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114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基本情况

(一)市级部门有关工作开展情况。目前,市级部门已在电子政务外网建成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市公安局将视频流共享给市级相关部门、单位并实现调看调用,同时按有关规定及需求推送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市级相关部门、单位行使法定职能职责。市交通局加强对巡游出租汽车、网约出租汽车及非法营运车辆监管执法,在机场、车站、集中上下客点安装视频监控180套、电子卡口64套,安装在内环以内视频监控设备采集的电子数据已通过相应平台与市级其他部门、单位共享。市住房城乡建委主要在行政许可、政务服务等事项方面开展“非接触”执法,对安全监管等行政检查事项正在尝试开展“非接触”执法。市司法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动42个市级部门制定标准规范、各区县出台相关配套制度,通过厘清执法层级和执法权限,推动执法重心下沉,2022年编制全市乡镇(街道)赋权清单,拟依法向乡镇(街道)下放执法事项331项。市高法院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印发《关于建立城市违法建设行政执法与司法执行衔接配合机制的意见》(渝高法〔2022〕142号),明确认定城市违法建设的具体情形以及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等内容。

(二)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

1.行政执法数据资源整合情况。共享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点位4万余路,全市数字城管主动发现问题有效立案290.68万件,其中智能视频发现40.7万件。整合交通部门道路监控、街面监控、电子卡口等视频资源,实现对违规车辆智能抓拍、报警提醒和轨迹查询。

2.城市管理智慧执法系统建设情况。市级城市管理执法指挥调度智能平台基本建成,35个区县基本建成智慧执法系统并投入使用,37个区县实现建筑工地(建筑渣土1万方以上)智能监控全覆盖,11个区县基本完成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并上线运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行政处罚电子支付、违法行为智能识别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非现场”、“非接触”执法新模式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

3.“非接触”执法新模式应用情况。江北区运用“视频+音频”方式练就“音波功”,达到远程执法、远程劝导、远程宣传的目的,实现非现场执法监管,累计快速处置各类问题7万余件,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4%。铜梁区探索执法全流程“非接触式”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推送普法宣传教育短讯、执法办案短信等155.32万条,普法学习宣传教育15万人(次),对24890起人行道违停实施答题免罚。荣昌区、巫溪县通过无人机巡查方式,快速准确对违法建筑进行动态监测和排查,从源头探索解决违法建筑监管难、执法难的问题。各区县城市管理执法机构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深化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应用,为全市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情况。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的部署要求,持续健全完善权责清晰、运转顺畅、保障有力、廉洁高效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推进赋权乡镇街道实施行政处罚,向经济发达镇额外赋权107项(全市行政执法部门共赋权306项)。

二、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城市管理秩序包容审慎监管。针对代表建议指出“执法环境不佳,执法难度较大”的突出问题,我局制定出台《重庆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执法)》、《重庆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中心城区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城市违法建设执法)(试行)》、《重庆市城市管理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清单》,推行“首违可不罚”、“轻微违法免罚”制度,明确城市管理领域13类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情形,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监管措施,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建立执法部门协作机制。针对代表建议指出“联合执法不够,执法威信渐失”的突出问题,我局强化与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协作,就城市管理违法建设治理司法执行、城市违法建设当事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城市窨井盖安全管理、老旧小区周边环境整治、建筑渣土车治理、不利天气应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重点工作出台相关制度文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1+N”执法成效。

(三)及时出台配套政策。针对代表建议指出“相关政策缺陷,存在真空地带”的突出问题,我局推进《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修订)》贯彻实施,相继制定出台22个配套政策文件,对《条例》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具体化。推进《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贯彻实施,编辑出版《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释义》,出台12个配套政策文件。推进《重庆市城市供水节水条例(修订)》贯彻实施,编辑出版条例释义,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

(四)探索建立“规、建、管”一体化长效机制。针对代表建议指出“规划管理脱节,引发社会矛盾”的突出问题,推动出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环节合理性审查的通知》(渝规资〔2022〕558号)、《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小区违法建筑协管相关工作的通知》(渝建物业〔2022〕2号)、《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建立城市违法建设行政执法与司法执行衔接配合机制的意见》(渝高法〔2022〕142号)、《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违法建设当事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城管局〔2022〕82号)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制度、政策、标准,从建筑设计、施工、交付、物业管理、执法处罚等环节强化对违法建设行为的管控,构建“规、建、管”一体化整治违法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正在持续推进的相关工作

代表提出的“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非接触执法新模式”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执法现代化的重点方向,市城市管理局将积极争取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持续创新建立城市管理“非接触”执法新模式,切实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 

(一)完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协作制度机制。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部门与公安、司法、生态环境、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行政执法机关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努力整合相关部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视频资源,发挥电子监控设备在“非接触”执法中的关键作用,形成执法合力。

(二)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市、区县两级城市管理执法指挥调度智能平台(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装备使用规范,发挥音像设备在“非接触”执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法律法规学习和执法业务培训力度,提升执法人员能力水平,发挥执法人员在“非接触”执法新模式中的主体作用。

(三)推广城市管理“非接触”执法新模式。总结推广各区县“非接触”执法新模式经验做法,探索研究行政执法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技术审核和法制审核机制,拓展“非接触”执法新模式在违法建设、占绿毁绿、违规占道经营、违规户外广告、建筑渣土运输等方面的应用场景,破解城市管理执法难、取证难、送达难等问题,提升执法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