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第025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养老服务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连续3年获得民政部评估优秀等次,先后10余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工作经验,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场会,先后70余批次市外专家领导来渝考察养老服务全覆盖;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和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先后报道、刊发重庆养老服务经验做法。
虽然我市养老服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社区养老需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也还存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较低、机构养老的规模较小、医养结合的短板明显、中医养老保健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和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尚待完善等问题。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大财力投入,激活养老服务体系”“注重政策落实,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创新养老模式,丰富养老服务供给”“重视人才培育,打造服务队伍体系”“加强中医相关特色养老保健服务宣传”“建立新的智慧健康养老数据平台”等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谋划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持续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普惠养老、便利养老、品质养老”,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养老服务发展路径,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力争到2025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养老机构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健康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体老年人逐步享受基本公共养老服务。
一、强化规划统筹,着力健全养老服务发展制度。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出台《重庆市养老服务条例》,明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落细落实养老服务体制机制、保障扶持、规范监管及法律责任。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理清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职责,明确基本养老服务的项目和具体内容。完善养老服务领域统计制度,细化养老服务统计指标和标准,精准养老服务政策措施数据支撑。健全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养老服务督促考核,市级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对区县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切实构建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持续夯实基础,着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继续深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加快建设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市级按照人均用地不低于0.2平方米的要求,编制《主城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各区县按职能编制本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依照老年人实际需求,合理布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新建小区规划配套服务设施、在老旧小区结合拆迁改造补齐固化服务设施,织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补缺建设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区县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试点探索适老化宜居社区创建。积极支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老年教育资源,完善提升服务功能,经常性开展老年教育服务,发展社区老年学校。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合作机制,强化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探索将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丰富老年人慢病管理、康复理疗、养生调理、心理咨询等服务,确保医养服务能力达到100%。
三、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产业。一是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加大社会办养老机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公布养老机构扶持政策,公布养老机构投资指南,进一步落实养老机构税费减免政策和水电气优惠政策,完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扶持机制,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协调解决闲置资源消防验收等备案登记难题,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品质化养老机构,力争2023年新增养老机构30所、养老服务床位5000张。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加强普惠养老机构建设指导,引导国有资本公司积极参与,指导促成养老机构与区县签订普惠协议,新增10家普惠性养老机构、床位2000张。指导督促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机构建设,增加旅居疗养型养老服务床位。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护理型、嵌入式养老机构,发展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力争今年新增护理型床位300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50%。二是打造老年产品用品交易中心。丰富养老服务产品用品供给体系,加强智能化老年用品产品研发,打造集老年产品用品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鼓励区县积极申报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促进适老化智能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研发及产品配置应用。制定居家、社区、机构的老年用品配置目录,联合推动老年用品进家庭、社区和机构。三是推进积极应对老龄化联系机制。组织指导区县申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推进多领域、多维度系统创新,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医疗”“+教育”“+旅游”等新业态,积极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四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养老服务市场融合发展。做实养老机构备案川渝通办,推进川渝养老机构星级联合评定、服务质量联合监测评价。指导成渝地区各市、县(区)加强区域合作,支持社会企业在成渝地区推进普惠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示范试点合作,探索制定互认互通的养老服务系列标准。
四、注重规范管理,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一是完善综合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区县成立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工作专班,明确各方职责、监管事项、责任清单及实施方式,重点围绕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坚持公正监管、规范执法,加强监督惩戒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养老服务有序发展。二是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指导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矛盾纠纷处理工作,持续推进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力争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率100%。加强养老服务运行监测,推动运行市级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支持链接各区县养老服务要素,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归集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实现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信息化、数据实时化。三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养老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支持保障标准,提升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等标准化水平。严格落实《养老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对照《养老机构基本服务质量规范》,对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常态化质量评估,开展建立评估评价结果与扶持政策挂钩机制试点,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五、着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探索建立联合定向培养机制。鼓励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培养。支持大型养老机构与高职院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减少专业化人才流失率,快速推进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年轻化建设。探索养老机构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机制,依托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养老服务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康养产教一体化培养模式。二是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大纲和培训考核标准,加强养老服务师资力量培养,组织开展养老服务高级研修班,督导各区县认真落实《关于深入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计划组织养老服务人员专题培训200期,培训在职在岗养老护理员2万人次,培训管理人员2000人次。稳步开展职业技能评定工作和养老服务人才技能竞赛,树立养老服务护理人才榜样,增强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度。三是建立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增长机制,建立与护理员等级评定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或职业年金机制,支持养老机构探索养老护理员文化教育、旅游度假福利保障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激情。2023年力争引进养老护理员2000名、院长或主管100名。四是制定养老服务机构岗位设置指引。制定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配置规范,按照服务要求合理配置管理服务人员。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组织志愿者开展为老助老服务。制定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村级互助养老点、智慧养老岗位设置指引,科学界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岗位职责,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六、着力强化养老服务宣传引导。加强养老服务政策及成效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引导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推进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鼓励长期照护高龄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康复知识、护理技巧等护理培训,组织开展孝亲敬老典型评选活动,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子女亲属依法承担赡养老年人责任。探索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发展村(社区)“两委”牵头、基层老年协会和老年社工组织等配合的为老服务队伍,完善“时间银行”“积分超市”等制度机制,鼓励引导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探访等养老关爱服务。围绕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困难,开展“关爱服务老人、创享美好生活”行动,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扩大适老化终端供给,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及时完善智能运用培训、开通亲友代办等举措,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便利,支持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企业、社区和机构,协调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等问题。结合老年产业博览会等,讲好养老故事,宣传先进典型,培育积极养老观念,营造爱老敬老孝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