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56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精神,制定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大力培养“铺天盖地”的技能人才,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就业人口1699万人,其中技能人才503.2万人,占全国技能人才总量2亿人的2.52%,占全市就业人口的29.62%,技能人才总量仅次于四川,位于西部第二。全市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达到158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的31.4%,占比西部领先。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快速发展,全市建成本科层次职业院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44所、中职学校170所,在校生88.1万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领域,新增专业点120余个,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49个专业。围绕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及重点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万州、永川、黔江等职教集聚区,构建支撑全市产业发展的“1+2+4+N”院校布局。成立60余个与全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合作企业4000余家,培育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34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5个、公共实训基地10个、“双基地”120个、职教园区16个,1600余名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企业技术能手实现双向交流,产业人才培养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贯彻落实“放管服”要求,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起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2019年以来,备案评价机构360家,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评价160万人次,可评价职业412个、工种640个。建立技能人才评价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技能人才评价网上管理,技能人才参与评价更加专业、便捷、高效。开展企业特级技师评聘试点,14名企业高技能人才获得特级技师等级证书,认定巴渝“特级技师”82人,打破技能人才等级晋升“天花板”。加强“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2600余名专技人才获得高技能人才等级证书,200余名高技能人才获评专业技术职称,建立起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重庆经验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组织开展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评估工作,建立技能人才信息库,绘制“巴渝工匠”人才图谱,锁定产业链上技能人才。

三是大力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企业生产一线和技能人才中,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3家、竞赛集训基地23个、职业训练院3个,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成运营,全国首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首个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成功挂牌,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达到500余个。目前全市已累计培养“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4人、全国技术能手286人,围绕重点支柱和战略新兴产业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5000余人,逐步形成工匠大师示范引领、技术能手踊跃参与、技能之星不断涌现的良好人才生态,近年累计开展技术攻关、技艺革新、发明创造3000余项。

四是强化技能人才服务保障。印发《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推行实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定期开展企业薪酬调查,指导企业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和岗位晋升机制。健全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市委、市政府设立“重庆杰出英才奖”,首批5名技能人才入选。不断加大各级各类先进代表中技能人才比例,近年来评选重庆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1000余名,全市技能人才当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计3800余人,其中2人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2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累计发放高技能人才英才服务A卡180张、B卡6张,共计开展线上服务365人次。在全国率先建成全流程线上仲裁智慧服务平台,全面运行“举报投诉联动处理系统”“劳动保障监察移动执法办案系统”,“智慧治欠”有力推进,技能人才权益保障更加有力。

五是努力提质技能人才“蓄水池”。不断夯实技工教育这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编制出台技工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广“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率超过90%,专业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91%,就业率达99%,全市41所技工院校每年培养技能人才近20万,为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提供了持续输出。持续举办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开展“最美巴渝工匠”选树、“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大师带教师·专家带专业”以及“巴渝工匠”绝技绝活展示、青年技能营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休假疗养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工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吸引更多人热爱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出台《重庆市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技高能强、德艺双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将重庆打造为技能强市,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以国家级“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建好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以及“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新建一批数字技能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以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企业等为载体,优化“一城、双核、三区、多点”数字工匠雁阵布局,加强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培养。今年力争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数字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

二是稳定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继续实施“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中职段招生计划、“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试点等招生计划,研究中职—本科“3+4”衔接培养工作,进一步搭建中职学生升学成长“立交桥”。进一步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出台《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重庆市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实,全面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区县人力社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直接举办或参与举办技工院校,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夯实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三是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出台重庆英才集聚工程实施办法和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强化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靶向引才。深入实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发布人才流动指数,出台引才伯乐奖政策,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归集产业人才大数据,建立高层次人才图谱,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引导人才向产业链、创新链集聚。借助国家和我市组织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等各种渠道和猎头机构,每年从市外引进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名师、一体化教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水平创新团队。贯彻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组织开展全市技能人才薪酬调查,结合“一库四联盟”提质增效工作安排,通过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评估制度,核查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库,建立技能人才数据生成、更新、运用、联结机制,进一步对接就业、创业、培训资源,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相互促进,助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四是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实施高技能人才“技耀巴渝”行动,组织开展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评选推荐,提高各级各类表彰和荣誉评选中的高技能人才比例。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动建立重庆市政府特殊津贴并单列高技能人才类别。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全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奖等相关表彰中的评选力度,全市高技能领军人才、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等获奖选手,优先推荐参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以及全市相应荣誉,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学生纳入免试升专、升本范围,鼓励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考核招聘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

五是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注重依法依章程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人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候选人。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大会中的比例,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建立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制度,鼓励支持分级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研修交流和节日慰问等活动,将更多高层次技能专家纳入休假疗养、津补贴发放、健康体检等专家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