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重庆智能化数字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商务委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药监局,渝中区政府

建议正文

关于打造重庆智能化数字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建议

 

2022年,《重庆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对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具体部署。发展中医药产业、发掘中医药人才、传播中医药文化正在全社会形成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建议重庆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中心城区打造一个管理规范、设施一流,服务西南、辐射全国的大型智能化、数字化中药材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一、目前中药材市场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重庆市中药市场于1993年12月29日成立,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国家卫生部、原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重庆中药材市场与全国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牵头责任单位,靠市场自发驱动,导致市场较为低端,存在小、散、乱的情况;二是辐射作用还不明显,重庆中药材市场虽历史久远,通过30年积淀,也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与全国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中药的炮制技术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单一,缺乏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萃取技术工艺,中药材利用程度不高;四是中药材品质质量下降,由于中药材种植受地理环境,土壤、气候、选种、育种,包括重金属或农药残留超标等影响等,降低了中药材品质;五是中药材交易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高,对中药材市场的产供销缺乏基本的数据支撑,对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缺乏科学指引;六是长期以来产供销分离、产业链条短、议价能力弱;七是中医药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中医药的大背景下,缺乏科研、种植、制作、销售等专业化、一体化的人才队伍。

二、中药材市场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建议以更大的战略格局,更全面系统的科学思维,由市政府统一部署,对现有重庆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重新规划,就近搬迁,就地改造,并以白象街为中心,打造重庆大型智能化、数字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把该市场打造成中药材交易、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文旅、中医药科研、中医药智能体验、中医药文化普及、青少年中医药科普等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该市场打造成一个千亿量级,有重庆辨识度,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药材交易市场。

(二)建议由市政府立项,把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纳入全市重点项目,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市场带动产业”的模式,汇聚优势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寻中药材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三)建议由市级层面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市发改委、药监局、国资委、大数据局等单位参与配合,推动市场建设,打破传统药材交易市场概念,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为现代化药材交易市场赋能。

(四)建议重庆出台支持中药材市场建设的专项优惠政策。鼓励全国中药材种植、加工、深加工企业资源向重庆汇集,积极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中医药产业,发挥民营企业在税收、就业、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初期阶段对中医药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对中医药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让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中医药产业,逐步形成“产、供、销、学、研”等“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五)建议由市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引进先进设备。现阶段使用的中药生产设备达不到工程化的标准,大部分制剂设备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水平。重庆中药生产还是以传统的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为主,而国外早已采用超临界萃取、树脂吸附、膜分离和浓缩、喷雾或冷冻干燥、毛细管电泳等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建议引进先进设备,加大中医药提取的科技含量。

(六)大力引进互联网科技手段,对中药材市场进行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把该市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数字化中药材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为中医药赋能,为大健康赋能,大力促进重庆乃至全国中药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通产业链,强化供应链,用好数据链,引导重庆市中药产业迈向模范化、规模化、现代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七)建议市教委根据市场需要,大力统筹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刚刚成立了重庆中医药大学与企业合作,根据国家需要、市场需要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联合培养中医药亟需的种植、加工、萃取、鉴定、检验、科研等各类人才,真正实现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