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112号
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办发〔2021〕9号)、《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措施》(渝委办发〔2021〕30号)等政策文件,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制定相关具体政策举措,促进包括青年在内的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兴乡,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2018-2022年,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每年安排近50亿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补贴,扶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的发展。支持创建国家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区县立足地理特色、禀赋特色、品种特色、技术特色、业态特色,集中资源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具有较好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前景、带动增收能力强的种养业,延伸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年稳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2023年按规定至少60%用于产业发展。
(二)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强全市稳粮保供能力,扩大主粮作物和大宗农畜产品保险覆盖面,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守好粮食安全底线。2022年,全市水稻、玉米、育肥猪等承保投保数量和金额均同比增长10%以上。精准匹配“一县一业”“一产一品”,推出肉牛活体抵押贷、生猪“期货+保险”、蜂蜜养殖险、柑橘气象指数险、脆李产量险等金融产品,发挥财税杠杆撬动作用。2022年,安排财政资金8.6亿元,为184万户次农户提供政策性风险保障,兑现2018-2020年度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小支农规模逾234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开通银行保险“绿色服务通道”,加强抗旱和疫情期间金融保障。分品种、分区域实施差异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提高中央和市级财政保费承担比例,相应降低区县承担和农户自缴保费比例,返乡青年实施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均可按规定参加农业保险并享受保费补贴。
(三)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群体。制定《重庆市“十四五”期间农村创业创新方案》,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新格局,拓宽返乡青年就近就地就业渠道。遴选推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18名,选拔返乡入乡在乡青年参加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激发返乡青年创业创新热情。每年从高素质农民中认定一批致富带头人,给予每人1万元奖补。每年落实约1亿元社会化服务资金,对承担社会化服务项目的高素质农民予以补助。
(四)构建完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挥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作用,推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有序衔接,加强邮政、供销等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开展站点整合,优化渠道共建共享,联动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等平台,会同大足、垫江等区县,共同推进五金、自热火锅等“网货产业带”打造,增添涉农区县电商发展功能。初步建成并试运行重庆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加强电子商务数据汇集、分析、应用。引导鼓励培训机构、高校、高职院校围绕数字商务、直播电商、农村电商培优电商人才。举办青年电商农产品销售大赛、“青耘重庆”直播带货等活动,助销农特产品1.2亿元。
二、完善青年创业贷款服务
(一)给予政策支持。出台《2022年重庆市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通知》,指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农业信贷担保等金融资源投入。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青年带头人或其开办的涉农经营主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利率不超过5%、期限最长3年的贷款支持;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业务予以担保增信,财政对担保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对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方式支持包括返乡青年实施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贴息率不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50%。
(二)破解政策壁垒。针对返乡青年申请贷款无担保人或抵押物、信用产品额度低和贷款贴息比例不足等主要难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反担保门槛,在全市范围内推动二次抵押贷款;对组合贷款提额,将个人组合贷款额度由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小微企业组合贷款额度由300万元提升至500万元;新增稳岗就业比例作为准入指标,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准入门槛;推动APP应用,提升经办效率,实现线上申办全市100%覆盖;15个区县自主出台优惠政策,区县财政最高给予个人贷款30万元全额贴息,对符合稳岗企业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区县财政再贴息0.5%。2022年,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9亿元,其中青年占比约35%,规模达19.8亿元。
三、拓宽参与乡村治理路径
(一)构建“三制一化”治理格局。围绕“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积极发挥乡村青年作用,探索创新乡村善治新路径。深化推广“积分制”,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对农民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并形成积分,把复杂的评比内容具体化,把无形的道德标准有形化;全面运用“清单制”,截至2022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权力清单、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证明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六张清单”,基层干群关系持续改善,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探索推行“院落制”,按照“地域相连、民风相近、群众自愿、规模适度、能力匹配”的原则,以自然村落为基点设立院落,主要负责收集民情民意、发展庭院经济、维护环境卫生、开展邻里互助、培育院落文化、倡导文明乡风等工作,有效调动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二)畅通治理路径。实施“乡村好青年”行动计划,招募西部计划、“山茶花”“三支一扶”等志愿者服务基层一线,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项目,引导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广大农村天地。近年来,累计招募西部计划、“山茶花”等志愿者3266名,15万名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等项目,每年招募600名以上青年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四、加强舆论引导
通过视频、图文和海报等多种方式开展“我看家乡新变化”“乡村振兴进行时”主题宣传,评选“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组织“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评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到基层就业创业。策划开展“我们不会忘记”专题活动,通过线上献花、缅怀留言等方式,致敬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英雄,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相关新闻报道阅读总量突破120万人次。推出“你奋斗的样子最好看”系列宣传报道,聚焦我市4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故事,展现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手段,促进更多青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在金融政策方面。用好用足支农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进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建设,强化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协调联动,引导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返乡青年创业。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着力解决返乡创业青年信用低、担保难等融资难题,拓宽涉农信用应用场景,完善青年创业贷款服务,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设返乡创业青年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在做好金融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灵活担保方式、还款期限,适当提升贷款额度。
二是在人才引育方面。推进培育万名乡镇公共服务人才、万名乡村治理人才、万名乡村工程技术人才、万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万名农村劳务经纪人的“5万计划”,提升公共服务人才能力。通过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工、鼓励入乡创业人员和发掘在乡创业能人,壮大农村创业创新队伍,积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组建创业创新导师队伍。优化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山茶花”“三支一扶”等项目,深化“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稳步扩大乡村青年志愿者规模。
三是在乡村治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三级联动”治理合力。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在高校毕业生中招募乡村振兴志愿者,以参与乡村治理作为主要任务。鼓励引导青年参与乡村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AI互动空间试点,探索德治新形式。
四是在舆论引导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选树宣传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青年典型,培育青年爱乡情怀。总结推广基层实践成果和经验,特别是乡村青年在创业就业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创新经验和做法。深化提炼总结,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昂扬向上、浓厚热烈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