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协办单位:市委编办,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

建议正文

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

和国际化的建议

 

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作出指示批示,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也强调,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该说,国家出台的包含“中药新药审评新政”在内的一系列规划、方案、政策、举措,为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装上了加速器。全国各地也争先恐后,更加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近在迟尺的四川省,近期就提出了支持中医药健康养老发展、支持中医创新技术、促进中药优质优价、强化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作用等20条措施,还提出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点工作,拟建设14个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和3个省级中医经典传承中心。

横向相比,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似乎有落后趋势。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全市中医医疗机构达3361个,二甲以上中医医院达38家,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0.62人。虽然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四川相比,上述指标呈现落后状态。四川已建成的328所中医院,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为0.71人。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没有中医药管理的专门机构,没有本科类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才培育起步晚、起点低、资源分散、专业设置局限。目前,京、津、沪、川及绝大多数省均有独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药管理局。

在中药生产企业数量、中药材种植规模方面,重庆远落后于四川,并且重庆市中药工业产值与上年度相比呈现下滑状态。重庆现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4家,人口占比2.3%,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6家,而四川省成规模以上中药企业 230 家、主营业务收入757 亿元。重庆新发展中药材12.7万亩,规模达到283.1万亩,四川省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19万亩,远超重庆。重庆市2021年中成药实现产值160.74139亿元,较上年下降了1.86%,2021年中药材类销售24.85228亿元,中成药类销售159.19988亿元。

为此建议:

一、成立中医药管理局

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医药行业监管责任主体,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机构职能;设置中医药管理负责处室,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关细则,更好更快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议通过强化管理和引导,尽快推进成渝两地医保、集采、准入等相关政策联动和互通,这既对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中药材种植政策扶持,做强“渝产”药材

一是建议政府牵头挖掘、梳理渝产道地药材资源,逐渐形成地方品牌效应,促进渝产中药做大做强。重庆产道地药材普遍被纳入“川药”系列,被市场熟知的不多,“渝十味”的说法还不被普遍认可。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标准、系统建立,促进产业化、集约化。比如,支持龙头企业组织打造中药材3G(GAP,GMP,GSP)1码平台,通过在土地流转,种子种苗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本地中药龙头企业的带动,扩大渝产道地药材规模,增强渝产药材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引领渝产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聚力推进中药工业智能制造,打造“产业大脑”

鼓励和支持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先进工业技术、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以点带面,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数字化升级、智能制造样板。着手打造我市乃至全国的“中药产业大脑”,在中药种植,科研,生产,工业和商业的各个业务板块中推动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做到工业和商业拉动,生产和销售一体,科研和种植助力,用数据驱动中药产业的板块连通,内外反馈,市场导向和规范治理。

四、建设具有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简称“三结合”)的中药创新和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并明确将真实世界研究(RWS)作为构建“三结合”的体系的重要方法。但是,中药研发的RWS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例如人用经验的数据质量尚需提高,研究的各相关方对RWS的认识有待普及和提高,数据使用的共享机制有待建立,数据治理技术有待提高,伦理审核处于磨合中,相关专业人才短缺等等。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医疗机构、研发机构协同配合。建议我市建立国家级中药研发基地,协调各方资源,主动契合国家有关政策,共同开展个性化诊疗方案的标准化总结研究、建立中医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论。

五、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去年3月,太极集团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使重庆实现了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零的突破。但是,这并不等于重庆中医药国际化走在全国前列,反而是任重道远。该平台不是太极的基地,而应是重庆乃至全国医药产业的出口集散地,鼓励我市中药企业充分融入,抱团出海;同时建议重点支持并引导一批国有中医药代表企业走出去,在以华人人口较多的国家率先奠定起中医药的正面优质形象基本面,比如从政府层面支持并推动中医药企业在海外机构的设立与运作、产品的申报注册等。 

办理简述