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驱动人才、科技、资本三要素,助推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主办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
关于创新驱动人才、科技、资本三要素,
助推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重庆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创新资源正加速向西部(重庆)科学城汇聚。但在人才、科技、资本等直接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条件仍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高层次人才缺失。重庆虽是科教大市,却不是科教强市,虽然近年来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了一批新型学院,吸引并落地了一批重点高校创设的研究院的方式,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有效缓解了“留不住人、引不来人”的尴尬境地,但本土化人才培养与供给不足的困境仍然存在。截至2022年,全市有两院院士37人,位居全国省市排名18位。2022年9月,全市有在校大学生110.57万人,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仅次于武汉(168.29万人)、广州(156.32万人)、郑州(133.27万人)、成都(111.01万人)等4座城市,总量不可谓不高。但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仅10万人,在全国省市中排名13名。2022年全市高校博士招录2553人,远低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成都等教育强市。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核心驱动力,高端科研平台数量、研发投入强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等要素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从高端科研平台数量来看,重庆现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到广州和武汉的一半;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2021年重庆研发投入强度仅2.16%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一线科技创新地区及城市相比,差距更是明显;从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来看,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重庆2022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4.72%,低于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5.42%的水平。
三是资本与科技有效结合程度不高。资本和科技的有效结合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更是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已建立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2021年基金规模达248.87亿元。但创新创业基金体系不健全,各项政策比较分散,存在各自为政,“九龙治水”的现象,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风险管控人才也很缺乏,对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此外,科技入股、科技抵押等个性化、灵活的资本与科技有效结合的政策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不利于中小微型企业迸发巨大的创新创业活力。
加快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市场化理念,创新驱动人力、科技、资本三大核心要素,多措并举,形成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提速的新局面。
为此,建议:
一是打造开放共享的人才汇聚洼地。一方面,持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在2023年新一轮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工作中,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新增博士授予单位,支持长江师范学院新增硕士授予单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新增一批博士、硕士授权点,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优化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留渝就业创业激励政策。另一方面,加快汇聚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招引国际国内学术界、技术界享有一定声望的专家学者、世界500强企业与科学城企业对接。组建一所国际知名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学院,建立海外人才联合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让他们“背着书包进来,开着宝马出去”。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平台。首先,要打造国家级新兴科技创新中心。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在渝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级科研平台等科教资源,通过有效的制度激励,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效率。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较多的已有优势,通过有效的制度激励,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强调高质量的发明专利,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效率。其次,要搭建国家级新兴科技转化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收益分配等体制机制;定期举办国际知识产权交易论坛与博览会,吸引更多兴新科技成果产权在重庆的交易、转化、落地;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孵化创新型科技小企业集群。第三,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中心。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形成与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生态体系。定期举办国际时事产权交易论坛与博览会,促进知识产权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交易、转化。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孵化资金保障体系。首先,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搭乘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东风,围绕“互联网+金融”,搭建数字金融资产平台,建立科技型企业贷款授信清单,探索数字金融资产、科技成果抵押和企业存贷款需求的融合创新,激发金融科技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活力,促进金融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其次,健全创新创业基金体系。十四五期末,力争将种子、天使、风险投资等基金规模扩大到600亿元,加强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加速推动一批科技型、独角兽企业上市,形成指标、技术、产业、企业的良性互动。第三,加快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在十四五期末力争研发投入比重逐步提升到2.9%以上。设立青年科学家大奖、创新创业发展贡献奖等奖项,加强对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创新创业群体的奖励、退税和财政补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