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重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协办单位:市财政局,江津区政府
关于推进重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好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建设管理好历史文化场馆,加快建设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提质升级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公园、名镇名村和人文景观,留住更多乡愁记忆,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历史文化名镇,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重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概况
截至目前,全市有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江津区拥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列区县第一。
这些在漫长岁月中诞生的、散落在巴渝大地上的历史文化名镇有的是交通要道上的商贾重镇,在繁华辉煌后留下雅致悠远的静谧岁月;有的是临河而建的吊脚楼群、依山傍水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又独具巴渝韵味;有的是人们世代居住的民居群,水墨晕染的青石板长街遗风犹存;也有藏匿于大山深处、未曾遭受破坏的世外桃源,处处透露着醇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它们集中反映了重庆场镇发展的历史轨迹、传统文化、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见证着重庆这座城市的悠悠历史。
二、重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出台地方性保护法规、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活化利用等措施,加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家的要求相比,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历史文化名镇相比,以及与历史文化名镇自身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因年代久远、修缮不力等原因,名镇内各类历史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和自然灭失风险。以重庆市江津区塘河古镇为例,塘河古镇核心保护区内建筑约1500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原住居民迁出等原因,部分建筑逐渐垮塌,2019年来已陆续垮塌1500余平方米,其它尚存部分也出现屋顶坍塌、构件脱落,损毁严重的现象,并对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核查,目前大部分建筑均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濒临垮塌的建筑约2000平方米。
(二)保护资金十分紧缺。一是政府预算资金投入少。历史文化保护资金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是指国家和市里的专项保护资金少,民资介入少。“中间大”是指地方政府的负担重、投入多。相关经费的短缺,制约了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哪怕运用有限的经费对一些保护建筑做一定维修和整治,但后续保护因资金短缺而难以为继。二是缺乏社会资本投入。现阶段缺少保护利用的专业策划,无持续的大平台推介、社会资本介入,原住居民逐步外迁,未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导致闲置房屋得不到及时的修缮而逐渐损毁。
(三)整体保护统筹不足。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因经费等原因,未将各类历史遗存与周边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考量,存在“重古代轻现代”“重建筑本体轻环境格局”“重文物轻历史建筑”等现象,未能使各类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无法发挥其对社会和公众的价值,对名镇内建筑风貌、街巷空间、自然山水格局等的整体保护统筹不足。
(四)保护利用不够科学。不少地方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遗存不上心、不重视,失管失修、修而不用,个别街区搬空居民后一围了之,导致建筑和环境破败凋敝。有的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不惜筹措巨资打造“古镇”“古城”,拆旧建新、拆真建假,逐利化运作、毁灭性利用,只重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发展,保护工作走样、变味。
三、建议意见
建议市政府统筹对全市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分期分批打造。一是由区县政府负责对每个古镇的保护修缮利用进行整体策划规划;二是当务之急是区县政府负责、市里给予帮助支持,对濒临垮塌损毁的建筑全面进行抢救性修缮;三是建议市里牵头,采取国家争取一点、市里支持一点、区县财政安排一点、社会资金投入一点等“四个一”的方式筹措资金,分期分批、系统全面地对23个古镇进行打造,让重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