环境改善,提升居民居住的舒适度,并最终提升重庆市的整体形象。但本人通过观察发现,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并不尽如人意,遇到不少“瓶颈”问题,导致许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不情愿、不自觉,甚至反感,需要下大力气研究解决,抓紧落实整改。

一、问题及现状

(一)物业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是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物业企业参与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普遍存在履责不到位的问题,还有少数物业企业存在抵触情绪。我们了解到,一些物业企业为节约成本,楼层撤桶后随意压减清扫保洁人员数量;有的物业企业人员调配不合理,小区实施集中投放后,对公共区域、电梯等清扫保洁不及时,导致油污、臭味等影响小区环境卫生,居民意见较大;还有的物业清扫保洁人员,在居民投放时直接告诉居民随便投放,没人管理。二是集中收集点位垃圾满溢、清运不及时等现象在各街镇都尤为突出,导致爆桶、垃圾散落、异味明显。三是个别物业小区聘请的第三方生活垃圾收运企业还存在严重的“前分后混”“混装混运”现象,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主动性和积极性,市民感受不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

(二)投放收集设施设置不够规范

一是部分设施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将垃圾桶设置在小区中庭、居民休闲娱乐位置或在小区步道、车道旁,居民经常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是垃圾桶;小区内到处设置垃圾桶,或者到处都是四分类垃圾桶,造成箱桶空置。设施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市政府督查办多次对我区反馈,必须加以整改落实。二是部分垃圾桶存在破损、脏污等问题,影响市容市貌。三是垃圾投放点设施简单,功能不完善,工作简单粗放。

二、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建议从“投入增、强制推、试点行、奖惩明”几方面着手开展相关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投入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教育宣传推广、硬件设施配套建设等都需要政策、资金的保障。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针对示范小区指导员配置以及厢房建设都有严格要求。政府应出台对垃圾分类工作补贴的指导性意见;设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列入每年的预算经费中;全市垃圾厢房升级改造、桶边志愿者仍有很多缺项存在,需相应的资金保障,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解燃眉之急。

同时建议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大专项投入,积极争取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建设资金,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拓宽投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推进机制、废品回收补贴机制和回收抵押金机制,研究制定市民垃圾投放补贴和垃圾计量收费标准,以及对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等可以重复使用的包装品收取抵押金,提高这些废品的循环再利用率;加大终端处理装备研发投入,依托北京、上海、南京等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现有技术和经验,打造中心城区的环保产业装备制造基地。

(二)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管理

建议建立奖惩机制,赏罚分明,切实提高垃圾分类水平。在垃圾分类工作初期,为提高垃圾分类参与率,可建立奖励制度,参考北京上海等地,初期阶段都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期,则应该按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其他垃圾按体积收费,产生的垃圾越多,付费越多;可回收、可降解垃圾免费收;不按分类标准乱扔垃圾给予罚款;奖惩结合,促使大家自觉做好垃圾分类。

(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多种宣传工作

北京的垃圾分类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应该加强分类知识宣传的居民最多,占36.84%;其次认为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也达到35.39%。总体认为软实力建设应提高的居民占90%以上。因此提出持续采用多种媒介提高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和深度,并结合多种培养方式引导居民参与操作实践。此外,构建软硬结合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操作性强的监管机制,长期持续对居民进行督促,并将垃圾分类作为社区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整体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建议:一是积极与媒体协作。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正面宣传报道垃圾分类减量和处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舆论氛围。制作垃圾分类动画片、公益广告片,并在电视台、公交车、户外大屏、楼宇电视等载体播放;制作发放印有垃圾分类宣传内容的宣传品,深入浅出地宣传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网站,交流工作经验。二是加强教育基地建设。统筹社会资源,推进生态文化教育,建设环境教育基地,利用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等环境教育专题讲座,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联合加大垃圾分类开学教育力度,建立家校社区联动机制,带动更多家庭参与。

(四)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市、区、街道城管专业骨干队伍。以社区城管服务员、卫生协管员为基础,建立指导员队伍,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二是抓好分级分层培训。开展“一月一课”培训活动,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教育、群众论坛、广场咨询、现场交流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把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垃圾处理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纳入群众学校、民工学校、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环保志愿者组织等教育培训内容。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